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武 馬良琳 郎捷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重慶市 401331
產業鏈為在一個產業或上下游相關產業中從原材料開發到最終消費者這一過程形成的具有價值增值的功能鏈系統,包括產品的研發、設計、采購、加工、制造、物流、營銷等相互聯系的環節。教育鏈由環環相扣、節節相連的互相依存并制約的教育要素基于特定的聯系連接而成的鏈式關系匯集而成的整體性的教育系統。教育是由多層次、多維度縱橫交錯的鏈條組成的一個大系統,由于教育對象、方式、內容、手段的不同也分為不同的教育鏈。高職教育鏈是職業教育在學科設置、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方面依據區域經濟發展形成的適用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組成鏈條。人才鏈是指職業教育所培養出的被市場需求所認可的,適用于的特定產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包括市場需要的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層次人才。產業鏈為人才的發展培養指明了方向,產業鏈的變化和技術升級影響著教育鏈的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鏈、人才鏈通過與產業鏈的對接融合,實現自我發展和完善的良性循環。一方面,職業教育要依據產業鏈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打造教育鏈、人才鏈,另一方面,教育鏈、人才鏈培養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也為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0 年,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框架合作協議,經過10 年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校企雙方在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上進行了有效融合與優勢互補。2014 年,學校探索形成了基于“產業鏈牽引、人才鏈互通、教育鏈”互融的三鏈融合的N+1 終身學習人才培養模式并推廣應用,如圖1 所示。
產業鏈牽引,即是將龍頭企業的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有機凝聚,形成產業鏈要素,并根據各要素上下游輸送和反饋提出對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形成對人才鏈的牽引作用;人才鏈互通,即是培養滿足特定產業鏈條的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讓學生與員工身份互通;教育鏈互融,即是構建起適用于在校學生、企業職工、社會人群的終身學習和培養的公有鏈,營造出具備信任機制的教育生態環境,讓能力與學歷互融,N+1 即多種技能培訓加學歷教育,如圖1 所示。

圖1 N+1 培養模式示意圖
成果率先在汽車類產業鏈明顯的5 個專業試點,其畢業生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大幅提升;逐步在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中推廣,在長安汽車職工能級提升中推廣,目前已形成近萬人的能力再提升和再培養。
以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為依托,基于“三鏈融合”,以“雙證”“三師”“兩互換”為核心舉措,解決“證書標準難對接、雙師型教師難培養、終身教育難實現”的“三難”問題。
(2)通過“人才鏈互通”需求,倒逼解決“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問題;
(3)通過“教育鏈互融”構建教育公共體系,解決學校教育與終身學習需求脫節問題。
(1)“產業鏈牽引”促“雙證”對接平臺搭建,解決X 證書與企業證書難對接問題
“雙證”即培訓評價組織的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企業的能級證書,搭建“雙證”對接平臺即以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為依托,實現“雙證互認”,如圖2 所示。以1+X 汽車運用與維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長安汽車能級證書對接互認為例,重慶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第三方評價組織、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三方共同參與,依托“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這一平臺,將1+X 證書汽車領域標準和課程有機融合,課證融通,并與長安汽車各星級維修技師證書標準對接,學生取得汽車領域的X 證書既可以抵專業課學分,又可以通過平臺認定獲得相應長安汽車星級維修技師證書,在長安汽車就業,享受公司的該星級維修技師待遇;長安汽車員工取得長安星級維修技師后,通過平臺認定后也可獲得1+X 證書領域對應級別證書,并認證相應學歷學分,納入學分銀行,作為學歷提升的基礎,如圖2 所示。

圖2 搭建“雙證”對接平臺示意圖
(2)“人才鏈互通”促“三師”團隊組建,解決雙師型教師難培養問題
“三師”即“一師三身份”,在校為教師,在企業為技師,還可作為培訓師,如圖3 所示。依托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項目建設,校企開展深度合作,建立“教產崗位互通、專兼教師互聘”的共育機制,企業為學校教師提供頂崗實踐崗位,通過企業實踐,幫助他們了解到行業前沿的信息技術,能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從而實現院校整體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從企業中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教學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融合,并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豐富教師隊伍人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不足。校企共同建立考核機制,解決傳統師資互評流于形式,不能形成高質、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問題,從而提升教師隊伍質量,帶動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圖3 促進“三師”團隊組建示意圖
(3)“教育鏈互融”促“兩互換”機制形成,解決終身教育難實現問題
學校以黨建思政為引領,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行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建立企業、學校、評價組織等多主體共研校本教材,將課程思政、雙證核心職業素養等元素有效滲入教學內容,把X 證書標準(2020 年前為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崗位標準融入培訓標準,通過培訓考核達到X 證書及能級證書的標準要求,對接學分銀行,借以提升職業培訓目標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增強參訓人員多崗位轉換的適應性,如圖4 所示。“兩互換”指“學生與員工的身份互換”“能力與學歷的教育互換”,以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為依托,學生在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完成職業教育學習,提前適應學校到行業企業的標準過渡,獲取能級證書,適應學生到員工身份轉換;職工在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完成職業培訓認證,以職工到學生的身份轉換獲得證書實現技能提升,并通過證書與學分互認,在“學分銀行”中積累學分,實現“能力與學歷的互換”,形成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互融的終身學習模型,如圖4 所示。
(2)多系統無法實現信息流動。從供應鏈上節點考慮,要想實現全部統一的系統,這是很難協調完成的。多個企業系統,多個ERP系統,多個信息標準。信息在這之間,流動性差、交互性不好。銀行想要鏈接全鏈、整體提供融資變得很困難。

圖4 “兩互換”機制示意圖
創新以“產業鏈牽引”倒逼“人才鏈互通”,以“人才鏈互通”促進“教育鏈互融”的產教融合新模式。以企業需求為教育培養人才的第一導向,讓“三鏈”在保持自身組織獨立性的同時必須組成網狀協同體系,打破高校和產業之間的邊界,實現產業領域、人才領域、教育領域的有機結合,實現以校企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培養。
依托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通過搭建“雙證”對接平臺,打造“三師”團隊,“兩互換”機制,形成以1+X 證書制度試點推廣為人才培養拓展途徑的“N+1”終身學習人才培養實踐,解決1+X 證書制度X 證書與企業證書不對接、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單一、學校教育與終身學習需求脫節問題。
以技術培訓、服務、咨詢、研發、資產“五介入”的方式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構建重電-長安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助推長安汽車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促進汽車類1+X 證書制度與產業學院有機融合,構建技術交流、師資共用、資源共享的立體化育人平臺,并在全國職業院校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重電-長安”產教融合模式品牌。
(1)深化產教融合,推動現代產業學院落地
共建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對接產業行業需求側,優化人才供給側,形成適應區域行業企業需要的專業體系,建成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長安校企實訓基地,提升學生實踐技能水平,同時為企業和行業提供多元化的職工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
(2)校企共建師資,實現專業人才互通
實施校企“雙千雙師”交流互聘工程,校企雙方互派員工掛職形成常態化。建成長安汽車服務大師工作站,校企共建“三師”教學團隊,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教學、科研和創新能力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提升院校整體辦學實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培養符合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打下了基礎。
(3)共建專業課程,助推內涵質量升級
建成市級示范專業1 個,立項市級專業能力提升項目2 項、骨干專業建設項目3 項、專業資源庫建設項目1 項,校企共同開發課程16 門,共建市級精品課1 門,開發出版教材16 部,其中國家級“十四五”規劃教材2 部。開發基于典型工作過程的“崗位能力漸進式”的職業培訓課程體系,課程資源包入選重慶市人社局線上職業技能培訓課程資源。
(4)雙元協同育人,實現育人成效共享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汽車制造與檢修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歐尚星級維修技師等企業人才培養體系。汽車類專業累計培養復合型、發展型技術技能人才3452 人。學生獲國家級、市級技能大賽獎項15 項,其中1 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學生集中在長安及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就業,就業率達97.33%,專業對口率82.50%,企業認可度達95.30%。開展長安汽車星級維修技師培訓131 期,共有2093 人獲得三星維修技師證書,734 人獲得4 星級證書,156 人獲得五星級證書。校企共育的長安員工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 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 人,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2 人,省部級以上競賽獲獎12 人。
課題組成員先后發表多篇核心論文,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全價值鏈下的校企戰略聯盟》《探索高職院校創業教學實踐新模式》《“1+X”落地有聲有幾招》等理論文章,系統總結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被求是、中國社會科學等重要媒體網站全文轉載。“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辦學模式與成果”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授予聯合辦學典型案例,“‘四貫通·三交互·兩共學’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創新與實踐”獲2022 年教育部產教融合典型案例。形成的基于“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三鏈融合的N+1 終身學習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在學生培養、師資建設、員工培訓及社會服務方面運用的成功經驗,被央視新聞聯播、中國教育電視臺、央視焦點訪談等權威電視媒體,及人民網、新華網、華龍網等主流網站報道20余次。項目組成員在學徒制國際研討會、中國高博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發言35 次,在職業院校國培市培中做經驗分享30 余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