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銘
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已進入創新自主化的攻堅期、產業集群化的發力期和數字智能化的迸發期。為進一步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2023年10月12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聯合經濟科學出版社共同舉辦“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論壇”。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席酉民應邀作報告。來自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工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設特邀報告、新書發布與博士圓桌三個階段,議程豐富緊湊。
致辭環節,北京市科協副主席郭魯剛,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經濟科學出版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陳邁利,電子城高科技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苗傳斌分別致辭。郭魯剛表示,聚焦創業創新重點難點問題,優化產業創新生態,持續激發創新創業主體活力,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注入全新動力。黃速建提出,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新質生產力形成和提升密切相關。沒有強大的產業支持,新質生產力就沒有支撐的載體,也無法推動經濟的發展。應積極進行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加速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造有利于高精尖產業創新的生態環境。陳邁利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加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在前沿技術創新、高精尖產業發展方面奮力走在前列。(1)習近平向2023中關村論壇致賀信[EB/OL].中國政府網,2023-05-25.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論壇的召開正當其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苗傳斌表示,北京市科技資源日益豐富,企業創新創業或高精尖產業共性技術需求旺盛,優化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對于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堅在題為《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助力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報告中指出,創新與高精尖產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密切相關。創新經濟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呈現差異化特征。創新產品以供給創造潛在需求,在收入和預算約束下,形成購買力并最終形成現實需求。中國經濟應依靠創新形成潛力增長。在使用價值形成現實需求的過程中,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既需要商業模式創新,也需要長期資金。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國想要進入創新經濟階段,需要積累人力資本,大力發展量身定制的服務和標準化相結合的金融市場。
黃群慧在題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中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手段。現代化產業體系應該有五方面要求:先進性、協調性、安全性、完整性和包容性。第一,先進性的代表方向包括綠色化、數字化、高端化和融合化。在“卡脖子”核心技術方面,十大新興制造業領域的產業(工業)四基、五基或者六基落后程度較大,最根本的、基礎性科學技術仍需時間打磨。第二,協調性不僅指一二三產業協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也包括要素之間的協調。第三,安全性強調產業安全、供應鏈安全、能力安全,需防范別國“小院高墻”等能力缺失型戰略、美國近岸外包等能力破壞型戰略所導致的產業鏈風險。第四,完整性主要強調防范經濟結構脫實向虛。現階段,在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領先且快速上升的同時,制造業占國內GDP比重下降過快。產生內外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程度隨著數字化程度提高。第五,現代化產業體系應該有一些包容性要求,實體經濟不能被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為避免數字化、國際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考慮就業、收入分配、科技向善等議題。
穆榮平在題為《系統提升創新生態的戰略思考》的報告中指出,北京高精尖產業應把握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未來產業、可持續發展大勢。過去ICT或者RCT,電子化到信息化再到數字化等新技術革命,起初多從技術角度進行討論。直至德國提出工業4.0、日本實施科技5.0計劃,逐步從產業角度指明數字化經濟轉型發展方向。科學研究范式、技術開發范式、產業發展范式、社會服務范式、文化發展范式以及環境發展范式轉變實際上不僅僅是一種變化,而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改革開放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能力,也實現了經濟規模的增長,但增加值率仍有待提升。其中,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概念,且能力越強,逆差增長也越快。在創新生態培育方面:一是強調創新動力轉換,在市場拉動、技術驅動之外,注重愿景驅動,關注未來社會發展形態;二是關注體系建設,特別是以健全創新體系縮小未來差距;三是建設樞紐引擎,建設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作為前置條件的科學城;四是強化系統能力。
席酉民在題為《營造有利于高精尖企業成長的良好產業生態》的報告中提出,范式革命,即人類生存和認知社會方式的改變,使得共享、共生可以打破組織的邊界,形成各種各樣的生態。“生態”概念起源于市場經濟,在企業家、企業集團到企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先后受市場機制、權利機制的影響;到數智時代又出現了以共享、共生和人機融合為核心的數智機制,進而誘發各種產業生態的出現。實體企業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在企業內部進行價值鏈重組,實現企業內部的價值鏈改造。進一步地,企業穿越組織邊界進行供應鏈的整合,形成“供應鏈+互聯網”;供應鏈把各種企業之間連成一個產業整體,因此出現了產業鏈、互聯網;并最終基于產業互聯網形成各種各樣產業生態。
北科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賈品榮發布《創新驅動高精尖產業研究》新書,并作題為《北京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指數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的發言。《報告》是首份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指數報告,建構了包括多樣性包容性、營養物質、新陳代謝、能量轉換、主體要素間的關聯、環境支撐六大關鍵要素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現,北京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呈現四方面趨勢特征:一是高精尖產業生態系統向上趨好,關鍵要素實現均衡發展;二是新型研發機構成為活躍力量,創新綜合指數持續提升;三是科技園區支撐有力,高技術企業發展迅猛;四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需加快,提升產學研結合水平不容延緩。高精尖產業發展需要把握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雙碳”目標、就業優先戰略及健康中國戰略“五大宏觀趨勢”,需要把握產業互動、產業升級、空間重構、產業生態、數字化驅動“五大中觀力量”,需要把握技術引領、應用場景牽引、人才與企業的匹配、服務化創新及迭代進化“五大微觀力量”。2024年高精尖產業發展需要特別關注前沿科技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速全要素生產率、深度融入綠色化、打造數字核心五大趨勢。
北科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李京棟博士在《政府創新政策對北京高精尖企業研發效率的影響》的報告中,定量分析創新政策對企業研發效率的影響。模型估計結果顯示,政府創新政策影響具有門檻效應。政府應該持續提升對高精尖企業創新補貼和稅收優惠,有效推動其前沿技術的提質增效。北科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姜宛貝博士在《國際首都科技服務業比較報告》中,通過構建指標體系,測度和評價國際首都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現狀,識別北京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優勢和劣勢。北京科技服務業具有五個特征:一是行業規模優勢相對明顯;二是北京研發投入力度高于其他首都城市;三是北京研發產出成果相對較多;四是生產效率距離其他國家首都存在一定差距;五是北京盈利能力相比其他國家首都較弱。南開大學馬駱茹博士在《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的報告中,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工智能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以及科技服務業位于核心層;集成電路、新材料產業、智能裝備產業位于連接層;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以及制藥健康產業則位于外圍層。此外,報告從人才、資本、技術、交通、環境五個方面挖掘高精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以及各區優勢產業。北科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竇曉銘博士在《北京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中,研究了北京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政策演進與制度安排。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財政資金支持在節能環保產業的前期發展中至關重要,產業政策引導范圍逐漸擴大至“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未來應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雨萌博士在《北京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中提出,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呈現五個顯著特征:一是科教資源聚集,創新實力領先;二是知識產權有力支撐自主創新高地建設;三是產業結構完整,已形成全棧式產業鏈;四是產業聚集效應持續擴大;五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豐富且拓展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