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瀾,閔鳳玲,陳永春
(1.揚州大學醫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2.揚州市中醫院風濕血液科,江蘇 揚州 225000;3.揚州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江蘇 揚州 225000)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病理類型多為CD20陽性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與系統性DLBCL比較,具有高侵襲性、化療耐藥、早期復發、低生存率等特點。原發性CD20陰性DLBCL僅占DLBCL患者的1%~3%,原發于中樞神經系統者更為少見。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收治1例CD20陰性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DLBCL初治患者,總結其臨床特征及治療情況,并結合文獻回顧,探討原發性CD20表達缺失的可能機制及治療方案,以期提高臨床醫師對這類少見病的認識。
患者,女,65歲。因持續頭痛10余天于2020年4月收入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0 余年。入院查體:體溫36.8 ℃,血壓158/89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全身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腹部均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入院查血常規及生化指標均未見異常,血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Epstein-Barr病毒(EBV)-DNA、人類8型皰疹病毒(HHV8)、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檢查均為陰性。2020年4月29日進行頭顱磁共振(MR)平掃檢查:兩側頂葉、左側基底節區、兩側顳葉見多發大小不等軟組織腫塊影,最大約3.1 cm×2.1 cm,周圍見不規則水腫信號包繞,鄰近腦室、腦溝及腦池稍變窄,中線結構居中,顱內多發占位,轉移瘤可能,淋巴瘤不除外。見圖1。全身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1)腦內多發混雜密度影,氟-18-脫氧葡萄糖(18F-FDG)代謝異常增高,標準化攝取值(SUV)最大值 29.6,考慮為腫瘤;(2)骨髓 FDG代謝彌漫性不均勻增高,SUV最大值3.0;(3)右肺下葉近胸膜結節0.8 cm,FDG代謝輕度增高,SUV最大值1.9;(4)甲狀腺右葉低密度影未見FDG代謝增高,考慮為良性,雙側頸部淋巴結炎;(5)肝臟脂肪浸潤,食道炎、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痔瘡;(6)子宮肌瘤;(7)椎體退行性變。2020年4月30日行左頂枕葉腦內腫瘤切除、腦膜擴大修補聯合顱骨成形術。腦右側枕葉腫塊免疫組織化學(免疫組化):腫瘤細胞CD20(-),CD3(散在+),LCA(+),CD79a(+++),CD19(+++),PAX5(+),Mum-1(+),CD4(-),CD8散在(+),Bcl-2(約30%+),CD10(-),Bcl-6(-),S-100(-),CD38(-),CD138(-),C-myc(約50%+),EBER(-),TdT(-),ALK(-),Syn(-),CD56(-),ER(-) PR(-),CK7(-),CK19(-),Villin(-),CDX-2(-),Ki-67(80%+)。符合CD20陰性DLBCL,高級別,免疫組化雙表達。見圖2。腦腫瘤組織二代測序:CD79B基因p.Y196C錯義突變(豐度77.64%),IGHD3-10-IGHJ3基因結構重排(融合,豐度90.69%),MYD88基因p.L265P錯義突變(豐度31.75%),TP53基因p.R110P錯義突變(豐度20.41%)。2020年5月13日骨髓細胞學檢查:紅系比例偏高,其余大致正常。骨髓流式細胞學:未見B細胞克隆性異常。骨髓活檢:增生大致正常,未見異常淋巴細胞增生?;蛑嘏牛篒GH重排及TCR重排均陰性。臨床診斷:CD20陰性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DLBCL國際結外淋巴瘤研究小組評分為中危。評估患者健康狀況評分為50分,腎功能正常,2020年5月10日給予大劑量甲氨蝶呤(MTX,3.0 g/m2、第1天)、甘露醇降顱壓及止痛對癥治療?;熀蠡颊哳^痛緩解不明顯,伴四肢無力,復查頭顱MR:兩側頂葉、右側顳葉多發不規則結節狀強化影,較前病灶增多、增大,部分病灶周圍水腫增大,新增右側腦室受壓變窄及中線左偏。2020年6月3日調整化療方案為大劑量MTX(3.5 g/m2、第1天)、阿糖胞苷(1.0 g/m2、每12小時1次、第2~3天)聯合替莫唑胺(220 mg、每天1次、第1~5天)。化療后患者頭痛有所緩解,1個月后再次出現頭痛加重、嘔吐、視力減退、左側肢體無力、自主行走不能。左側肢體肌力為3級。復查頭顱MR:兩側頂部占位較前增大,周圍腦實質水腫范圍增大,右側腦室及外側裂池受壓明顯,考慮疾病進展。2020年9月19日給予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聯合PD-1抑制劑化療方案維持治療,即給予替雷利珠200 mg(第1天),澤布替尼320 mg/d,治療21 d為1個周期。每完成2個周期治療復查頭顱MR。18個周期開始前復查頭顱MR平掃及增強:左側枕部板下少許短T1信號基本吸收,右側腦室后角旁結節顯示不清,DWI上右側腦室體部旁稍高信號未見。2022年2月9日行第21個周期治療,截至2022年4月仍在規律治療中,監測頭顱MR未見明顯進展。見圖1?;颊咭话闱闆r良好,無明顯化療不良反應,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

注:A.初診(2020年4月29日)頭顱MR圖像;B.治療后(2022年4月13日)頭顱MR圖像。

注:A.蘇木精-伊紅染色(光鏡下放大400倍);B.Bcl-2(光鏡下放大200倍);C.CD19(光鏡下放大200倍);D.CD20(光鏡下放大200倍)。
原發性CD20陰性DLBCL是一類罕見的B細胞淋巴瘤,占DLBCL患者的1%~3%[1]。亞型包括漿母細胞淋巴瘤(PBL)、原發性滲出性淋巴瘤(PEL)、HHV8陽性DLBCL、ALK陽性大B細胞淋巴瘤4種類型,在臨床表現、組織學、遺傳學特征方面均有很大的異質性,PBL最為常見,占所報道病例的75%[2]。大多數具有結外侵犯、更具侵襲性等臨床特點,以及對利妥昔單抗和常規化療耐藥抵抗,甚至有些患者病情急劇進展,導致沒有機會接受化療[3-4]。PCNSL則是起源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淋巴瘤,相對罕見,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超過90%的PCNSL患者組織學分型為DLBCL[5],表達B細胞抗原(CD19、CD20和CD79a),也具有臨床侵襲性強、預后差等特點。
多項研究發現,原發性CD20陰性DLBCL與高侵襲性、化療耐藥、早起復發及生存率低相關。QUNAJ等[6]對801例原發性CD20陰性DLBCL患者預后的研究表明,與DLBCL患者56個月的中位總生存期(OS)比較,原發性CD20陰性DLBCL患者預后明顯更差,其中228例PEL患者為5個月,481例PBL患者為15個月,15例ALK陽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為13個月,而77例HHV8陽性DLBCL患者未獲得OS數據。二者預后的差異或許與CD20陰性表達密切相關。
DLBCL是一種成熟的B細胞腫瘤,腫瘤細胞表達B細胞標志,特別是CD19、CD20、CD22、CD79a和PAX5。但CD20缺失也可發生在B細胞淋巴瘤中,造成CD20表達缺失的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CD20表達下調或缺失多見于接受免疫治療(包含利妥昔單抗治療)后復發性DLBCL[7-9]。而原發性CD20表達缺失的機制尚未明確,CD20是一種非糖基化疏水磷酸跨膜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33×103~37×103,由位于染色體11q12.2的MS4A1基因編碼,由4個疏水的跨膜結構域、1個胞內結構域和2個胞外結構域(大環和小環)組成[10]。在目前報道的文獻中,CD20表達缺失的可能機制:(1)跨膜區內MS4A1基因錯義突變而導致CD20丟失;(2)非霍奇金淋巴瘤中CD20 C末端缺失突變,C端缺失突變與CD20表達下調或陰性密切相關[11-13]。目前,對CD20表達缺失的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CD20陰性DLBCL患者對標準環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聯合潑尼松化療方案反應不佳,目前,仍沒有確定CD20陰性DLBCL的標準治療方式[2]。而對原發性中樞系統淋巴瘤仍以大劑量MTX為基礎化療,聯合阿糖胞苷治療相比于單用MTX療效更佳[5],但患者中位生存期較短,多數患者短期復發。本例患者術后腦腫瘤組織二代測序提示CD79B基因p.Y196C錯義突變(豐度77.64%),MYD88基因p.L265P錯義突變(豐度31.75%)。有研究發現,核因子κB(NF-κB)信號的激活可能是調控PCNSL的核心途徑,Toll樣受體和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中MYD88、CD79B基因突變導致下游NF-κB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可能是PCNSL發生的主要原因。在35%~50%的PCNSL患者中發現MYD88 265L突變,CD79B是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的一個組成部分,約有20%的患者發生突變[14]。BTK抑制劑可阻斷BCR信號下游NF-κB的激活,在復發/難治性活化B細胞型DLBCL患者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活性,尤其是同時含有CD79B突變和MYD88 L265P突變的腫瘤患者[15]。LIONAKIS等[16]研究結果顯示,在18例PCNSL接受伊布替尼單藥治療的患者中,94%的患者治療后腫瘤縮小,包括伴CD79B、MYD88突變的PCNSL患者;在接受伊布替尼聯合化療的14例可評估患者中,86%的患者完全緩解。
在惡性腫瘤疾病中PD-1及其配體PD-L1稱為PD-1/PD-L1系統,二者的結合可抑制T細胞的增殖、細胞因子的釋放和細胞毒作用,從而導致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耗竭和凋亡[17]。在PCNSL患者中9p.24/PD-L1/PD-L2拷貝數改變和易位很常見,這些特性在免疫逃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7]。NAYAK等[18]對4例復發/難治性PCNSL患者予以PD-1單抗治療,結果均有客觀的影像學反應,其中3例患者為完全應答,無進展生存期均在13個月以上。最近一項以奧瑞布替尼為基礎聯合化療和(或)免疫治療PCNSL患者的臨床研究中,4例患者接受奧布替尼、卡瑞利珠單抗(PD-1單抗)聯合福莫斯汀治療,奧布替尼中位治療持續時間為4.62個月,1例患者完全緩解,1例患者未確認完全緩解,2例患者部分緩解,總有效率為100%,且6個月無進展生存率也達到100%[19]。BTK抑制劑聯合PD-1單抗在該研究中展現出良好的療效,也為兩藥聯合治療提供了臨床實踐依據,但目前對兩藥聯合治療的具體機制尚未有明確定論,仍需繼續研究。
本例患者先后予以化療均未取得良好療效,后改為澤布替尼聯合替雷利珠單抗治療疾病得到控制,目前,已進行了20個周期化療,跟蹤監測影像學未見明顯進展復發表現,患者精神尚可,一般情況良好,繼續給予當前治療方案并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