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 王景怡,嚴如鳳,張閩輝,邵心怡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各界對養老事業也愈發關注和重視。一方面,國家早已明確將積極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各地方政府也出臺相應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暴發后,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日益凸顯,社區與老年居民之間的供需矛盾亟待發現并解決。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南京作為首批養老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受到中央的重視;加之老齡人口基數大,為本文構建適老化服務評價體系提供了更具代表性的研究對象。
本文就以南京市老年人高聚集區為研究范圍,結合量化的老年人對社區適老化服務滿意度和需求,擬形成較為系統和客觀的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體系,并嘗試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路徑。
目前,眾多研究者以“適老化”內涵出發,結合社區適老化建設進行定性的描述性研究,而少有強調老年人主體地位,以老年人視角考慮城市社區適老化水平,并進行定量的評價性研究[2]。本文通過參考有關城市社區適老化建設的政策及文獻,結合實地調研和訪談,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質量評價及結果考評的理論基礎。
本文采用滿意度與需求交互視角進行城市社區適老化研究,注重社區適老化服務的供需關系,綜合考慮不同類型社區中不同特質老年人的異質性需求,為社區適老化服務的治理方向和創新路徑提供客觀依據,助力健全社區適老化服務體系,切實提升老年群體居家養老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近年來,不同學者在研究社會服務供給中,提出了多種研究理論。馬貴俠和于競宇(2021)運用人—環境契合理論,構建了“社區適老化”與“老年人滿意度及需求”的內在邏輯關聯[6];李靜和沈麗婷(2020)認為,為解決養老服務供需“脫嵌”問題,必須引入福利多元主義理論范式,以重塑大城市養老服務主體角色定位[4]。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南京市適老化服務水平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20世紀70年代,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塞蒂首次提出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目標分解成幾個具體的準則層,再細分成一些更小的因子,從而簡化評價指標過程。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我國養老、適老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但我國目前城市社區適老化水平仍存在諸多不足。針對目前社區適老化推進情況,由于社區本身結構性能力(資本和機會)不足,導致以往的社區更新中僅有實施難度較低的基礎性物質空間改造被實施[5];針對社區在適老化服務供需情況,目前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模式,覆蓋人群單一,執行效率較低,政府財政負擔大[3]。
針對城市社區適老化現狀,相關領域的學者也給出如下對策:在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方面,應從保障老年人心智、身體和社會融合三方面協同發展,高效推進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品質提升[7];在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方面,需注重社區養老服務的兩個支柱,一個是由社區提供的具有較大強度的覆蓋全體老人的準公共養老服務,另一個是由養老機構提供的規范化和具有品牌保障的市場化專業養老服務[3];在目前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在加快人才隊伍培養的同時,也應不斷建立健全社區智慧養老標準化機制,實現社區智慧養老標準化[8]。
綜上,從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對于城市社區適老化的研究視角更多集中于供給側,而忽視了不同類型社區中不同老年居民的異質性需求。同時,對于已有的供需結合視角而言,研究者以老年居民主觀評價為主,而忽視了相關客觀指標及客觀評價。因此,本研究試圖將社區適老化服務客觀存在和老年居民滿意度與需求結合,構建出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體系,并從供需兩方面提出路徑建議以供參考。
1.研究范圍
本文以南京市中心老年人高聚集區作為研究范圍。從各區來看,2021年南京市秦淮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達29.09%,老齡化程度位列最高,鼓樓區次之。相較全國而言,南京市已提前1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同時,南京作為全國首批養老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對其進行適老化質量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數據來源
調研以發放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從老年人自身基本情況、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現狀、社區適老化水平滿意度、社區適老化改造期待四方面進行了調查。本次調研主要選擇了鼓樓區、秦淮區、玄武區、浦口區、建鄴區的社區公園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進行問卷的派發。經統計,實地有效填寫問卷73份,網絡有效填寫問卷56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29份。
評價使用的數據強調了老年人的主體地位,從供需雙重關系出發,以評價南京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適老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結合老年人和社區的異質性特征,最終形成了研究的數據體系。
社區適老化改造,可以大大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環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加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幸福感。本文在理解“適老化”內涵基礎上,參照其要求和標準,結合南京市中心老年人聚集區適老化建設特征,構建了評價模型。該模型的評價體系分為四層,分別是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指標分為客觀評價指標體系(A1)和主觀評價指標體系(A2),在目標層指標下建立10項準則層指標(B),在準則層指標下建立21項指標層指標(C)。
1.建立多級遞階的結構模型
根據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建立了如圖1的層次結構模型。(圖1)

圖1 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
2.構造判斷矩陣
為使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得更加完善,除收集老年人填寫的問卷數據外,還選擇了2位從事本研究相關的專家、4位南京市社區工作人員和3位政府工作人員對準則層指標進行打分,并轉換為所建立指標體系的權重W。對于同一層次的元素Bi(i=1,2,…9)重要性的比較,采取了9級標度法以實現量化[1]。
3.權重計算

表1 AHP層次分析結果

層次分析法的權重計算結果顯示,便民商業設施的權重得分為0.1265,社區教育設施的權重得分為0.068,醫療衛生設施的權重得分為0.108,養老福利設施的權重得分為0.1538,文化體育設施的權重得分為0.0841,社區服務設施的權重得分為0.1003,社區公共空間環境的權重得分為0.1671,社區人員服務的權重得分為0.1078,社區精神文化的權重得分為0.0845。
按權重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社區公共空間環境、養老福利設施、便民商業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社區人員服務、社區服務設施、社區精神文化、文化體育設施、社區教育設施。
4.一致性檢驗
為確保判斷不存在邏輯錯誤,對構造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I.表示一致性指標,R.I.表示隨機一致性指標。當時,滿足一致性檢驗,否則將重新調整重要性以使判斷矩陣獲得較好的一致性。(表2)

表2 一致性檢驗結果
層次分析法的計算結果顯示,最大特征根為9.1273,根據RI表查到對應的RI值為1.451,因此CR=CI/RI=0.011<0.1,通過一次性檢驗。
根據調查結果得知,老年人對于社區公共空間環境最為重視。而目前,既有社區存在老年人密集和設施適老化改造難度大的矛盾。為此,在社區適老化改造過程中,需要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關切三個角度對社區公共空間進行情感化設計,以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求。
社區改造過程中,應注重無障礙設施的建立,確保老年人出行無憂。在主要道路沿線及老年人集中活動場所加裝照明設施,合理設置無害化公共廁所,以全面周到的保障讓老年居民安全出行、便捷無憂。同時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站在保障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提供家庭醫生等服務。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除基本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外,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應受到重視。社區在進行適老化設計時,應確保一定的比例的老年人參與;針對家庭較為困難的老年居民,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公益性崗位,提高老年居民的經濟收入,緩解養老壓力。
社區適老化相關服務的供給者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的覆蓋面廣、財政扶持力度大的公共養老服務和由市場提供的包括養老機構、社會組織等在內的市場化專業養老服務。為保障社區適老化改造效率和質量,滿足老年居民對養老福利、便民商業、醫療衛生等設施的期待,需要發揮多元供給的力量。
政府在養老服務供給中扮演著制定相關改造規則制度和提供多方面支持的角色。針對社區適老化改造,政府需要針對改造范圍、改造對象和質量要求等方面做出明確的界定;對于社區改造的財政資金,則需要在結合社區顯示情況與相關預算的基礎上進行發放,可按一定比例由地方政府和省政府分攤。
社區在適老化改造方面由于其規模較小,人手相對不足等原因在改造過程中面臨較多困難。建議社區由街道進行統籌安排,由社區所在街道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社區優先進行適老化改造,更加高效、便利的同時,后續也可以在其他社區推廣相關經驗。
將科技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目前養老行業的大趨勢,社區適老化改造過程中也可以嘗試將智慧養老與社區服務相結合。
在城市社區適老化改造過程中,社區可以針對老年居民建立數字化平臺,在簡化功能方便老年居民操作的同時,社區也更為便利地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和智能化產品。同時打造專業隊伍、培訓志愿者,為老年居民上門手把手教學如何使用相關產品。
本文以南京市中心老年人聚集區為樣本城市,結合社區已有公共服務設施客觀實際,從老年人對社區適老化服務的滿意度與需求交互視角下構建了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評價體系,研究結果對于推進城市社區適老化改造和創建老年友好型社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由于我國各城市在社區適老化改造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其發展方向也不統一適用。本文只研究了長三角地區一省會城市社區適老化服務體系,還尚需更廣泛的數據支撐及更全面的分析方法進行追蹤和差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