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質局實驗測試大隊 黃美根
近幾年來,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數量顯著增加。但是,輸變電工程的施工建設,卻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輸變電工程的施工,會永久占用一定量的土地資源,并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和林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輸變電工程的建設,也會對地表植被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問題,使生態環境遭受難以逆轉的破壞。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會產生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直接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另外,在輸變電工程的運行期間,電磁環境影響以及噪聲污染等問題,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必須要圍繞這幾方面,對輸變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給出行之有效的環境保護對策。
輸變電工程的施工建設,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架空輸電線路、第二電纜線路、第三變電站、換流站、開關站和串補站的建設等。針對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主要表現出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應當嚴格按照國家、地方制定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行業規范、技術導則以及電網建設規劃中的有關要求,對輸變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1]。其次,在輸變電工程的規劃設計階段,同步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確保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有據可依。最后,針對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內容應當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工程施工階段的環境影響評價,另一方面是工程運行階段的環境影響評價。
針對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應當滿足以下四大要求。首先,要將國家和地方實施的標準,落實到輸變電工程的施工建設和運行當中。同時,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也要對這些標準進行持續的優化和完善。其次,不同類型的輸變電工程項目有著不同的特點,所以在對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時候,不僅要參照通用標準,還要對工程項目的實際影響情況進行專項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2]。再次,在對輸變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時候,不僅要對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兼顧,還要對當地的環境質量現狀、環境保護規劃進行調查和分析,確保輸變電工程選址選線與輸變電工程項目所在地的規劃發展相符合。最后,在對輸變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時候,必須要對工程項目運行過程中是否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予以重點考慮。
一般情況下,在輸變電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就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要做好輸變電工程的選址、選線以及選型工作。但是,這一工作的開展,卻容易受到社會人文因素、自然生態因素的影響。
針對輸變電工程的選址、選線,不僅要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相關要求進行,避免進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中列出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還要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聚集區域予以重點關注,例如辦公區域、生活區域等。
針對輸變電工程的選址、選線,不僅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盡可能地減少因為工程施工而出現的土地占用問題、植被砍伐問題以及棄土棄渣問題,還要結合終期規模,對進出線走廊規劃進行重點考慮[3]。另外,在架設輸電線路的過程中,應當對集中林區進行合理的避讓,防止出現大面積的林木砍伐現象。如果確實無法避開生態敏感區,則應當對線路方案的唯一性、可行性進行深度論證,并優化設計方案,盡可能地將工程項目施工期與運行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針對輸電線路的選型,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對以下要素進行確定:第一線路型式、第二輸電線路的架設高度、第三桿塔塔型、第四導線參數、第五相序布置等。例如,在桿塔塔型的選擇方面,應當將并行架設、同塔架設以及結構緊湊型桿塔結合在一起。同時,將新開辟走廊控制到最少,對線路走廊間距進行全面的優化。
在輸變電工程的運行過程中,電磁輻射是最突出的環境影響因素,主要由電能量和磁能量兩部分組成。其中,電能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呈工頻周期性變化,并形成工頻電場;而磁能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呈工頻周期性變化,并形成工頻磁場。在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必須要對電磁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予以高度的重視。一般情況下,電荷移動必然伴隨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存在,會對周圍環境帶來電磁環境影響。
《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072-2014)中明確提出工頻電場與工頻磁場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分別為4kV/m和0.1mT;而架空輸電線路下耕地、園地、牧草地、畜禽飼養地、養殖水面、道路等場所的工頻電場與工頻磁場的評價標準限值分別為10kV/m和0.1mT。以《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HJ 24-2020)中的相關要求為參考,輸變電工程的電磁環境影響評價包含兩個評價因子,第一個是工頻電場,另一個是工頻磁場。根據輸變電工程建設內容、電壓等級不同,最終的電磁影響評價范圍也有所差異,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輸變電建設項目電磁環境影響評價范圍
針對輸變電工程項目的電磁影響評價,需要對電磁環境敏感目標的識別與影響分析予以重點關注,即對電磁環境敏感目標的名稱、功能、分布、數量、建筑物樓層、高度、與項目相對位置、導線對地高度等情況進行調查,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以下幾方面進行重點調查:第一項目類型、電壓等級、站場布置形式、設備容量、架線形式以及導線型號等;第二電磁環境現狀水平與分布[4]。之后,再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利用類比分析法、模式預測法等,對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程度進行預測,了解工頻電場與工頻磁場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并提出有效的電磁環境保護措施。
無論是輸變電工程的施工期,還是輸變電工程的運行期,都會產生噪聲。首先,在輸變電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施工機械設備的運行以及施工人員所實施的施工操作,都會產生明顯的噪聲。其次,在輸變電工程的運行過程中,變電站和輸電線路是最主要的兩個噪聲源。例如,變電站的本體電氣設備、冷卻裝置以及風機的運行都會產生噪聲。而輸電線路的運行期間導線電暈放電,并產生空氣分子振動,也會形成電暈噪聲。
針對輸變電工程的噪聲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HJ 24-2020)、《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 2.4-2021)中的相關要求,對相應的噪聲影響區域進行準確的識別,并就項目建設對聲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予以重點關注,然后根據《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給出的標準限值,進行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對噪聲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選擇理論計算、類比預測等方法,對站區廠界、聲環境敏感目標、評價區域的噪聲影響進行預測,對輸變電工程的噪聲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并提出有效的噪聲防治措施。
針對輸變電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施工期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運行期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其中,尤以施工期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最為重要,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工程施工對土地資源的影響評價,因為在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施工建設中,無論是施工開挖、施工材料及廢棄土石方堆放,都會對地表造成明顯的擾動與破壞。另外,施工人員與施工機械設備的踐踏,也會對土壤的原有結構產生破壞。第二,工程施工對植被、植物資源的影響評價,因為變電站的建設會對某一區域的地面永久占用,進而影響這一區域植物的正常生長。第三,工程施工對野生生物生境的影響評價,因為輸變電工程施工期對周邊區域內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第四,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和景觀的影響評價,部分輸電線路選線可能涉及生態環境敏感區,應重點關注對生態環境敏感區的影響,變電站、輸電線路及桿塔,都會對相應區域的自然景觀產生影響。
針對輸變電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類》(HJ 19-2022)中的相關要求進行,不僅要明確相應的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還要對生態現狀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調查[5]。由于輸變電工程會對地面產生點狀擾動,塔基施工也不會占用較多的土地面積,不會對地表產生過于嚴重的破壞,所以可以結合工程的占地情況,對評價等級進行確定。施工過程中,需要從選線、選址、選型、施工組織、施工方法等方面了解工程施工對生態的具體影響;運行過程中,需要從運行維護角度了解工程施工對生態的具體影響。最后,提出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在輸變電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施工廢水、設備清洗廢水和施工人員生活污水,可能會對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產生的揚塵擴散,可能會對大氣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產生的棄渣、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是不容忽視的固體廢物。在輸變電工程的運行過程中,變電站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以及設備檢修過程中產生的含油廢水,可能會對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產生的生活垃圾是需要妥善處理的一般固體廢物,而更換的廢舊蓄電池、檢修和事故狀態可能產生的廢變壓器油則屬于危險廢物。
針對水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在明確評價等級的基礎上,對輸變電工程施工與運行進行評價,并結合以下五項指標達標情況,給出針對性的污水處理建議:第一水量、第二處理方式、第三排放動向、第四受納水體、第五處理達標情況。針對大氣污染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工程施工方案和抑塵措施進行分析,并利用類比法,了解和評價施工對大氣環境的影響[6]。針對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施工階段的棄渣、建筑垃圾產生量進行核算,然后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方式進行分析;需要對運行階段的生活垃圾、更換的廢舊蓄電池、產生的廢變壓器油來源、數量進行核算,然后按照固體廢物屬性采取的相應處理方式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有效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防治措施。
在我國輸變電工程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下,只有對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借助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功能,對責任意識偏低的輸變電工程建設、運行企業進行管理,引導其在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對工程施工過程進行優化,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踐行新時代所倡導的綠色、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
輸變電工程選址選線應符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輸變電建設項目選址選線應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避讓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確實因自然條件等因素限制無法避讓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的輸電線路,應在滿足相關法律法規及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對線路方案進行唯一性論證,并采取無害化方式通過。變電工程在選址時應按終期規模綜合考慮進出線走廊規劃,避免進出線進入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戶外變電工程及規劃架空進出線選址選線時,應關注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采取綜合措施,減少電磁和聲環境影響。同一走廊內的多回輸電線路,宜采取同塔多回架設、并行架設等形式,減少新開辟走廊,優化線路走廊間距,降低環境影響。原則上避免在0類聲環境功能區建設變電工程,輸電線路宜避讓集中林區,以減少林木砍伐,保護生態環境。輸電線路設計應因地制宜選擇線路型式、架設高度、桿塔塔型、導線參數、相序布置等,減少電磁環境影響。架空輸電線路經過電磁環境敏感目標時,應采取避讓或增加導線對地高度等措施,減少電磁環境影響。新建城市電力線路在市中心地區、高層建筑群區、市區主干路、人口密集區、繁華街道等區域應采用地下電纜,減少電磁環境影響。
環境保護是與人類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業。如果一味地進行輸變電工程的施工建設,而不對施工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予以重視,人類必然會遭到生態環境的反噬。只有加大輸變電工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宣傳與推廣,讓施工單位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幫助其樹立環保理念,才能夠在施工過程中,對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實現輸變電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
近幾年來,很多人因為不了解輸變電工程的情況,沒有積極參與到輸變電工程的環境保護工作當中。在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階段,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的要求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告。在輸變電工程的施工與運行過程中,將相應的環境保護信息進行公開,讓公眾更好的了解到輸變電工程的環保信息,可以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營造濃厚的環保氛圍,進而借助眾人的智慧與力量提高輸變電工程的環境保護效果。對此,相關部門要借助新媒體渠道和傳統媒體渠道,公開輸變電工程的環保信息,并宣傳輸變電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綜上所述,輸變電工程是我國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但是其施工與運行,卻對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準確把握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特點與要求,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環境影響識別、分析、預測與評價,才能夠采取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措施,有效預防和減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不良影響,提高輸變電工程實施的生態環境保護可行性,實現輸變電工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