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創新者勝,惟創新者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對科技創新進行全局謀劃和系統部署,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更上一層樓”。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捷報頻傳、碩果累累。
2023 年5 月28 日,C919 完成首次商業飛行,中國人實現了久違的“大飛機夢”,帶動形成我國的民用航空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2023 年11 月4 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交付。大型郵輪是浮動的“海上城市”,也是全球最復雜的單一機電產品。“愛達·魔都號”整船零部件數量達到2 500 萬個,相當于C919 大飛機的5 倍、“復興號”高鐵的13 倍。全船總電纜布置長度達到4 200 公里,相當于上海到拉薩的距離。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業的頂尖水平。新時代中國已集齊“三顆明珠”,創造出讓世人驚嘆的奇跡。
征途如虹,浩蕩前行。“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產力,核心在創新。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已步入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大科學”時代,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單一學科的研究范式與思維模式難以實現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學科交叉成為創新的重要源泉。新質生產力是充分發揮科技第一要素、創新第一動力的生產力。創新人才與創新成果的相得益彰,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與“增量器”。如今,奮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擁有更多“獨門絕技”“看家本領”的世界科技強國。我們必須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戰略,高水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智慧的重大創新平臺,深度鏈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創新的磅礴動力。
新質生產力,載體是產業。科技創新為“一體”、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格局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從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質生產力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產業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實體經濟之本,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高精尖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要科技創新全方位、全過程融入產業內核,提高產業的“含金量”與“含智量”,明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產業集群,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聚焦前沿生物、低碳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先和顛覆性技術,加速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促進產業孕育、孵化和成長;要以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更好結合,加快形成具有風向標意義的產業“核爆點”,培養造就一批在世界范圍內“叫得響、拉得出、用得上”的一流企業。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帶來的不僅是事關全局的發展命題,也是更好地激發科技工作者活力的改革命題。科技創新是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火系。一是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高效啟動起來;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相結合、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全力營造一流創新生態;三是大力培養使用學富五車的院士、戰略科學家,積極培育蘊藏著無限潛能的后備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奮勇爭先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在“干中學”“學中干”中培育一批懂科技、懂資本、懂市場、懂金融的戰略企業家;四是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突出人才與平臺、項目、資金一體化配置,制定落實招才引智的創新人才政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讓創新人才找到最需要的資源要素,讓更多科學家有底氣、有定力潛心基礎科研,激發更多“從0 到1”的原始創新,成為撬動科技創新的有力杠桿;五是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強化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智力支撐。
春風浩蕩又一年,踔厲奮發譜新篇。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奮斗實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譜寫濃墨重彩的新質生產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