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誠 上海市新中初級中學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高質量的課后服務越來越受到關注。課后服務不單單是學校教育體系中教育時間的延長,還是“雙減”后教育新時空的重構,將塑造基礎教育新形態,促進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向學校的回歸。梳理當下的“雙減”政策研究和實踐,都把“聚焦課后服務,滿足學生需求”作為“雙減”政策落地的焦點和難點問題。然而,縱觀當前課后服務的相關研究,或專注于課后服務的意蘊、價值、邏輯等理論探索,或單純地呈現學校在課后服務領域中的主要做法,缺少從理論與實踐兼顧的視角對課后服務的整體性、系統性設計和思考,以致課后服務不得不面臨理論與實踐的疏離而在追求高品質的道路上“掙扎”。上海市新中初級中學認為,課后服務不是單一的育人行為,而是與學校整體的辦學特色、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日常管理等融為一體,應該用系統論的視角從整體上謀劃“雙減”后的課后服務問題。學校在理論思考和實踐建構的雙重互動中打造了“五性五度”的課后服務工作體系,提升了課后服務質量,以校本化的探索保障了“雙減”政策的落實落地。
在“雙減”政策的驅動下,課后服務已經成為每一所學校都必須要開展的新的教育活動樣態,不僅承擔著政策落實的重任,也承載著學生和家長的“無限期待”。調查發現,從教師的角度看,盡管教師普遍對“雙減”政策的價值認同較高,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雙減”落實之中,但是他們普遍擔憂因為課后服務的問題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額外的壓力。在新中初級中學看來,課后服務政策不是另起爐灶的教育教學重構,而是一種兼顧家長訴求、學生發展、學校實際的適切政策方案,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統籌資源,發揮優勢,既能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和優勢做出課后服務的特色,又不給教師增添過多的額外負擔,這是保障課后服務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上海市新中初級中學以“打造靜安區一流品質的公辦初級中學”為追求,堅持“豐富生命智慧,追求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將“素質全面更身心健康,多元發展且學有所長”作為培養目標。為此,學校不斷進行課程改革,豐富課程供給,打造人才培養特色。自2020 年開始,學區實施“緊密型集團化辦學”,新中初級中學是牽頭校,這種集團辦學的優勢讓集團內部四所學校辦學特色橫向貫通,足球、籃球、舞蹈、啦啦操、管樂、花樣跳繩等特色課程能實現共建共享。集團成員校內特長教師的流動,能夠為課后服務“自主時刻”特色課程安排提供便利。在這樣的情況下,新中初級中學的課后服務,充分發揮了學校自身和集團化辦學的優勢,既做好了學校內部課程的“深度挖潛”工作,又做好了集團各校課程的“共建共享”,為豐富課后服務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讓指向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特色活動和課程成為學校課后服務的亮點。同時,這種基于學校實際的課后服務建構策略,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開發新課程、設計新活動的負擔,獲得了教師的支持。
課后服務的主體是學生,要讓學生在課后服務的時光中體驗幸福,收獲成長,這是課后服務的價值所在。新中初級中學堅持服務性原則,結合學校實際,利用人員、場地、管理等有限資源,堅持把“學生快樂、教師愉悅、家長滿意、社會贊譽、特色鮮明”的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融入課后服務中,讓學生既能感受到課后服務的溫暖和快樂,又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成長。在課后服務的設計和實施中,學校特別注重彰顯以學生為本的價值導向,堅持基于學生需求開展課后服務。這種需求的滿足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在課后服務工作開展之初,通過對學生需求的調查,了解學生對于課后服務的期待和要求,以此為基礎設計課后服務的整體框架和主要內容,形成“學習時刻”“自主時刻”“溫馨時刻”的三段式課后服務的雛形;其二,在課后服務的開展過程中,通過每個月的動態化的需求調查,不斷調整課后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比如,在課后服務實施一個月后,學校通過調查發現,第二時段(自主時刻)學生參加的比例較課后服務剛開始時出現了大幅下降,這立刻引起了學校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學校在調查分析后發現,原因出在課后服務的內容和質量上。在自主時刻的原有安排中,為了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學校僅僅安排老師在教室看管學生,學生自主完成作業,沒有差異化,更談不上個性化教育培養,因此,學生的參與興趣逐漸降低。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教學處在當月又一次專門組織開展學生問卷調查,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充分挖掘校內特長教師資源和校外體育、藝術、科技等特色教育課程資源,并及時增加在課后服務第二時段中,滿足了大多數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統計顯示,此次調整后,課后服務第二時段學生的參與人數明顯增加。這種基于學生需求的課后服務理念和內容方式的動態調整,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學校和教師的用心,體會到了課后服務的溫情和收獲。
課后服務是課內學習的重要延伸和補充,課后服務的功能不能僅局限于服務性,更要體現出育人性,當下的課后服務,越來越關注立德樹人在基本定位、實施形態、供給方式等方面被賦予的全新價值,而要承載這種價值,就要通過課程化的設計和供給提升課后服務的深度。在新中初級中學看來,中學階段的課后服務不能定位于簡單的活動,而要體現其課程育人的價值,這種課程的設計和供給要體現兩方面的屬性:一方面,課程本身要著眼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均衡性、適宜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需要,讓學生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基于這兩個屬性,學校著重對課后服務第二階段——自主時刻,開展課程化的設計,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拓展提升,在做好學生作業的個性輔導之外,還開發形成了五大維度的課后服務課程“套餐”。
其一,拓展提高課程。開設了針對新中初學生特點的“古詩文賞析”“小記者寫作”“數學思維”“數理拓展”“數獨”“英語聽說拓展”等課程,滿足了學有余力的同學對學科學習的更高需求。其二,藝術欣賞課程。開設“民族舞蹈”“管樂隊”“合唱”“中英文演講”“雙語戲劇”“英語歌曲”“創意美術”“街舞(爵士)”與“街舞(Hiphop)”等課程,鼓勵同學們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盡學校之力提供豐富的藝術類課程,讓每一位學生有一項藝術特長。其三,體育健康課程。開設“體適能訓練”“籃球”“足球”“乒乓球”“啦啦操”“花樣跳繩”等課程,有效地落實了我們一貫倡導的每一位學生掌握至少一項體育技能,并成為其終身愛好。其四,科學探索課程。開設“電子制作”“模型制作”“計算機編程”等課程。其五,勞動實踐課程。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安排了六、七年級每周一節的“校園維潔行動”勞動課,由勞技教師指導“木工制作”、屋頂田園的種植與養護等。上述課程的實施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靈活選擇,既保障了學生的課程和發展自主權,又通過課程化的設計和實施提升了課后服務的育人效能。
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過程中,名校牽頭的集團化辦學是一種越來越受關注的教育發展模式。作為組織治理的典型代表,名校集團化辦學既是實現集團內校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客觀要求,又能夠孕育出教育教學改革新的契機。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集團化辦學能夠為課后服務提供新的創生空間。我校是“上海市新中初級中學緊密型集團”牽頭校,在各校探索有效的課后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新中初級中學注重發揮緊密型集團化辦學特有的組織優勢,通過“特色課程共享”和“特長教師流動”打造了集團內部共建共享的課后服務體系,既有效延伸了課后服務的廣度,又為集團化辦學效能的更好發揮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方式。特色課程共享,即針對課后服務的第二時段“自主時刻”,在集團內開設了“啦啦操”“創意美術”和“雙語戲劇”等共享課程,豐富了集團成員校的課程資源,提高了課后服務的品質;特長教師流動是為了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提升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區域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多元化體制創新,根據緊密型集團創建方案要求,每學期,集團內至少有四名藝術、體育、科技教師參與流動,從而帶動了“管樂”“合唱”“花樣跳繩”“DI”等特色課程的開設,這種特色項目的貫通開設,打通了小學和初中的壁壘,豐富了課后服務課程,有利于學生的縱向培養。
學校承擔著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發展的主任務,影響著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立場,而課后服務正是引導學校教育克服功利化傾向,引導學校教育回歸“立德樹人”價值的重要方式。要保障課后服務核心價值的發揮,就要從科學管理的角度審視和建構課后服務體系,保障課后服務的規范性,并以這種規范性謀求課后服務的有效性。基于這樣的認識,新中初級中學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后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和部署課后服務工作,通過“主體責任明確”和“實施原則建構”,不斷提升課后服務工作的規范性。
其一,主體責任明確。學校各部門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共同保障課后服務的順暢有序實施。課程與教學中心負責協調服務老師、職工及服務內容,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根據學生意愿形成“一生一課表”,做好考勤點名、服務質量督導,專門設立對學生的請假制度,如學生臨時有事,填寫請假單,由班主任批復。每學期對學生和家長進行課后服務滿意度調查,做好學期課后服務工作小結,逐步優化服務內容;學生發展中心負責參與課后服務學生的紀律要求、安全教育。班主任聯系家長發放服務征詢單,中途變更需申請和審核。協調妥善處置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傷害和緊急事件。衛生室做好防疫、學生意外處置;后勤服務中心負責公共教室、設施的安全使用,衛生清潔、防疫消毒、安全離校。同時加強對課后服務上課教師的管理,并由課程與教學中心整理每天需要進校上課的教師、校外教師進入校區的情況;校務辦公室負責相關人員彈性上班、調休,做好課后服務專項經費的使用,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杠桿效應”,讓更多教師積極參與課后服務。
其二,實施原則建構。根據課后服務工作的性質,嚴格落實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對課后服務的整體設計和實施提出四個方面的基本原則,確保課后服務工作“有法可依”。首先,堅持安全第一原則,優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加強課后服務安全教育,確保工作有序開展;其次,堅持本校教師和外聘專業教師相結合的原則,充分挖掘校內特長教師資源和校外教育課程資源,以本校教職工為主要力量,安排豐富的課后服務活動,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與到各種社團活動、拓展課程和學習中;再次,堅持自愿參加與自主選擇相結合的原則,由家長自愿申請、學生自主選擇,穩妥推進課后服務工作;最后,堅持常態化和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如遇不宜混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室外的體育、藝術類項目正常開展活動,室內課不混班上,采取各班任課教師自主答疑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
課后服務是“雙減”政策落實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提升課后服務的有效性需要學校結合實際整體性設計。新中初級中學以家長需求和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本著提供豐富且有個性服務的初衷,著眼立德樹人和學生全面發展,通過“五性五度”的整體性設計,增強了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長,也讓學校課后服務真正成了讓家長和社會“點贊”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