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驁

戲曲舞蹈《四時花開》以創新思維展示戲曲的身段之美
“一口京腔,兩句皮黃,三餐佳肴,四季衣裳。”北京人的這句老話中,藏著京劇。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皮黃等,國粹之一,是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和京劇一樣,在我國大江南北,各類戲曲縱橫古今、百花齊放、戲韻紛呈,成為民族文化的根脈之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娛樂形式日益多元。不過,從“奇葩大會”節目上王珮瑜展現出的京劇演員的風骨,到“中國戲曲大會”的熱播,再到歌曲《武家坡2021》引起的翻唱熱潮,種種現象告訴我們,戲曲并未老去。那份咿咿呀呀的婉轉低吟、霓裳折扇間的回眸一笑、家國大義中的慷慨凜然,歷久彌新,青春昂揚。
恰如國粹京劇起源于四大徽班進京,大多數戲曲曲種都走過了百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流行文化到非遺的流變。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說唱臉譜》中就點出了傳統戲曲要細品、不易懂的門檻。如何讓年輕人走近戲曲,進而打開欣賞戲曲的大門,一直都是從業者力求破解的難題。
守正與創新,看似殊途,實則同歸。細數近年來成為爆款的戲曲新作,都蘊含著傳統的影子和精髓,恰似“入、會、通、精、化”的境界——傳統的根脈牢固,新芽才能源源不斷萌發而出。
今年春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上,京劇老生名家張建國在影視戲中戲《遠方的家》中飾演了一位僑商。《遠方的家》不拘泥于戲曲傳統的一桌二椅程式,嘗試戲曲影視化表達,讓人耳目一新。
“從未失去過信心,很多年輕人只是缺少一個喜歡戲曲的機會,而這恰恰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張建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早在2004年始,張建國就帶領國家京劇院三團(現國家京劇院青年團)在全國16所大學進行了23場演出,把一批傳統大戲、折子戲帶給了校園里的大學生們,讓他們零距離感受京劇的音韻、形體、唱腔之美,收獲了積極的反響。
隨著時代發展,娛樂形式創新拓展,戲曲跨界、戲曲演員跨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其中較為人稱道的,當屬著名京劇老生演員王珮瑜——在“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上,她和張建國合作的一個節目。她常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而她所做的,便是喚起人們這份喜歡,推開戲劇這扇大門。
在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四季,她把京劇的三個基本招式“驚提”“怒沉”“喜展眉”演繹得通俗有趣,又和京劇票友蔡康永切磋了《武家坡》中的名段《八月十五月光明》,一亮嗓,音色渾厚圓潤,技驚四座。而后,她又在“朗讀者”“同一堂課”等熱播節目中擔任嘉賓。一時間,京劇和王珮瑜一起完成了出圈。
不少年輕人因為王珮瑜,第一次主動走進戲院,懷著期待、懵懂的心情,與有著百余年“芳齡”的戲曲約會,完成了從“小白”到觀眾、再到戲迷的轉變。
不少“瑜粉”逐漸不再局限于王珮瑜其人,而是有了自己喜歡的流派、行當,并被更多戲曲演員所吸引。
“王珮瑜為我推開了京劇的大門,我真的喜歡上了京劇,成為了京劇的粉絲。”“90后”戲迷趙先生說。
分流、細化恰是年輕觀眾蝶變的過程,他們因人與戲結緣,在戲曲文化的感染下發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一步步有了自己的戲曲沉淀。
《紅鬃烈馬》《鎖麟囊》《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每逢節假日,各大戲院上演最多的當屬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
“探不完的母,春秋亭外停不了的雨,武家坡前鬧不完的誤會。”戲迷的打趣之語,呼喚著“骨子老戲”的創新,期盼著熟悉的配方里能帶出新鮮的味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是戲曲界的大日子——相聲泰斗馬三立誕辰95周年、“梨園冬皇”孟小冬誕辰100周年。在這一契機下誕生的跨界京劇《烏盆記》,第一次讓相聲、評書和京劇融合,講述了一個包公智破命案的故事。馬志明說相聲,單田芳講評書,京劇則交給了有“小冬皇”之稱的王珮瑜。
跨界京劇《烏盆記》的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一時間為曲藝界津津樂道。從那以后,與時尚、流行的混搭走進了傳統戲曲,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無論是換掉了傳統京劇的單調舞臺背景,代之以五幅水墨山水做天幕的墨本丹青版《趙氏孤兒》,還是如今廣為傳唱的《武家坡2021》,無不遵循著移形不換步、師古不泥古的準則。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上,京劇青年武生演員周恩旭與影視演員王寶強合演了京劇《岳飛與楊再興》,在頂級聲光電、高科技手段加持之下再打跨界牌,獲得觀眾好評。人們在為影視明星跨界演戲點贊的同時,更看到了專業演員臺上的精氣神和真功夫。
說起學藝、承藝、發展,年輕的周恩旭心中自有一定之規。生活中的周恩旭也和時下年輕人一樣,有各種各樣的興趣,也愛網購、逛街、追劇。但是,只要上了臺,從周恩旭變成高寵、趙云、賀天保,他便減了些熱烈,多了份崇敬。
“我師父葉金援先生告訴我,要以不變應萬變。不管外界環境如何,也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要知道自己的本職是什么,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觀眾。”周恩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繼承和發展并不矛盾,我們只有把藝術的精華盡可能高標準地展示給觀眾,才能抓住觀眾、吸引觀眾,從而推動戲曲向前發展、更新。”
守正與創新,看似殊途,實則同歸。細數近年來成為爆款的戲曲新作,都蘊含著傳統的影子和精髓,恰似“入、會、通、精、化”的境界——傳統的根脈牢固,新芽才能源源不斷萌發而出。
視頻網站上,越來越多的戲曲演員化身up 主,把經典唱段一一“切碎”,教給那些想學卻找不到老師的戲迷。
觀眾要納新,劇目要煥新,傳播的形式亦要創新。
曾幾何時,電視戲曲頻道前總是坐著老戲迷,很難有年輕人能安靜地坐下來好好聽一場戲。
“那時候不懂戲,一看戲曲類節目就換臺,除了爺爺奶奶看的時候跟著看看。”“95后”戲迷李女士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女士通過視頻網站接觸到戲曲,并一步步成為戲迷。然而,她和周圍的小伙伴們對于傳統的戲曲類節目仍然缺乏興趣。
“經典唱段哪都能搜,不用定時定點守著電視,我想了解演員的故事,也希望戲曲節目能有更強的互動感。” 李女士說。
在年輕戲迷和戲曲從業者的不斷呼吁下,一批融媒體互動戲曲節目應運而生。例如,在講述梨園名角從藝故事與傳奇人生的戲曲節目“角兒來了”中,制作人董藝不滿足于用常規套路講故事,大膽探索融媒體互動與傳統節目的勾連,突破壁壘。

“從幾年前的‘叮咯嚨咚嗆’節目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讓觀眾通過融媒體,參與到我們節目的互動中來,讓藝術、明星、觀眾有一個跨越時空對話的實時交流。直到推出‘角兒來了’,我們才初步走出一條新媒體和傳統藝術相融合的道路。”董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董藝表示,在打造這些戲曲類創新節目的過程中,一套用“融媒體跨屏互動+場景化演繹”推進節目邏輯進程、用“全民參與+情景訪談”講述每位角兒的傳奇人生的模式逐漸成熟。她希望通過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情懷,深挖戲曲藝術與普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共情點,普及戲曲與傳統文化。
于是,觀眾看到99歲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等名家相繼亮相,在他們講述自己和戲曲之間的緣與情時,觀眾也對戲曲文化有了更深層的了解。
此類電視節目不斷探索,希望將每個普通人都與戲曲文化聯系在一起。首檔國風少年創演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中,“95后”“00后”時尚少年對戲曲文化進行了創新演繹;沉浸式戲曲研學文化節目“拿手好戲”里,影視演員與流行歌手穿上戲服,沉下心來學習戲曲的一聲一調、一招一式。
“作為電視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用融媒手段去傳播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展示這些文化的同時,昭示歷史、感應現實。”董藝說,這也成為她在連續兩年擔任總臺春節戲曲晚會總導演時所踐行的理念之一。
在傳媒多元的當下,一切平臺皆可成為窗口,皆可尋求突破。因此,我們看到了視頻網站上,越來越多的戲曲演員化身up主,把經典唱段一一“切碎”,教給那些想學卻找不到老師的戲迷;聽到了有聲小說平臺上,戲曲演員把戲曲導賞錄成節目,邊講邊唱,巧妙利用碎片化傳播方式,給萌新們“補課”。從電視媒介到音視頻平臺,八仙過海,各借東風。
戲韻悠揚,飄過春夏秋冬,在時間長河中歷久彌新。節目煥新、形式創新,不變的,是文脈的傳承,更是鑼鼓響起時,觀眾的那一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