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慶虎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堆溝港中學,江蘇 連云港 222523)
為不斷提升初中生數學學習水平,筑牢學生數學基礎,教師在開展數學作業設計時,應當以“雙減”政策下的減負提質為工作導向,靈活開展數學分層作業設計,使作業難度、作業題量、作業時間等完成合理分層,實現對初中生數學學習的精準輔助,不斷提升初中生數學綜合學習實力,達到“雙減”教育改革的預期目標.
初中生數學課業壓力大,已經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雙減”政策的提出,旨在為學生減負,提升各學科的整體教學質量,進而實現減負提質的教育改革預期目標.
新課標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經明確提出教育工作,應當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在開展實際素質教育工作時,“雙減”政策可作為有效的催化劑,推動素質教育改革工作的落實落細[1].
在設計初中數學作業時,由于教師未能突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主體性,單純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一刀切的數學作業設計,導致數學作業無法發揮出一定的教學成效,阻礙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為使學生考取更高的分數,進而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設計時,不顧學生的真實學情,不斷增加數學作業的題量,延長學生的作業完成時間,損耗其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為保證數學作業分層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進行設計時,應當秉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突出數學作業的生活化與趣味性,不可設計偏題怪題,導致增加學生數學作業的完成難度.
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時,需要基于科學精準的原則,保證分層的數學作業與學生的數學學習最近發展區有效契合,輔助學生進行高效學習,挖掘其學習潛能.
單一的數學作業分層形式,將無法激發出學生的完成熱情.因此,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時,應當基于靈活多變的原則,不斷創新數學作業分層的形態,使學生能夠始終保持求知欲[2].
在學習中,由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導致學生的數學最近學習發展區存在客觀不同.“雙減”政策下,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時,應當根據學情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找出學生數學學習最近發展區的“最大公約數”,進而完成精準分層.為此,教師應該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將學生劃分為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三個層次,便于后續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
數學作業分層設計前,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基于“雙減”政策要求,明確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與原則,并在研究教材內容的過程中,實現對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分層,使學生基于數學作業的引導,對數學內容進行抽絲剝繭的深入內化掌握,有效提升其數學課程學習質量與效果.
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這不僅沒有突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主體性,還會出現數學作業指向與學生學情狀況存在脫節的問題.為此,教師在探索減負提質的作業設計路徑時,可引進分層教學理念,基于數學內容的難度,對數學作業進行合理分層,并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選擇空間,促使學生根據學習訴求,選擇對應難度的數學作業,并主動完成,以此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3].
比如,在教學“中心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時,鑒于本章節涉及的內容較多,教師要契合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數學作業,完成對本章節內容的有效串接.為此,教師需要對數學作業的難易程度進行合理分層,并給予學生選擇權.
初中生在完成數學作業時,教師會給學生限定交作業的時間,如在明天上數學課前,所有學生需要上交作業.限定的數學作業內容與時間要求,帶給了學生一定的作業壓力,學生無法抽出更多精力對一些有關聯的數學內容進行融合思考,也無法更好地解決綜合性的數學課題,不利于學生在作業完成中形成科學探究品質與科學精神.
為使學生能夠基于數學作業進行學習,完成對碎片化的數學知識融合掌握,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時,可突出單元作業設計、專題作業設計、探究課題設計等,并對分層作業的完成時間進行彈性管理.如單元作業可設定一周的完成時間、專題作業可設定十天的完成時間、探究課題可設定一個月的完成時間等.
比如,在對蘇科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教學時,為確保學生能夠對該章節中全等圖形、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等內容進行整體學習思考,教師可突出單元作業的設計,并為學生設定彈性的完成時間,驅動學生思考分析“關于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挖掘其數學學習潛能.
為引導學生對相關數學概念進行系統性的思考與理解,教師應當打破單元限制、學期限制,為學生設定數學專題作業,并適當調整作業完成的時間周期.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與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平面圖形的認識(二)》的教學中,為促使學生完成上下學期的學習銜接,教師可在《平面圖形的認識(一)》教學后,設定相關的復習總結作業與預習思考作業,使學生帶著問題對下學期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二)》進行主動預習,并完成相關的專題作業.
如學生在學習勾股定理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設定探究性作業,并靈活調整作業完成的時間周期,促使學生圍繞勾股定理,探究思考古今中外關于勾股定理的數學史,了解古人是如何證明勾股定理,并靈活運用勾股定理解決現實問題.在學生進行專題探究時,可根據自己的推論發現特殊的“勾股數”.
數學作業的形態,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與熱情.若數學作業形態單一且枯燥無趣,則無法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也無法讓學生在數學作業完成中獲得成就感與獲得感,這會影響到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為此,教師在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時,應當對數學作業形態進行合理分層,以增加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與豐富性.
教師可突出個體到團隊的作業形態分層、理論到實踐的作業形態分層、線下書面作業到線上綜合性作業的形態分層等,以此,有效調動學生的數學作業完成熱情,使學生在逐層提升中激發出個人的數學學習潛能.
比如,在教學蘇科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教學第八章《統計和概率的簡單應用》時,為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不同的作業形態,并在數學作業完成中對所學內容進行遷移運用,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作業完成質量,實現預期作業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秉持作業分層設計理念,開展數學形態的分層,助力學生數學學習的減負提質,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4].
在個體到團隊的作業形態分層時,教師應契合“中學生的視力情況調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首先測定出自己的視力完成個體的數學作業,而后在團隊合作中,對班級相關學生的視力進行調查統計,并繪制相關的圖表,直觀地了解中學生視力情況的變化.
在理論到實踐的數學作業形態分層時,教師應契合“貨比三家”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解決教材的課后習題,完成對統計比較的相關概念理解,并進行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研進行貨比三家,了解統計數學知識的現實應用價值與意義.
在線下書面作業到線上綜合型數學作業形態分層時,教師應契合“概率幫你做估計”相關內容,設定基礎的數學概率事件,讓學生分析擲骰子概率,估計在擲骰子游戲中獲勝的概率.當學生完成了相關的數學作業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完成線上綜合性的作業,如自行設置一個概率游戲,并錄制視頻講解概率游戲的規則與參與方法,鍛煉學生的設計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完成對本節數學內容的內化吸收.
在學生主動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持作業分層的教學要求,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分層評價,即根據學生選擇的作業內容、形態、時間等,參考相對應的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賞識肯定學生做出的努力,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數學作業難度挑戰自我,激發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賞識、點評、鼓勵,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實現“雙減”政策的目標.
綜上,筆者以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為例,闡述了“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現路徑,旨在說明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為助力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應當深入研究“雙減”政策,并積極總結分層作業設計經驗,及時優化完善教學計劃,以保證數學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