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含,李花珍,葉曉冰
(河源市衛生學校 廣東 河源 517000)
虛擬仿真技術是數字教育領域重要的技術手段,在設計、機械、物電、醫學等領域均有應用,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虛擬仿真技術除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其對技能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中進行反復實踐和錯誤糾正。它不受環境、人員以及儀器設備的限制,切實做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本篇課例將虛擬仿真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旨在為醫學檢驗技術相關專業課程開發更優質的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本課例研究選取在校二年級第一學期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總人數30 人,其中男生7 人,女生23 人,平均年齡(16.47±0.57)歲。選取課程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核心課“臨床檢驗”。
1.1.1 課程分析
“臨床檢驗”是中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必修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其內容涵蓋了臨床醫學檢驗中最常用、最基礎的檢驗項目,在臨床檢驗日常工作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該課程在滿足中等衛生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和技能要求的基礎上,融入了崗位特色,將理論知識與社會需求進行了有機融合,學生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系統地掌握“臨床檢驗”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1.1.2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已在初中“生物”課程中學習了真核細胞的結構,在大學一年級課程“無機化學基礎”中學習了酸堿相關理論基礎,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染色原理;大學一年級課程“病原微生物”中學習了細菌革蘭氏染色,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瑞特染色法。
技能基礎:學生已在大學一年級課程“病原微生物”中學習了顯微鏡的使用,有助于學習染色結果的評價。
情感基礎:本次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已接觸醫學檢驗專業相關基礎課程一學年,對于本專業的工作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目前對于醫學檢驗的日常工作仍處于模糊狀態,因此本次課程從學生崗位實際出發,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全面的專業觀,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1.1.3 教學內容
瑞特染色法是臨床檢驗血常規檢查中最常用的項目之一,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崗前崗中的必備技能。瑞特染色法是保證血液涂片鏡檢驗準確性的前提,更是有效協助臨床相關診療的前提。學生掌握瑞特染色法的基本原理并熟練掌握染色流程及影響因素,對于血液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瑞特染色中常見的注意事項和影響因素;熟悉瑞特染色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標:能獨立完成白細胞的顯微鏡法分類計數;能分析白細胞分類計數的結果。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在檢驗過程中堅持檢以求真,驗以求實的工作態度。
1.1.5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血涂片瑞特染色的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制備較好的瑞特染色血涂片。
教學方法:運用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法和角色扮演法,導入工作能力要求,輔以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達成教學目標,從而提升學生的工作過程能力,并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信息化手段:云班課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實驗、云視投屏設備、微課等。
教學資源準備:云班課學習平臺、云視投屏設備、PPT、血涂片等實驗教學用品。
本教學設計為2 課時,共90 分鐘,分為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大階段,其中課中設計分為八環節。教學設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以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作為本次教學的重要抓手,旨在推進教學向信息化發展。
1.3.1 課前發布任務,自主探索學習
課前預習是學生提高課中學習效果的黃金階段。本環節主要內容有四項,教師利用云平臺發布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教學資料以及課程相關資源。任務單將單一分散的學習任務匯總,使學生能更系統性地開展自主探究,完成課前學習。教學資料包含技能操作微課、操作說明、技能考核評分表及課前測試。學生通過在線觀看微課及瀏覽血涂片瑞特染色法的技能操作說明及考核評分標準,了解血涂片瑞特染色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項的同時,做好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安全規范操作,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通過完成線上課前測試,不僅可以獲得課前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亦可使教師獲得個性化學習情況,數據驅動精準診學。課前預習因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增加了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機率,在拉近其情感距離的同時,也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做了良好的鋪墊。
1.3.2 課堂實施理實一體,參與式學習血涂片瑞特染色法
環節一為導入,以醫院檢驗科進行瑞特染色的場景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做、如何做,進而引出本次課程的學習目標與任務。該環節教師可聯系臨床檢驗崗位實際,導入問題,開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討論中獲得新認知,改善社交,提高自信,活躍氛圍,打開思路,更快地進入課堂。
環節二為理論講解,根據教學原則中的直觀性和啟發性,本環節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拓寬知識的橫面和縱面,多角度、多維度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染色原理。增加課堂互動,引導學生發表關于血細胞染色結果的見解,同時貫穿主動學習,使學生學會思考與總結的學習方法。此環節為認知先行,原理教學,核心目的在于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解決為什么,從而為學生學習操作鋪墊知識背景與基礎。
環節三為理論應用拓展思維,本環節為血涂片瑞特染色案例分析,探討煤爐對染色結果的影響。本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聯系,順應了認知的順序,從而達到理論知識的相互聯系與內化吸收。
環節四為示教引領,教師利用信息化投屏設備,近距離大屏幕展示染色過程。利用投屏設備,解決了師少生多的問題,學生也能進一步清晰實踐思路。教師在實驗示教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實驗態度,需時刻注意安全防護,幫助學生根植生物安全意識,提升基本職業能力與素養,為臨床工作做鋪墊。
環節五為血涂片瑞特染色的虛擬仿真練習與考核。虛擬仿真實驗將真實的實驗場景模擬演示,學生可身臨其境地感受實驗過程,是理論邁向實踐的橋梁,在提高學生技能掌握效率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在平板客戶端完成虛擬仿真實驗的練習模式,練習后進入考核模式。教師可通過后臺查看學生考核成績,掌握班級情況。通過考核的學生進入下一課堂環節,未通過的學生一方面與教師進行溝通,另一方面與學伴進行交流更正,直至問題解決,通過虛擬實驗考核。
環節六為沉浸參與式學習,動手實踐瑞特染色法。小組內每位學生獨立對照教師課前發布的操作說明與技能考核表逐步完成瑞特染色。教師巡堂指導并引導學生與學伴探究,共同解決操作中的疑問,開展小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強調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現象需規范記錄,實事求是,幫助學生樹立檢以求真,驗以求實的職業素養。本環節為參與式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以實踐檢驗理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考能力。
環節七為小組技能考核,此環節為豐富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環節,包括組內評價和組間評價。組內評價由成員之間對照評分表進行打分,與環節六相輔相成;組間評價則為小組交叉點評,教師發布考核評價任務,引導每組推選一張染色后的血涂片作為待評樣本,同時推選1 名成員作為講評代表。組間評價環節學伴的點評與操作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小組代表的形式點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并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在此環節需充分引導,對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幫助學生強化技能要點。
環節八為課程總結和素養強化,教師歸納匯總課程要點,滲透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檢以求實、驗以求真的職業準則,對標本絕對負責的職業態度,爭做檢驗匠人的職業追求。
1.3.3 課后拓展勤鞏固,素質提升有保障
三全育人中的一全為全程,課程不僅是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的鞏固與提升亦是實現全程育人的重要環節。在本設計的課后環節中,教師利用線上平臺發布課后習題,同時在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合理開放實驗室,提供教學資源,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自行練習鞏固操作要點,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實踐精神。課后總結反思亦是教師提升的重要階段,教師分析學習成果及課程中的問題,為提升課程質量打好基礎。
本節課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角色評價,分別從課程前、中、后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課程前、中、后測試題、虛擬實驗考核數據、小組交叉技能操作考核、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及教師點評等均為本堂課教學評價提供了數據來源。
①善用信息技術,虛擬仿真定向導學,數據驅動精準診學。課前應用云班課發布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進行課前微課的學習與前測,獲取數據,進行精準設計,調整教學策略。課中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完成操作導學,幫助學生克服操作恐懼,心中有底,更有信心完成本次課程的學習。
②課堂對接檢驗崗位,分組實施,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奠定基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血涂片瑞特染色過程中的疑惑點。教師發布小組考核任務,驅動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與人溝通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反思,構建持續有力的良性學習共同體。
1.6.1 存在的問題
結果顯示,學生在完成課前任務時,對酸堿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課堂實施過程中部分學生對于顯微鏡的使用不夠規范;對待考核有的同學表現出過度緊張以致無法發揮正常水平。由于課堂時間限制,未進行全部學生的考核。
1.6.2 改進措施
①引導學生加強小組學習與探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解決困惑。②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實踐多討論多練習。③加強信息化教學,可通過微課講解酸堿結合理論,為學生課上學習奠定基礎。④心理感化,多采用鼓勵式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恐懼。
虛擬仿真技術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縮影,它不僅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教師因材施教,還有利于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銜接,對于培養德技兼修的職業人才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在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教育教學亦應搭乘時代快車,融合新技術、新思想,才能不落后于時代,大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