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成
(泰州市姜堰區城西實驗學校,江蘇 泰州 225500)
新課標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內在素養的提升.誘思探究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主動獲取學習方法及技能,并運用學習方法來探究學習,以此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這一方法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貼合新時代的教育思想,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是有著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該如何有效實施誘思探究教學法呢?筆者結合案例展開深入探討.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要在課前準備環節中多下功夫,潛心分析教材,準確把握知識點及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案,科學選用教學方法.在課前準備環節應用誘思探究教學法,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分析教材.教師應先研究本章節的教材內容,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以此為依據來設計誘思點,通過具有吸引力的誘思點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以不等式的性質為例,“等式的基本性質是等式左右兩邊同時加減同一個整式,等式仍然成立.那不等式的性質又是什么呢?”教師可以通過這類誘導性的提問來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結合已掌握的等式的性質來探索不等式的性質.
第二,分析學生.學生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主體,教師應與本班學生多交流溝通,掌握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思維特征及認知水平.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能力差異來進行層次劃分,根據層次差異來由淺入深地設計教學問題,避免因問題難度過低而使學生喪失探究興趣,避免因難度過高而使學生產生挫敗感,為學生創設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情境及舒適的學習環境[1].
課堂展示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來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及綜合發展.教師在課堂展示環節應用誘思探究教學法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結合教學目標及知識點來創設教學情境:(1)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相關圖片或者播放視頻動畫,這種方式可以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推動數學課程的開展;(2)教師可以將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能夠了解數學知識的生成及發展過程,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加深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3)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場景來設計數學問題,這種方式既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又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進而認識到數學的實用價值.此外,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及重點,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標地參與數學學習.
第二,拋出數學問題.新課標注重學生知識的習得過程,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找出知識點中有利于“探究”的因素,如數學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導、問題的求解等,以此為出發點來拋出問題,誘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此外,教師應根據探究問題的難易來合理挑選活動方式,比如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科學的教學情境及活動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知識的拓展、遷移及應用.學生在掌握知識點后,基本能夠獨立解答一些數學題目,但是遇到難題還是會感到無從下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設置誘思點,引導學生深度挖掘基礎知識,通過探究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拓展、遷移,進一步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第四,練習知識,及時檢驗掌握情況.為了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結合知識點來設置練習題,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來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鞏固知識點.除了給學生布置練習題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知識點來自行設計題目,相互交換解答,這種方式更能直觀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學生完成練習題后,教師應及時點評學生的完成情況,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使其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并鼓勵學生養成勤動腦多思考的學習習慣.
課后鞏固是指教師通過某種方式來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之后再指導學生對掌握的知識進行再加工,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在應用誘思探究教學法時,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精心設計強化訓練,通過強化訓練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強化訓練過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促進知識的掌握.那么該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準確評價并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下面方法:第一,分層作業.教師應根據學生平時的數學學習水平及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A(學習能力較強)、B(學習能力中等)、C(學習能力較差)三個小組,然后結合知識點來設計分層習題作業(基礎題、提升題及綜合題),A組學生應完成所有習題,B組學生應完成基礎題及提升題、試著完成綜合題,C組學生應完成基礎題并試著完成提升題.這種分層作業的方式能夠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幫助每個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其探究欲.第二,師生交談.如果教師通過分層作業的完成情況還不能準確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那么教師可以在課上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解題思路,或者在課后與學生交流溝通,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檢測學生的思維是否存在問題,等,這樣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并糾正錯誤.第三,單元檢測.在學完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開展單元檢測,以此來測試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檢測學生的解題思維及解題方法是否正確等,以此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打好基礎.
首先,分析課本.課本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教師應從局部和整體兩個方面來分析課本內容,根據教學大綱來明確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各章節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以便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方案.此外,教師應該認識到初中數學知識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升華,又是高中數學知識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小學、初中及高中這三個階段的數學知識,更好地把握初中數學課本中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以優化章節教學設計.在分析完課本內容和需把握的側重點之后,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生動趣味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抽象的概念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在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
其次,分析學生.教師應準確掌握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基本信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思考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才會更加貼合學生實際,促進學生的發展.
再次,分析教法.教師應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來合理挑選恰當的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以學習統計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探究法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數據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等一系列過程,掌握統計的相關步驟,體會統計的現實價值.再比如,在學習立體圖形時,部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限,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體驗探究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將立體圖形展開為平面圖形,以掌握相關知識.
最后,模擬演練.在設計完教案之后,教師可以在腦海里先進行一次模擬演練,以此來檢驗各教學環節之間是否緊密銜接、所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誘導性及目的性、能不能通過提問來引發學生自主思考、教案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等,以進一步優化設計,確保教學目標清晰,突出教學重難點.
簡單來說,誘思探究教學法就是教師向學生拋出具有誘導性的問題,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探究.由上文分析可知,受認知結構不完善、思維邏輯混亂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會出現思維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反饋予以重視,通過信息反饋來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點,并科學合理地加以誘導[2].比如,根據知識點來創設教學情境,巧妙設計誘導性問題,合理設置課堂交流環節,以此來刺激學生探究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及求知欲.在學生探究思考的時候,密切關注學生的思考動態,及時為學生排疑解惑,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進而完善認知結構.
每節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應在課后及時反思.比如,自己的提問是否具有誘導性?有沒有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在學生遇到思維障礙時,自己的引導方式是否合理?在處理課堂突發問題時,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恰當,有沒有更加高效的處理方法?課堂中出現的一些不在自己預設范圍內的問題是否處理得當?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是否恰當?之后,再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及不足進行二次備課,以此來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
為了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在每章節教學結束后,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圖解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框架.然后讓學生根據知識點來整理練習題,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或沒有吃透的知識點,針對這部分再強化訓練.初中數學知識由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部分構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這四個模塊來梳理知識,比如,通過歸納整理算術平方根來為二次根式的學習打好基礎,通過梳理一次函數的知識點來為二次函數的學習做好鋪墊,等等.
綜上所述,誘思探究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該教學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數學教師應加強對誘思探究教學法的研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該教學法,以順利實現“誘”和“思”的順利轉化,幫助學生構建并完善知識框架,最終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