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強(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人民醫院,廣東 陽江 529500)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是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于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可持續1個月以上甚至數年,患者往往難以忍受,極易出現睡眠障礙,導致生活質量不斷下降[1-2]。目前藥物治療是緩解PHN患者疼痛的主要方法,普瑞巴林、加巴噴丁為常用藥物,鎮痛效果較為理想[3]。然而PHN是一種頑固性疼痛,單用藥物治療很難達到理想鎮痛效果。神經阻滯作為微創介入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安全有效等優勢,能夠達到迅速鎮痛的效果[4]。為提高鎮痛效果,臨床可采用藥物聯合神經阻滯抵抗PHN,但采用何種藥物效果最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對比普瑞巴林與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治療PHN對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本院就診的PHN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PHN診斷標準[5];疼痛呈持續性、頑固性,疼痛時間>1個月,疼痛評分>4分;自愿參與試驗者。排除標準:存在惡性疾病者;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易過敏體質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6.42±7.20)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4.06±1.48)個月;疼痛部位:臂叢神經5例,三叉神經9例,肋間神經15例,腰骶神經1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56±7.38)歲;病程1-10個月,平均病程(5.11±1.62)個月;疼痛部位:臂叢神經6例,三叉神經10例,肋間神經16例,腰骶神經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神經阻滯治療,依據患者皰疹疼痛部位確定受損神經、皮膚痛點,進行標記并注入神經阻滯藥物: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規格10ml:100mg)10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規格1ml:40mg)1ml+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5-10ml/次,注射完畢后觀察15min,患者無明顯不適后方可離開,每周1次。
對照組另給予加巴噴丁膠囊(規格0.1g)治療,口服,首日劑量0.1g,每8h用藥1次;次日0.2g,每8h用藥1次;之后劑量維持0.3g/d,每8h用藥1次。
觀察組另給予普瑞巴林膠囊(規格75mg)治療,口服,前3日劑量75mg,每12h用藥1次;之后劑量維持150mg/次,每12h用藥1次。
兩組患者均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6周后疼痛評分、睡眠及生活質量,并進行安全性評價。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法(VAS)評估,用一條標有0-10數字的直尺,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最痛,數字越大疼痛越劇烈。②睡眠及生活質量:采用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SI)、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LQI)進行評估,ISI量表共7個項目,總分0-28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DLQI量表共10個問題,采用4級(0-3分)計分法,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差。③安全性:統計患者用藥期間眩暈、嗜睡、惡心嘔吐、步態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程度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6周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對比(,分)
組別(n=42) 治療前 治療6周后 t P對照組 7.34±0.76 2.46±0.85 27.737 0.000觀察組 7.51±0.63 1.31±0.59 46.552 0.000 t 1.116 7.203 P 0.268 0.000
2.2 睡眠及生活質量 治療前,兩組ISI、DLQI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6周后,觀察組ISI、DLQI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ISI、DLQI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ISI、DLQI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組別(n=42) ISI DLQI治療前 治療6周后 治療前 治療6周后對照組 15.86±4.17 12.89±3.45a 19.30±4.24 11.61±3.06a觀察組 16.33±3.81 10.62±3.51a 20.27±4.55 7.35±2.84a t 0.539 2.989 1.011 6.613 P 0.591 0.004 0.315 0.000
2.3 安全性 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率對比[n(%)]
PHN的發病機制并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指出,帶狀皰疹會導致神經損傷,進而導致鈉、鈣離子通道變化,產生大量異常的動作電位,誘發神經病理性疼痛[6]。目前尚無根治PHN的特效藥物,臨床治療目標在于控制疼痛。神經阻滯治療是利用穿刺針在引發神經痛的相關組織處作小切口,注射阻滯藥物作用于神經末梢,能夠切斷神經傳導通路,阻斷疼痛信號傳導,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7]。但單用神經阻滯治療PHN的鎮痛效果尚不能達到預期,臨床還需采用藥物強化治療效果。
普瑞巴林、加巴噴丁均能夠與鈣離子通道的α2-δ亞基結合,發揮神經鎮痛的效果[8]。本研究觀察組治療6周后VAS、ISI、DLQI評分明顯降低。究其原因,加巴噴丁是治療PHN的一線藥物,不受血腦屏障限制,具有良好的中樞性神經阻滯作用,進入人體內后可迅速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有效治療PHN。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加巴噴丁治療PHN患者疼痛緩解率能達到50%的比例僅有30%左右,鎮痛效果欠佳[9]。且患者容易對加巴噴丁產生耐藥性,長期服用容易引起嗜睡、惡心等不良反應,影響藥物的鎮痛效果[10]。普瑞巴林治療PHN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占領中樞神經系統相應的位點,即與電壓門控鈣通道的α2-δ亞基結合,調節神經末梢Ca2+內流,減少突觸后膜谷氨酸、多巴胺、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并能夠抑制神經元興奮性,協同抑制疼痛信號的傳導,緩解患者疼痛。同時,普瑞巴林能夠在應激相關環路治療廣泛性焦慮癥引起的肌肉緊張和睡眠障礙,調節慢波睡眠,減少患者夜間覺醒,提高睡眠及生活質量。普瑞巴林的生物活性比加巴噴丁要強,用量較小,能夠減輕藥物毒副作用,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差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樣本量較小,未來還需增加試驗例數,進一步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綜上所述,普瑞巴林聯合神經阻滯治療PHN的療效優于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神經痛,促進睡眠及生活質量提升,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