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蓬萊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孔海霞
社區群眾文化沒有創新性,就不能適應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文化需求。社區群眾文化創新,目的是為了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質量,將社區群眾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利用社區資源,運用互助、自治等形式,將社區功能整合起來,以此助力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健康取得更好地發展。營造生機盎然活力充沛的社區群眾文化氛圍,可以促進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還可以促使居民養成健康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打造和諧的社區人際關系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由人民群眾在業余時間自我參與、娛樂、開發形成的文化現象。它包含了城市群眾文化、社區群眾文化、農村群眾文化、集鎮群眾文化和村落群眾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其中社區群眾文化是指在一個城市社區內以所有居民共同的文化認同為基礎,目的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其主要內容是以文化藝術為主的社會性文化,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群眾文化具有群眾性、自發性、娛樂性、地域性、層次性、便利性等特征。社區群眾文化歸根結底是群眾文化,具有群眾文化自身的群眾性、自發性、娛樂性的特征。社區群眾文化,主體是社區全體居民,是社區居民在空暇時間自發組織、自愿參與到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活動中來,在自我選擇的基礎上獲得自我娛樂和自我完善,并逐漸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心態、方式以及審美理想和追求。
社區群眾文化區別農村、集鎮、村落群眾文化的基本點在于行政區域的劃分與文化特點表現的差異。社區是指特定的城市區域內,由從事各種非農業勞動的居民組成的社會單元。這一定義使社區群眾文化有了鮮明的地域特征。同時,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對健全,文化傳播方式和文化生活選擇較為多樣,居民從業又相對廣泛,受其文化程度、職業特點、文化習俗等影響產生的文學需求本身又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這些元素交錯使社區群眾文化有了多層次的特征。
(1)增強社區群眾文化生活水平,促使養成一個可以供人們靈魂休憩的社區文化。伴隨著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增長,也隨之增加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雖然電視、互聯網和報紙上已經有非常多的信息,可以滿足人們一些部分的需要,然而人與人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彌足珍貴,是任何事物都無法代替的。當下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節奏逐步加快,隨之而來的是愈發增強的精神壓力。因此,作為人們在工作之余賴以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場所,社區應該構建良好的人文環境,使之成為靈魂可依的精神家園。
(2)培養人民群眾的價值和行為取向。社區文化既能夠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在建設社區文化時,可以將傳統民族的表現形式結合一些新時代的內容,把娛樂性、知識性和思想性結合起來,通過與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寓教于樂的、積極健康的群眾文化相結合,靈活運用社區文化的獨有特色,運用感染力陶冶情操,運用滲透力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價值取向與行為取向,促使人們享受愉悅的精神富足感,接受社會所倡導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3)營造人民融洽相處的良好氛圍。在現代城市生活中,大部分人們都居住在高層的樓房之內,生活環境往往比較封閉,以至于鄰里之間的感情大都比較淡漠,這種陌生經常會引發一些問題,也為產生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創造了條件。而經常進行多種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可以吸引社區群眾,將不同職業、興趣、特點的人們組織起來,進一步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交流,促使人們逐漸打破隔閡,互相了解,進一步加深情感之間的溝通,形成互相幫助、互相友愛、和諧友好的良好氛圍,繼而為建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創造更好的條件。
(4)有助于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在在于文化的建設,而社區人民群眾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社區文化建設經過相關的文化載體與模式給居民營造出了一個非常和諧文明的生活環境,也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民的行為、習慣、涵養等方面,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社區的現代化,居民素質的提高,以及社區形象的提升。
在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中,很多社區群眾文化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職人員來承擔,社區群眾文化缺乏整體規劃和配套機制,社區居民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凝聚在一起,文化活動設施、場地閑置,沒有發揮應有的陣地作用,社區群眾文化活動質量不高。
大部分社區缺乏具備較強組織能力與領導能力的文藝活動領頭人和管理人員。當不能得到科學指導與高效組織時,由于一些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的文化建設與服務意識,往往只有選擇參照之前的工作經驗開展活動,然而卻不會實際參與活動。通常情況下會選擇讓群眾自主進行文化建設活動,缺乏對所有文化過程的監督與引導。致使群眾文化活動出現空有形式,卻缺乏質量的情況發生。
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撥款,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民間資本對于社區群眾文化的資金支持非常有限。一是會給政府財政造成較大壓力,經費補給不充足,二是由于受到政府投入導向,以及一些或高或低的對當地社區群眾文化重視程度的影響,社區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一直受到資金的約束。
大多數的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都是中老年人相關,對于不同年齡層人民的文化需求沒有進行充分考慮。由于社區文化產品缺乏足夠的供給,以至于一些文化活動的內容主要是打麻將、看電視、跳廣場舞等。一些社區群眾缺乏相應的主人翁意識,鄰里之間的關系往往比較陌生,甚至有許多社區群眾還不夠了解文化建設,更不會熱情參與其中。
社區群眾文化資源雖然逐漸豐富,但依然存在“小、散、雜”的特點,開發和使用率不高,社區和社區之間文化資源共享力度也不夠,能形成的群眾文化品牌并不多見。如一些社區的文化資源相對匱乏,另一些社區的文化資源相對豐厚,沒有實現文化資源有效互通的平臺。
應該恪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嚴格按照以人為本的思想與文化創新理念。就現有工作人員而言,應該為他們組織展開專業的理論與技能培訓,也可以在固有的培訓中加入服務道德、職業素養、黨風廉政等內容,進一步增強工作人員的思想覺悟與工作技能。應該對社區群眾文化志愿者隊伍進行全面建設并加強,在選拔志愿者時,可以采用自薦或推薦的形式進行,也可以在篩選時選擇線下面試、網上報名等方式,選取那些熱情積極、有較強組織能力,具備詩歌、書法、戲曲、國畫等藝術特長的人員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也可以組織一支專門為特殊人群提供服務的工作小組,將民間組織、社區熱心居民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為特殊群體帶來溫暖的幫助與服務。
社區群眾文化事業所有具體環節的落實都離不開一支專業全面的隊伍。第一,若要落實“人才興文”這一目標,一定要將社區的各戰略資源充分加以運用,將各項文化建設工作堅持不懈的落實到位。努力培養一批有良好教育、具備優秀活動策劃力、組織能力強、有志于建設群眾文化的積極成員。第二,立足于人才培養的角度,保證完成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目標,在之后的文化發展戰略布局中加入培養及打造文化人才隊伍。所有相關文化部門、團體以及文化產業單位應該深刻意識到優秀人才對于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創造適合培養藝術人才的氛圍與環境。努力打造新型的社區形象,讓更多更優質的文藝人才加入到隊伍中來,繼而不斷為建設群眾文化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首先應該對各類節慶類文化活動進行認真對待。由從觀賞型逐步轉換成主動參與型已經是社區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型需求。就群眾文化工作者而言,應該著力發現好所有節慶文化活動的每一次推進,應該組織舉辦更多樣化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一方面既可以為群眾提供活動平臺,同時還能創造一個和諧、有愛的社區環境,促使群眾文化發展的更加完善。其次,應該將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建設群眾文化時,全面發揮社區文化站在其中的作用,借助其促進各文藝團體更好地進行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提升基層群眾的精神與生活水平。相關部門應該履行相應責任,積極落實建設群眾文化相關的工作任務,選拔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例如,可以依照社區群眾的真實情況,選拔更多優質的具備專業技能和組織能力的人員,讓他們負責組織社區文化活動開展,運用優秀群眾的力量促使其他群眾的參與加入,進一步增強社區文化活動的專業性。三是應該積極倡導群眾發表合理化意見,認真研究并積極履行。綜合群眾的不同訴求來開展符合群眾期許的更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如舉辦書畫比賽、專業知識講座、文藝活動等。
一方面社區群眾文化可以對群眾精神層面的需求有很好地滿足,可以助力群眾更準確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使個體更好地融入社會與群體之間,不僅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還可以促進和諧、民主的社會氛圍的形成。然而由于當前參與社區群眾文化的主要群體以老年人居多,會給人帶來一些誤解,其他年齡層群體受眾的參與熱情也會受到一些影響。另一方面,大多數社區群眾文化的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大部分內容都是強身健體或是娛樂休閑,更多的在于表面,卻沒有真正將社區文化工作的內涵融入進去。因此,當建設當前社區群眾文化時,應該立足于當下社區實際,拓寬活動形式,進著力打造優質的社區文化品牌。落實到實際中時,可以立足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升活動質量,拓寬文化活動方式。由于社區文化活動與其他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緊密相連,所以,在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時可以選擇展覽、競賽、聯誼會等形式。例如,當組織進行一些周末活動時,可以選擇“藝術活動進社區”“家庭文化藝術節”等形式,將文化活動的魅力充分表現出來,使所有群眾都可以投入其中,充分體驗集體活動所帶來的愉悅與舒適感,順理成章的在群眾中形成品牌效應。第二,應該立足于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兩個方面,運用積極向上的觀念對群眾形成引導作用,選擇更多群眾所喜歡的形式,更好地進行文化工作建設。提升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并使群眾積極參與其中,營造更加舒適愉悅的氛圍,認真建設群眾文化建設,助力地區長遠發展。
交融性、群眾性、地域性是社區文化的特色所在,所以,社區文化建設的必然走向就是社會化,若想跟上文化發展的步伐適,一定要遵循其發展規律,塑造真正適宜其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第一,應該將所有各主管部門的領導作用發揮出來,設立相互合作的機制。不僅要將基層社區組織的作用發揮出來,持續增加群眾文化的宣傳力度,將更多的居民吸引進來,持續加強群眾文化隊伍的建設。還應該持續健全與社區文化建設相關的各個機構與組織的合作體系,將合作機制打造成多方共同參與,立足于社區實際,形成一致的工作目標、工作體制及評估標準。第二,加強建設社區聯盟,以便于打造更優質的社區文化交流平臺。通常情況下,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往往較為強大,其可容納的觀念與文化元素往往多彩多姿,人民群眾參與各文藝活動的平臺也因此更加廣闊。所以,各個城市與社區之間應該積極打破界限,舉辦更多的交流與活動。在各個社區之間也能結成聯盟,在各個社區間創造更好地交流與學習文化的條件。各個社區也能夠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更好地展開文化的學習與交流,保障群眾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可以立足于當前實際情況,還能夠在各社區群眾之間創造更多交流的機遇,繼而以最少的資源收獲最好的活動成效。此外,隨著各社區的互相交流,也隨之增加了社區群眾的活動空間,不再只是囿于本社區之內,還收獲了更廣闊的文化藝術實踐天地,便于進行更優質的文化互動和藝術交流,進一步開拓群眾視野,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由此不難看出,如果各社區之間互相結為聯盟,群眾文化活動將會變得更加規范,還會聚集更高的文化合力,也會提升促進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得更好發展。
可以將社區宣傳欄、廣播、集體會議等方式充分利用起來,持續發展社區文化價值和內涵。還能夠充分借助利用互聯網平臺,運用網絡平臺或社區微信公眾號的形式,打造更好的服務群眾的社區交流平臺。可以選擇專業人員去撰寫與社區文化相關主題活動的微博或短文,還要以文化建設活動為主題,拍攝社區宣傳短片或微電影,充分借助網絡平臺,持續展開推送與展示,積極倡導社區群眾科學運用電腦端或手機端,以此展開學習與交流。社區還能聘請文化藝術團體,也可以在居民中開展音樂、書畫、武術、舞蹈等培訓,進一步增強群眾的藝術修養與文化涵養。此外,還應該多方征求群眾訴求,舉辦符合不同年齡層的更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學習國家重大會議精神、各文藝比賽、切磋交流和一些社會公益性活動。也可以在進行文化建設活動時結合黨建工作,建設新型社區黨員活動平臺,定期組織黨員展開交流與學習。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中,社區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工作責任重大,關系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需要長期努力,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文化建設觀念與創新發展理念,其目的也應該以維護群眾根本利益、徹底踐行社會發展觀為主。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對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有清晰的認識,善于總結與分析在建設群眾文化進程時遇到的難題與困惑,結合當前發展實際,著手于活動創新的方式方法、培養優秀人才、激勵群眾參與等部分,積極尋求高效的解決方法,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才可以得到持續提升。持續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將社區群眾文化基礎設施進行優化。探索現代化的建設模式,持續健全管理體系,為創造建設和諧社會、文化社區奠定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