李思思
主題出版是指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針對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會議、重大活動和重大節慶日等主題而進行的選題策劃及出版活動。[1]自2003年原新聞出版總署開始實施主題出版工程以來,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的主題出版已不再局限于宏大的政治題材,還反映時代關切的話題,更加貼近群眾、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如何破解主題出版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讓少年兒童聽得到、看得懂、喜歡看中國故事,是少兒期刊主題出版需要解決好的問題。
主題出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出版內容的有益補充,其反映了出版工作長期以來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的職能和作用。[2]做好主題出版是各出版社、期刊社、出版人的使命與責任。近年來,各種主題類的出版物相繼問世,題材豐富、形式多樣,但其中也存在內容分散、缺乏創新、曲高和寡、同質化等問題。而同樣的問題在少兒期刊的主題出版中也屢見不鮮。
期刊是一種周期性、連續發行的出版物,其欄目設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題出版工作,可能導致主題出版的內容分散、體系薄弱。對于期刊主題出版工作來說,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期刊的特性導致的。因此,在期刊主題出版工作中,出版單位應有系統性、整體性、長遠性策劃思路,做好規劃,可以在全年期刊上設置專欄,圍繞同一主題進行出版。或者通過合訂本的方式,在主題內容上做到延續性和銜接性。
近些年來,各少兒期刊積極投入主題出版工作中,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但成果多見于某一精品欄目或專欄中。對于主題選題的挖掘,還處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有“完成任務”的思想,缺少創新,缺乏系統的規劃,甚至一味地按照已有的模式開發主題欄目。還有些期刊盯著熱點主題,一旦出現了一個熱點,便一擁而上,短期內推出一大批同類、同質的欄目選題。
因此,少兒期刊在開展主題出版時,應樹立精品意識,統籌優質資源,形成中長期規劃,做深做細。在內容到營銷等多層面、多環節進行系統化建設,通過體系化、項目化、平臺化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來促進主題出版的良性發展。[3]
目前,一些少兒期刊編輯還沒有意識到主題出版的重要意義和未來的發展空間有多大,將主題出版視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導致了主題出版的選題存在同質化、模式化的問題,例如劉胡蘭、雷鋒的故事反復出現。一些期刊主題故事的講述能力不足,不匹配兒童的年齡、特點,“高深”有余卻不夠通俗易懂,未能面向市場實現品牌內容的有效轉化。
少兒期刊編輯應轉變思想,提高認識,結合自身的出版專業和實際情況,做好主題策劃,統籌資源,多方布局,將主題出版作為建設期刊品牌的重點任務來抓。同時,營銷發行也應對此進行助推,反映市場需求,促進少兒期刊主題出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1.把握時效性
期刊出版、主題出版具有時效性,時效性是編輯必須考慮的因素。這就要求少兒期刊編輯不能只守老路,一成不變,而要對時事熱點保持敏感性,增強時代敏感度,能夠結合時政熱點提前洞察、及早部署準備,同時抓住時機,敏銳捕捉選題,深入挖掘、論證選題。例如,少兒期刊可以圍繞國家重大節日活動,提前策劃,在紀念日的時間節點前后出版具有時效性的主題讀物,有助于增強期刊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價值。此外,少兒期刊也可以進行線上線下交互,有效組織相關的主題活動以及推廣活動,與用戶群體密切互動。通過線上線下的信息交互,少兒期刊可拓展主題出版的維度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主題出版方面的優勢。
2.定位要精準
少兒期刊主要是少年兒童的閱讀對象,通常根據讀者的閱讀年齡段來劃分閱讀層次,要有明確的建設目標,做好雜志、專欄的讀者定位。少兒期刊的讀者是少年兒童,一般以年齡段來劃分閱讀層次,擁有比較精準的用戶。例如,針對學齡前讀者的期刊,其欄目定位就應該在學齡前階段,而不要跨越到小學階段,因為兩個階段的讀者的接受能力、閱讀喜好是有差別的。以《親子》雜志為例,作為一本面向3~6歲學齡前的兒童刊物,其在辦刊過程中一直堅持做好少兒主題出版工作,針對學齡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選取符合兒童閱讀特點的選題,打造了一系列主題出版專欄、文章,還通過書刊并舉,推出了一批優質的主題繪本圖書,在少兒期刊、童書領域形成了品牌效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形成品牌效應
相比于一般圖書,期刊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更易于形成品牌效應。這是因為期刊是一種具有固定出版周期的連續性出版物,其辦刊宗旨、主題、形式等較為穩定,且呈現連續性。其中的品牌欄目或特色專欄,一旦得到讀者的認可,便在一定時期內擁有穩定的受眾,得以廣泛傳播,形成品牌效應。例如《親子》雜志中的品牌欄目“給孩子的中國故事”,一年12期,從古代名人勵志故事講到近現代名人勵志故事,通過十二個名人勵志故事,弘揚符合時代價值觀的故事元素,讓孩子在閱讀中初步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親子》雜志通過持續生產小讀者愿意聽、喜歡看的優質主題內容來增加讀者的黏性,這些主題故事深受家長和小讀者喜愛,讓期刊形成了較好的品牌效應。
4.選材要豐富
我國少兒期刊種類眾多,在開展主題出版的過程中,各家少兒期刊社可以依據自身的定位和特色,結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及閱讀特點,拓寬選題的邊界和維度,豐富選題內容,不局限于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動等方面,將選題范圍擴展到傳統文化、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等領域。例如《親子》雜志在2021年曾以專欄的形式——《童話非遺》專欄,將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年畫、風箏、皮影戲、彩燈等傳統民俗以故事和知識科普的形式呈現,讓孩子們了解并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少年兒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適應少年兒童的年齡和特點”,“主要是做到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4]因此,少兒期刊社在開展主題出版工作時,應結合少兒的身心特點,基于兒童視角,選取兒童喜聞樂見的主題故事、方式,才能真正被兒童所接受。基于兒童視角,需要少兒期刊編輯注意選材與語言表達,以兒童為中心,摒棄說教式的風格,避免深奧難懂的主題,用兒童聽得懂的語言去傳播紅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使主題讀物真正被孩子理解和喜愛。
《親子》雜志高度重視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及熱點問題、重大活動,精心策劃了“慶祝建黨100周年”特別專欄——“永遠跟黨走”。“永遠跟黨走”欄目通過向小讀者介紹我們的國旗、國徽、黨旗、黨徽等具象的愛國元素,以及朗朗上口的兒歌、生動的黨史故事,深入淺出地向少年兒童講述“中國故事”,引導少年兒童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以此來培育少年兒童的紅色基因、愛國情懷。
1.主題出版+主題活動,講好紅色故事
基于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以及閱讀特點,少兒期刊主題出版不能局限于宏大的政治題材,也應將大主題與小切口結合起來,通過小切口進行大敘事。
革命傳統是每個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黨、愛國精神。為此,《親子》雜志開設“紅色耀童心”全年專欄,以愛國主義紅色故事為主題,精選建黨百年間發生的感人事跡,如“時代楷模”黃文秀、“抗疫英雄”鐘南山、長征路上的草鞋、雷鋒的襪子、北斗衛星……以“人”和“物”作為小切口來講述紅色故事,視角更獨特,內容更多樣,擬人化的口吻更貼近孩子的視角,生動活潑的語言和簡潔精美的圖畫讓孩子重溫歷史、接受紅色教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將愛黨、愛國情懷巧妙融入故事中,讓孩子們在鮮活生動的故事熏陶中,感受艱難時期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同時,在雜志配套的《父母手冊》中為紅色故事專門進行了故事導讀,為家長和孩子閱讀時提供了專業的閱讀指導,也讓孩子更好地領悟紅色故事的意義所在。
親子雜志社還根據主題欄目,進行拓展活動,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閱讀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愛上閱讀的同時,從紅色故事里汲取更多的正能量,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做新時代筑夢人。
2.刊+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時代背景下,主題出版題材的多樣性也越來越凸顯。主題出版的內涵及內容越來越豐富,選題邊界及維度逐漸拓寬,特別是少兒期刊主題出版,可以拓展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發展、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
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中國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親子》雜志策劃了“給孩子的中國故事”欄目。欄目全年包括十二個傳統故事,以符合時代價值觀的故事元素,讓孩子在閱讀中學習堅毅、謙遜、勇敢、上進、刻苦、探索等諸多方面的勵志精神,初步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同時,雜志還根據傳統節日,設置了“尋找二十四節氣”欄目,通過繪本故事、書刊互動,讓孩子了解二十節氣傳統文化。書刊互動使期刊主題出版的邊界得以拓展,期刊與圖書的資源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發展。
新媒體擁有強大的交互功能,影響著少年兒童的閱讀方式,使傳統出版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期刊社必須準確把握少兒群體的閱讀特點,在數字內容服務領域展開探索和創新,嘗試引入數字技術,跨媒體融合,通過打造全媒體出版新模式來開展主題出版。融媒體環境下,各少兒期刊應借助多媒體傳播方式,宣傳推廣主題出版內容;立足精品力作,不斷拓展傳播渠道;通過線上、線下雙向傳播方式,實現紅色主題內容的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傳播,真正讓精品紅色故事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在媒體融合方面,《親子》雜志也做了多種探索和嘗試,例如親子雜志社每月定期進行直播,由專人在抖音直播、淘寶直播平臺講述雜志“紅色耀童心”專欄故事,在線觀看人數總計近千人,受到家長和小讀者們的熱烈支持與好評。每期邀請專業播音員根據雜志內容錄制音頻故事,并與rays平臺合作,進行多渠道、多手段的宣傳。小讀者們在閱讀《親子》雜志時只需掃描雜志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那些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親子》雜志借助自有媒體平臺,整合精品內容,打通線上線下傳播渠道,通過圖文、音頻、影像、留言互動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做好紅色主題出版,使主題內容更易于被少兒讀者接受,也使期刊在無形中提升了優質內容的傳播力,樹立了品牌形象,擴大了期刊自身的影響力,提升了期刊發展質量。
出版工作者要努力將主題出版與當代文化相融合,打造高品質的主題出版生產體系,推出更多為讀者接受和喜愛的主題內容讀物。本文在融合發展的視域下,分析了期刊主題出版目前存在的問題,以《親子》雜志為例,研究總結了期刊在開展主題出版中的一些成功經驗。要做好主題出版,傳統期刊既要把握少兒期刊主題出版的特點,基于兒童視角開展少兒期刊主題出版;又要立足辦刊宗旨,將大主題與小切口結合起來,創新形式,以媒體融合的方式擴大影響力。總而言之,傳統期刊在主題出版過程中,要從內容、技術、傳播平臺、發行渠道等多方面出發,從少年兒童的視角出發,滿足少年兒童的多樣化需求,為其生產出更多優質、精美的主題出版物,形成品牌效應,以此為重要抓手來提升傳統期刊質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