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天津市濱海新區檢驗檢測中心,天津 300270)
肺栓塞(PE)作為一種臨床上普遍存在的呼吸內科疾病,其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特點[1]。肺栓塞疾病是由機體內肺動脈或主要分支中形成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進而引發肺動脈血管阻塞現象,如果未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則會對肺栓塞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2]。因此,選取恰當、合理的治療方式成為改善和控制肺栓塞病情的關鍵[3]。目前,臨床上普遍遵循溶栓、抗凝的治療原則治療肺栓塞,因此,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聯合治療方案作為一種有效方式之一,其可以加快動脈內血栓的溶解速度,進而有效改善肺動脈循環情況,從而促進患者的臨床康復[4]。本文研究分析了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結合治療肺栓塞的臨床效果及對安全性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肺栓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上對肺栓塞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年齡均超過18歲;④患者知情且同意參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出血性腦卒中癥狀者;②近1個月接受過其他外科手術者;③存在消化道出血者;④存在心、肝、腎等重要器官障礙者;⑤存在意識障礙,意識模糊且無法正常溝通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
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為30-75歲,平均為(52.5±1.4)歲,其中18例胸痛咳嗽,12例呼吸困難,8例胸腔積液,4例咯血,6例紫紺。研究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為31-75歲,平均為(53.0±1.6)歲,其中19例胸痛咳嗽,12例呼吸困難,7例胸腔積液,3例咯血,7例紫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進行常規的吸氧、抗菌藥物治療和糾正水電解質、酸堿水平以及控制血壓、血糖水平等多種支持治療。
1.2.1 對照組 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聯合華法林藥物治療。其具體治療方法為:利用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規格:0.5ml:5000AXa單位)治療,利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5000U藥物,每隔12小時注射一次,需要在2小時內結束,持續治療5-8天,在藥物治療的第4天加入華法林鈉片(規格:2.5mg×60s)治療,以口服的方式服用,首先初始用藥劑量為每天3mg,重復應用4-6天,隨后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其臨床藥物劑量,持續治療14天。
1.2.2 研究組 患者均接受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聯合治療。其中低分子肝素與華法林聯合治療方法同對照組。此外,尿激酶的用藥方法為:利用尿激酶(規格:10萬U)治療,其用藥劑量為:將150萬U藥物與100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進行混合,隨后以靜脈注射的方式實施治療,均重復應用4-6天,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藥物劑量,持續治療14天。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其標準為:顯效:治療后,呼吸困難、胸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動脈血氣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治療后,呼吸困難、胸痛等臨床癥狀緩解幅度超過60%,動脈血氣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改善幅度超過5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動脈血氣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均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5]。
1.3.2 對比患者的動脈血氣指標,其主要包括: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和P(A-a)O2(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等指標。
1.3.3 對比患者的凝血指標,其主要包括: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等凝血指標。
1.3.4 對比患者出血、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
2.1 臨床治療效果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PaCO2和P(A-a)O2等動脈血氣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的PaO2、PaCO2和P(A-a)O2等動脈血氣指標更優(P<0.05)表示見表2。
表2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比較(,mmHg)
表2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比較(,mmHg)
組別 例數 PaO2 PaCO2 P(A-a)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60.8±5.8 79.8±4.8 28.4±1.0 34.7±2.4 39.0±4.0 28.8±3.8研究組 48 61.0±5.7 86.9±5.0 28.5±1.2 38.8±1.7 39.1±3.5 21.0±4.0 t - 1.012 10.078 1.011 10.041 1.011 10.078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凝血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等凝血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等凝血指標更優(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纖維蛋白原(g/L) 凝血酶時間(s)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s) 凝血酶原時間(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4.7±1.2 2.4±0.1 20.4±1.8 17.6±2.0 45.0±3.8 38.9±4.2 18.5±2.0 15.7±2.5研究組 48 4.6±1.0 3.7±0.5 20.3±2.0 15.8±1.4 45.1±4.0 30.4±3.5 18.7±1.8 10.8±1.8 t - 1.012 10.013 1.012 10.018 1.011 10.085 1.013 10.049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治療安全性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出血、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安全性比較(n,%)
肺栓塞發生后,患者普遍表現出呼吸困難、胸痛和咯血等多種臨床癥狀[6]。目前,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聯合應用成為治療肺栓塞疾病的有效方案,其具有比較顯著的有效性、安全性,效果顯著[7]。
由研究結果表1顯示,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優(P<0.05),說明應用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結合治療可以持續增強其臨床治療效果,效果顯著。主要是因為:①低分子肝素藥物作為一種由肝素化學解聚產生的小分子量片段,其能夠與抗凝血酶有機結合,進而充分發揮出顯著的抗凝效用[8]。同時低分子肝素與血漿蛋白相結合的幾率較低,從而較大程度上提高其生物利用率[9]。②華法林藥物可以充分發揮顯著的凝血效果,同時有效控制血栓的發展,進而發揮凝血、抗栓等臨床治療效果[10]。③尿激酶作為一種由尿樣本分離而得的蛋白質酶,其可以促使人體纖溶酶原向纖溶酶進行轉化,其藥物成分對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直接產生作用,通過激活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方式減少血小板的聚集現象,從而控制和消除動脈內的血栓,效果顯著[11]。
由研究結果表2、表3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的PaO2、PaCO2和P(A-a)O2等動脈血氣指標更優(P<0.05),同時治療后,研究組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等凝血指標更優(P<0.05),說明應用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結合治療可以明顯優化各項動脈血氣指標和凝血指標,促進患者機能的恢復,效果顯著。主要是因為:①低分子肝素作為一種臨床上常用的溶血栓、抗凝血藥物,其能夠控制機體內纖維蛋白成分的分泌,促使纖維蛋白溶解,進而持續改善血黏度和肺血管循環情況[12]。②華法林藥物通過控制血栓的發展,同時其可以加快血栓的吸收速度,其在機體內與血漿蛋白可以有效結合,與低分子肝素藥物相結合增強臨床治療效果[13]。③尿激酶可以直接作用于機體內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通過催化裂解其纖溶酶原產生纖溶酶,進而激活肺動脈血管ADP酶的活性,有效降低血栓的發生率。尿激酶藥物的應用可以加快血栓溶解的速度,進而改善肺組織的再灌注情況,改善栓塞情況和降低肺動脈壓,促使機體各項功能的恢復[14]。此外,由研究結果表4顯示,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的出血、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說明應用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結合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機體的安全性。主要是因為:治療期間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藥物依據患者病情調整用藥劑量,可以有效避免過量藥物對周圍正常器官組織的傷害,進而尿激酶的應用能夠避免和降低低分子肝素產生的不良反應率,安全性較高[15]。
綜上所述,應用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結合治療可以明顯優化機體的動脈血氣指標、凝血指標,進而降低出血、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安全性較高,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