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拓天 王志平 段鈞齡 譚婷婷 陳子奇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課題。發展臨空經濟,構建“空中絲綢之路”,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帶動區域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化和結構升級、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舉措。在湖南加快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和海南高質量高標準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宏大背景下,湘瓊兩省攜手打造臨空經濟新增長極,通過機制共商、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園區共建、科教共創等方式,推動臨空經濟區從“城市的機場”向“機場的城市”深度轉型,對于打造內陸制造高地與沿海開放政策相結合的重要平臺、促進湘瓊兩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臨空經濟是對接全球產業鏈的主導環節。發展以航空物流為核心的臨空經濟是實現全球物流鏈、貿易鏈、產業鏈以及價值鏈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兩省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參與度,并逐步向高端發展延伸。
二是臨空經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臨空經濟以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內核,涵蓋航空物流、航空制造等多個領域,并延伸到數字產業、現代服務等新業態。在開放平臺的作用下,臨空經濟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作用日益突出,發展臨空經濟有利于兩省產業集聚,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三是臨空經濟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2023年航空運輸需求快速恢復,1-9月全行業共完成運輸總周轉量868.1 億噸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長84.1%,其中,旅客運輸量完成4.64 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6.7%;貨郵運輸量完成521.6 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2.5%。民航經濟運行整體態勢不斷向好,臨空經濟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是臨空經濟是城市經濟新增長極。2022年我國臨空經濟區GDP 總量在全國GDP 總量中占據重要份額。目前,全國已有17 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另有89 個已明確規劃并開始建設的臨空經濟區,發展臨空經濟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新動力。
二是臨空經濟是實現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經濟稟賦、地理差異度較大的區域,通過臨空經濟跨空間合作可減少區域之間優惠政策比拼和同質化競爭,以省際間產業協同和功能互補為著力點,能有效地把交通樞紐轉變為流量樞紐、經濟樞紐和價值樞紐,實現國內城市群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
三是臨空經濟是陸海空港合作的重要紐帶。臨空經濟能夠推動陸??崭圻\輸網絡的暢通與完善,實現海港型城市向國際??沾笸ǖ罉屑~城市的轉型升級,是內陸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領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是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長沙臨空經濟區外貿進出口額突破620 億元,同比增長35%,占全省外貿出口額的9%;海南臨空經濟區全年營收突破3000 億元,進出口貿易及跨境服務貿易分別增長1.4倍和6.4 倍,引進外資連續三年全省第一。兩省臨空經濟區展現出強勁活力和韌性。
二是臨空經濟區是重大項目落地的主戰場。長沙臨空經濟區作為湘瓊兩地溝通交流的橋梁,落地了湘免國際保稅倉、中韓國際醫美產業園等多個重大項目,為歸湘企業落戶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隆平高科在三亞崖州灣南繁科技城設立了海外研發中心和育種基地,形成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有效助推了湘瓊兩省種業科技合作。
三是臨空經濟區是兩省開放合作的重要抓手。臨空經濟區疊加了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自主創新區等高能級平臺,是“產業飛地”先行先試的沃土。湘瓊兩省通過臨空經濟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數字產業、醫療醫藥和高端服務業,合作共建“產業飛地”園區,有助于加快推動海南自貿港和湖南自貿區建設。
一是湖南有推動湘瓊臨空經濟合作的先行政策。近年來,湖南先后出臺《支持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發展的若干財政政策措施(試行)》《關于促進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等多項支持政策,明確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作為強省會戰略的核心平臺支撐和重要增長點,提出要利用“創新飛地”模式,補強先進制造業鏈條、鼓勵發展“保稅+制造業”新業態,并為項目落地提供土地、資金等專項支持。這為湘瓊兩省在臨空經濟區開展優先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海南有深化湘瓊臨空經濟合作的制度創新?!逗D献杂少Q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布以來,中央部委、海南陸續出臺《海南省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關于在園區實行“飛地經濟”政策的實施意見(試行)》等政策文件,提出利用“飛地經濟”,圍繞旅游、交通運輸、技術服務、醫療健康、教育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3+1”產業體系發展,以共建共享、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實現互利共贏,為兩省合作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依據。
一是湖南是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是“陸地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湖南圍繞“陸地絲綢之路”建設,務實推進同歐洲、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構建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已取得實質進展。目前,湖南擁有13 個國家級園區、144 個省級園區和一批海關特殊監管平臺,開放平臺數量居中部第一。2022年湖南對非進出口額達556.6 億元,同比增長42.8%,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 其他成員國進出口貿易分別增長46.4%、27.6%。
二是海南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海南自貿港具有“海上絲綢之路”和重要中轉站的雙重區位優勢,是“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合作的大平臺、中國(海南)—東盟優勢產業合作的示范區。截至2022年底,海南已落地生效“兩個15%”所得稅優惠政策、三張“零關稅”清單等180 多項政策文件,共進口“零關稅”貨物149.6 億元,減免稅款26.5 億元,實際使用外資額超近30年總和,經營主體增速連續36 個月排名全國第一,對外開放“磁力”持續釋放。
三是湘瓊合作是海陸區域合作的新典范,是“空中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湘瓊兩省是中國海陸區域的重要交通樞紐,長沙已有在飛國際客貨運航線16 條,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出發,可通達全國,聯通世界。2022年,湖南起降架次共計21.1 萬架次、旅客吞吐量為1458.8 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5.6 萬噸。海南航空物流方面同樣具備強勁“生命力”,2022年起降架次共計19.7 萬架次、旅客吞吐量為2115.3 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8.94 萬噸,已有境外客運航線11 條。
一是湖南穩扎穩打積極創新,奠定先進制造業雄厚基礎。湖南以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為導向,具備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經驗、技術和人才優勢。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制造龍頭企業在長沙臨空經濟區都有生產基地。海南2022年提出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生態型創新型產業體系,全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制造業等產業,在“境內關外”“零關稅”等政策鼓勵之下,海南具備發展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可進一步培育制造業并延長產業鏈。
二是海南先行先試聚力創新,醫療健康產業迅猛發展。海南在醫藥醫療方面擁有政策、開放等優勢,博鰲樂城先行區作為中國首個真實世界數據應用試點區域,已與全球16 個國家和地區近80 家國際藥械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落地使用的臨床急需特許藥械超300 種。生物醫藥產業是湖南20 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長沙作為2021年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20 大重點城市之一,已在長沙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了1200 畝的醫藥健康產業園,并引進了海之創、中韓國際醫美產業園等項目。兩省在醫學研究合作、醫療制度創新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三是湘瓊各有所長高速發展,推進臨空高端服務業不斷升級。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和開放政策,已成功舉辦22 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擁有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等一系列節慶會展品牌。湖南在會展、文化創意、出版傳媒等高端服務業也具有一定優勢,長沙在2022年全國會展業競爭力指數排名第八,擁有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等平臺基礎,并打造了馬欄山視頻文創園,集聚了芒果超媒、電廣傳媒等一批優質企業。兩省在文商旅方面深度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激發臨空高端服務業新活力。
湖南在先進制造行業積累了雄厚的發展基礎,海南則擁有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且兩地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均展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和發展活力。但相對而言,兩地產業互補通道未完全暢通,導致產業發展優勢未得到充分利用,在產業交流合作和高效協同發展方面存在短板,尚未形成發展合力。
航空物流是臨空經濟區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湖南和海南航空物流基礎設施尚不完善,行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2022年??诿捞m機場貨運航線每日航班量及全年貨郵吞吐量不足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10%。同時,因航空物流行業整體附加值低,航空物流收入主要依靠貨運環節,缺少對其他高附加值環節的開發,制約了兩地航空物流產業的發展。
湖南擁有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岳麓山大科城等實力強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海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建設了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且海南自由貿易港博鰲樂城醫療旅游先行區是我國唯一的“醫療特區”。兩地在先進制造、醫療健康等產業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人才基礎,但人才交流共享通道相對閉塞,在重大技術難題攻關等方面暫未實現資源充分共享。
一是以“湘”邊輸出為主,發展臨空先進制造業。建立“海南外銷+湖南生產”的合作機制,采用“前店后廠”的發展模式,做實產業合作支撐。加強與海南自貿港洋浦經開區智能裝備、海洋裝備制造,文昌國際航天城航天高端產品研發制造等產業高效協作和精準對接,帶動長沙、株洲、岳陽等地上下游臨空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強化湘瓊兩省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開發合作,在風光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展技術創新、應用項目開發、產業制造基地建設等全方位合作。
二是以“瓊”邊輸出為主,發展臨空醫療健康產業。加強兩地醫療交流,借助遠程診療等方式,搭建自貿區長沙片區患者直通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綠色通道。積極推動湘雅醫院與樂城醫療單位共同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及研究。發揮“頭部效應”,鼓勵海南國家真實世界臨床數據研究中心、中醫特色醫療康復中心等優質醫療機構在自貿區長沙片區設立分中心。
三是以“雙”邊輸出共享,發展臨空高端服務業。以臨空經濟區為平臺,發揮“航空+高鐵+地鐵+公路”的綜合交通優勢,通過聯合參展、聯合辦展、聯合推廣等方式,建立長沙與???、三亞、瓊海等城市會展業交流合作機制。借助“媒體湘軍”影響力,形成兩省雙招雙引雙贏合作機制,在發展總部經濟上形成協同效應。一方面探索“海南總部+湖南基地”“海南研發+湖南制造”等合作模式,爭取境外跨國公司在湘設立地區總部、制造基地;另一方面利用海南政策和地理優勢,協助湖南本土優質企業在海南設立第二總部,助力“湘企出湘”。
一是打通“鐵海聯運+航港聯動”大通道。一方面,以長沙為集結中心,做強中歐班列對歐洲、中亞的國際物流通道,依托??凇⒀笃?、三亞等港群出海,構建湘瓊兩省到歐盟、南亞、非洲等重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全程物流通道,完善兩省產業跨境物流通道;另一方面,以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為中心,聯動??诿捞m機場等,建立湘瓊“口岸+通道+產業+園區+市場”的發展模式,共享海南聯通澳新、南亞的航權航線以及湖南對接歐洲、非洲的通道,拓展兩地在RCEP國家、非洲的客貨互轉通道。
二是打造“產品加工+數字貿易”大平臺。一方面,用足用好海南加工增值超30% 免關稅政策,在海南建設黃金珠寶加工等高關稅產業聚集區,在長沙自貿區建設“瓊品”交易中心,讓湘瓊合作產品深入內陸;另一方面,在海南以非洲非資源性產品精加工為重點,在長沙自貿區建設相關產品集散中心,發揮海南消博會和離島免稅“平臺+政策”的疊加效應,構建“網購保稅+線下自提”新零售模式,讓湘瓊合作產品深入內外循環。
三是打響“山盟海誓+相約湘瓊”文旅大品牌。一方面,以山、海為主線,打造湘瓊兩省跨區域“山盟海誓”旅游線路產品,重點推出“張家界武陵源-海南三亞天涯海角”精品旅游線路,實現兩省文旅產業在國內市場上的資源互動;另一方面,利用海南中轉樞紐、免簽政策和湖南“錦繡瀟湘”文化旅游品牌效應,打造“東南亞國家—海南—湖南—其他省份”一程多站的旅游線路,構建“湖湘入海”和“??腿胂妗钡陌l展模式,雙向促進兩省文旅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客源互送共享。
一是構建兩省人才交流共享機制。聚焦海洋工程和航天裝備等優勢產業,圍繞專業化開發、設計、制造及其他相關領域,推動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岳麓山大科城與海南深海技術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創建雙向人才交流通道,并設立人才交流服務平臺。以“線上+ 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不定期開展科研成果分享交流會,實現雙邊人才流動共享,做大人才“增量”,通力合作攻克重大技術難題,做到“以研促產”“以產帶研”。
二是開展跨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立足湘瓊兩省在海洋裝備等方面的創新合作基礎,發揮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文化+科技”產業優勢,借助海南自貿港發展先進制造類產業的政策支持,開展兩地創新創業合作。加強馬欄山文創園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軟件園、三亞崖州灣深??萍汲窃跀底治膭摗a學研一體化服務等方面開展創新創業合作,通過新一代智能算法、虛擬現實等技術應用,實現“科技+文創”融合發展。
三是推動共建“科創飛地”。依托湖南“四大實驗室”和“四個重大科學裝置”等平臺,積極發揮“產業飛地”合作作用,加快“湖南大學海南研究院”建設進程,支持湖南省其他重大研究院所落戶海南。支持湖南一批“專精特新”企業與文昌國際航天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诮瓥|新區內龍頭企業共建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產業協同發展中心、聯合實驗室等,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構建“研發—孵化—產業化”的立體化、鏈條式發展格局。
通過湘瓊兩省臨空經濟協同發展,賦能有合作需求的市場主體,以省際“飛地”等多元化合作方式,實現兩省資源集約、優勢互補,共同培育增量,推動湘瓊兩省產業“山海聯動”、良性互補發展,打造區域合作交流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