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宇 耿愛民 廉 婷 余 夢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輔相成的過程,傳統教學模式將專業課教學和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分開安排,中醫類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醫學院校的教育體系以及管理評價系統往往更重視專業知識的掌握,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是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所以對于思政教育意識薄弱,各門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尚未充分挖掘,實現課課有思政的機制未能真正樹立[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不應只由思政課程承擔,其他課程也應與其緊密配合。本研究旨在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增加了中醫教學內容的感染力,還能激發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以調查問卷形式了解學生對于思政融入課程的滿意度和教師授課效果,以期為后續中醫專業類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依據,也可有效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學反饋。使中醫類課程變成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21年—2022年秋季學期接受本課程授課班級學生,并隨機將學生分為常規授課組和思政授課組,常規授課組班級學生56名,其中男性20名,女性36名;年齡(20.88±1.05)歲。思政組學生:56名,其中男性23名,女性33名;年齡(21.02±0.98)歲。2組學生在性別和年齡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開課初期,教師整體部署各班該學期課程的教學規劃,課內以教師教學為主導,弘揚文化精神,并注意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相結合,課外培養學生的中醫文化創新潛力,有意識地引導其發掘思政素材。
1.2 評價方法分別從學生和授課教師團隊對于思政課課程的滿意度和授課效果進行評價。
對常規授課方法班級和采用思政融入授課班級學生在課程結束時分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其中思政題目選擇題共10題,對比常規授課方法班級和采用思政融入授課班級學生答題正確率,考察學生思政認識和掌握度。并進行課程滿意度調查以1~5分分別代表對課程學習效果非常不滿意、對課程學習效果不滿意、課程學習效果一般、課程學習效果比較滿意、對課程學習效果非常滿意。并將常規授課方法班級和采用思政融入授課班級課程專業知識考試卷面成績進行比較。
對于教研室中參與該課程采用常規方法授課和采用思政融入授課的教師,各隨機抽取4名進行課堂授課滿意度問卷調查,以1~3分分別代表對課堂授課不滿意、對課堂授課一般、對課堂授課滿意,從教師角度評價思政課課程效果。

2.1 學生學習完課程后思政認識掌握度考察比較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后對思政認識答題準確率為(7.16±1.57)題,高于常規教學方法授課組的學生,常規教學方法授課組學生思政認識答題準確率為(5.80±0.26)題(P<0.05)。實踐表明,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可有效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意識。
2.2 學生對于課程滿意度評價比較課程授課結束后,對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和常規教學方法授課組2組學生分別進行課堂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教學方法授課組學生。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課程滿意度評分和常規教學方法授課組學生課程滿意度評分分別為(3.91±1.05)分、(3.41±1.1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學生課程專業課考試卷面分數比較課程結束后對2組學生進行專業課考試卷面成績進行分析發現,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期考卷面成績較常規教學組學生稍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期考卷面成績與常規教學組學生期考卷面成績分別為(81.13±5.95)分、(78.02±7.79)分。本研究顯示,采用思政融入課堂的教學方法,可有效提高學生對于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和學業成績水平。
2.4 授課教師對思政進課程效果評價比較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教學教師對于授課滿意度評分為(2.50±0.58)分,采用常規教學方法進行課程教學教師對于授課滿意度評分為(1.25±0.50)分。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教學教師對于授課滿意度較高,2組教師對于授課滿意度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中提出:“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豐富學校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3]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做好思想政治工作”。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4],要求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政工作不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程,也需要其他各類課程,如專業課等與之相結合,形成課程思政。
發達國家的醫學教育對人文醫學執業能力培養十分重視,美國醫學教育中哲學、政治、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占總學時的20%,德國占26%。而中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起步較晚[5]。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醫藥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重要指示[6]。這為中醫發展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中醫藥的“春天”還體現在國外的發展中,截至2018年7月,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有103個國家認可使用針灸。但是國外中醫藥近幾年“去中國化”趨勢明顯。對于醫學生來說,面對國內“傳承創新”的中醫藥發展新局面,面對國外中醫藥去中國化、整體性淡化等不利因素[7],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培養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起復興中醫藥這一使命,是必須要學習的思政內容[8]。
中醫學是醫學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包括中基、中診、中藥、針灸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深入理解中醫的理論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學本身屬于一門專業課,但又不僅僅是一門專業技術課,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中醫思維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內在相通的[9]。正確把握中醫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中醫學課堂融入思政教育,挖掘中醫學課程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和醫德醫風等思政教育資源,將“教書”與“育人”體系進行無縫對接,使學生接受更生動、更具體、更充實的思政教育。中醫類課程由于其內容繁雜、博大精深,有些又晦澀難懂,因此傳統中醫教學中仍然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要方式。隨著互聯網等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思政建設不能只局限于日常授課[10]。更應當著力增強教育的多元支撐,積極開展慕課,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等。充分發揮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上傳中醫藥發展相關的時事新聞、人物傳記和案例視頻等,并與學生交流研討,從中滲透醫學人文、倫理、道德教育。
本次調研發現,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可有效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意識。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高于常規教學方法授課組學生。通過分析考試卷面成績發現,采用思政融入課堂授課組學生期考卷面成績較常規教學組學生稍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思政融入課堂的教學方法,可有效提高學生對于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和學業成績水平。深入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豐富學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1]。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