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相 嵐 上海市閔行區田園外語實驗小學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建設作為落實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正成為學校變革的關鍵所在。上海市閔行區田園外語實驗小學(以下簡稱“田園外小”)1997 年獨立辦學,經過二十余載的不懈努力,始終堅持“讓每一個田園人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辦學目標,先后獲得了全國中小學優秀文化傳承學校、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單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上海市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優秀學校等四十余項榮譽,是一所教育質量優秀、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家門口好學校。
回顧這場教育旅程,學校始終以“課程教學”作為推動學校內生變革的引擎,秉承“問題—導向、循證—決策、多元—融合”的行動策略,以培養完整的人為追求,一是為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養成健康的體魄、創新的思維、優良的行為、開朗的性格,積極的情感;二是為兒童終身學習打好基礎,不僅愛學習,還要會學習;三是為兒童走向社會打好基礎,學會做人,學會合作,成為一個扎根傳統,有社會責任、又能放眼世界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001 年起學校抓住上海市二期課改契機,審時度勢,開展了“雙語教學”,聚焦外語學科和學科外語教學探索,逐步架構了“大英語”課程體系。學校主動尋求各級專家、市區教研員的指導,帶出了一批英語、雙語教師,為學校特色課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后續深化辦學特色做好了人員的儲備。2006 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雙語教學實驗學校,2010 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市閔行區田園外語實驗小學”,十年磨礪,學校外語特色明顯,其他學科也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學校先后加入了上海市小學語文、數學、外語教研聯盟,成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學協作聯盟單位。
隨著“一校兩校區”辦學規模的形成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課程綜合性和融通性不足和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需求的矛盾日漸凸顯。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小學階段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的意見》(滬教委基〔2013〕59 號)文件的精神指導下,根據2014 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學校扎實推進兩輪“課堂教學改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各學科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有效調控教學進程,科學設計評價內容與要求,注重評價結果對學生的促進作用。從綜合育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學習準備期”和“快樂活動日”的價值意義,進一步打通三類課程,豐富校園生活,變革學習方式。“開放創新”學校文化逐步形成,辦學特色得到進一步提升,實現了一般學校向特色學校的整體轉型,滿足了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隨著2016 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正式發布,學校逐步意識到“大英語”課程建設尚存在不足:一是課程建構未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做全面的思考;二是課程結構不夠均衡,課程間有的重復交叉,有的缺少關聯,呈現點狀分布,尚未形成課程序列;三是課程管理的機制尚不成熟,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指導與評價有待加強。
基于上述問題,學校從2016年起開始探索“GREAT”課程的系統架構,實現學校課程的再發展。一是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保證每一門課程都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和本校學生特定素養。二是圍繞辦學目標和學生核心素養,從“加強基礎、促進發展、激勵創新、重視實踐”的要求出發,均衡課程結構。三是提升課程實施的質量,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建設總目標,一方面開展國家基礎型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面向每位學生,守住底線;另一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全面梳理,從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角度出發,與國家課程建立內在聯系,組合形成“五大課程領域”,推進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這一年恰逢學校加入上海市提升中小學(幼兒園)學校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第三輪)項目。項目指出:“上?;A教育改革進入了攻堅克難階段,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仍然需要以課程與教學改革為抓手,重心下移,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能力,充分發揮學校在破解教育難題、探索育人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持續深化本市課程與教學改革。”學校從“課程教學”突破,堅持“五育”并舉,在“GREAT”原有五大課程領域基礎上增加了更能凸顯“理性思維”和“勤學善思”素養的“數理思維”課程領域;增加了“德智體美勞”中與“勞”相關的“生活勞動”課程領域,強化了勞動教育;還用內涵更加廣泛的“明理尚德”代替“國際理解”課程領域,就這樣形成了涵蓋“明理尚德、人文閱讀、數理思維、科技創新、藝術審美、生活勞動、身心健康”七大課程領域的“七彩田園”課程體系。以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適應未來發展所需的核心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圖1 田園外小“七彩田園課程”結構
如何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適應未來發展所需的核心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校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作為課程建設總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并據此設計與目標相一致的課程結構,創建多樣化的課程實施和貫穿全程的課程評價,優化課程管理與保障制度,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構建一個系統的、動態的、不斷更新和完善的課程體系,為學生走向未來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在二期課改之初,學校就與市教研室教研員合作,開展“學科三維目標”的解讀、細化與實施,形成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五個學科的《學科三維目標的教學指南》。2006 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學校將它和學校育人目標對接,聚焦核心素養目標研究,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將其分解為學年段課程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最后細化落實到課時目標,把總體要求和每一節課的教學要求對接起來。2017 年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發布,學校聚焦領域核心素養,在專家指導下,組織全體教師明確了各領域的學習表現水平,并細化為若干個評測點,根據各課程領域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聯度設置評價的權重,形成了“田園外小課程領域素養目標體系”。
為保障課程落地,首先,學校不斷融合拓展探究型課程、綜合活動課程等,整體建構活動體驗型課程;其次,構建了融通基礎型與活動體驗型課程的實施機制。其中,基礎型課程以學科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為抓手;活動體驗型課程通過“增、減、選、建”方式不斷完善,以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等形式實施。課程活動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內容上注重整合、引導學生在多學科中建立聯系;在實施上增強情境性和具身性,促進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內化、遷移;在目標上指向高階思維,將育人要素滲透到課程實施的全過程,融合在平常的每一節課堂中。
作為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校、上海市英特爾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項目校、上海市數字教材應用研究實驗校、上海市基礎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先行試驗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標桿培育校,多年來,我校持續推進數字化教學,思考如何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通過課程融合、教學實踐、平臺建設、數據集成、學習分析、有效診斷、實時干預等方式,聚焦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數字畫像”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學、評的協同一致。
學校整合數字校園、區學習應用平臺和區成長空間,開發過程數據綜合系統,有效幫助教師對學生做出及時評價、指導、跟蹤、服務。區“學生成長空間”能讓教師、家長、學生對學習、活動情況進行過程性填報,還能實現和區域其他平臺數據的對接;區學習應用平臺生成了學生學習軌跡和成果數據;校園數字平臺能全過程實時收集教師、家長、學生的評價數據,以學校、年級、班級為單位,形成校本化、班本化評價體系,全面真實記錄學生校園生活和學習的點點滴滴。

圖2 田園外小數據綜合系統
這些多維度、多主體、全過程、即時性數據通過系統核算,自定義生成“學生數字畫像”,使學科過程性評價結果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反映給教師、學生、家長,使抽象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也能夠以顯性反饋的形式呈現。這為學校教育教學精準度的提升創造了條件,學生借助“數字畫像”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家長借助“數字畫像”能夠清楚地認識孩子、指導孩子、教育孩子;教師借助“數字畫像”能夠更好地分析學生、改進教學、精準指導。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只有學生、家長、教師三方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生態不斷更新與優化。
學校課程的實施,對學校的組織架構、機制保障、團隊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為適應和推動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學校在管理上實行“板塊責任群管理制”,以校長為課程建設總負責,以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為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由原來的學科主管發展為課程領域第一責任人。教師組成課程領域研究共同體,共同探討課程目標設定、課程計劃安排、開展課程實施、整合課程資源、做好課程評價等問題,整合兩校區班級、學科、年級的團隊力量,共同開展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以促進課程的綜合管理與整體推進。

圖3 田園外小“七彩田園”課程管理操作流程
學校將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作為助推學校課程建設的源頭活水。通過頂層設計,探索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實施路徑和有效機制,整體打造教研訓一體化——外力驅動向專業自覺的教師發展之路。

圖4 田園外小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
教師梯隊培養,有目標、有措施、有平臺、有成效:職初青年教師“啟航立規范”、成熟骨干教師“續航有特色”、青藍優秀教師“領航亮風格”;設“三級六階”教師專業發展進階目標,為每一位教師量身定制發展平臺;搭建“幸福+”工程,使有專業信仰的教師將教育事業轉化為愛的事業,成為根植于內心的終身追求;開展“田園杯”大賽、跨區聯合教研等打造團隊攻堅克難教育改革項目和任務的同生體。錘煉和鑄造了一支具有先進理念和實踐智慧的不同“第一責任人”隊伍,一批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自覺變革日常實踐的教師隊伍,在學??焖侔l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建立了靈活、開放、動態的跨學科校本研修機制。突破學科局限,倡導主題引領,進行跨學科教研,打破了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閉塞,鼓勵合作交流、智慧分享,喚起不同層面教師的主動發展,使“開放創新”成為教師的生命自覺。

在研究實踐中,有收獲,也有困惑:
對于學校整體偏年輕的教師隊伍來說,如何在課程開發、決策、實施與評價中激發每一位教師的潛能,促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整體思考,用專業做出正確的課程決定,并自覺追求日常課堂教學實踐變革依然任重而道遠。學校需要進一步重視基于“七彩田園”課程的教師專業發展,優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的師德、師風、師能,不斷提升課程育人質量。
學?,F階段的課程評價主要聚焦某些板塊,數據之間的壁壘也未完全打通。后續,如何結合市信息化應用標桿培育校項目,在區“智慧教育”引領下,將一個核心素養的研究經驗向其他素養輻射,通過設計更加綜合的課程評價體系探索核心素養在學科教學中的培養模式與機制,需要深入思考與實踐。
課程建設是依據國家、地方、學校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進行選擇、決策、實踐、調適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學校也將繼續在課程實踐中大膽行動、小心求證、持續探索,調動多方主體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不斷修煉內功,在全面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課程校本化建設和課程隊伍建設的有機融合,提升學校課程的內涵建設,建構課程系統運作機制,提高學校課程的品質,改革課堂教學。以系統觀、科學觀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與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