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忠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農畜產品安全保障中心 陜西榆林 719399)
豬大腸桿菌病,其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臨床上該病可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以及仔豬水腫病三類,三者均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危害性,若治療不及時極易死亡,是危害當前養豬業穩定發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如何有效防控豬大腸桿菌病成為研究思考的關鍵問題。
仔豬黃痢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相比較而言,夏季和冬季發病率更高,尤其是新建的規模化豬場,發病更重。該病可感染任何品種、性別的豬,3 日齡內的仔豬是高發群體,特別是頭胎母豬所產下的仔豬發病率最高,隨著胎次增加發病率降低。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豬,其分泌物、排泄物攜帶大量的病菌,極易污染飼料、飲水、水槽、料槽,健康仔豬接觸后就會感染發病。
仔豬黃痢的潛伏期較短,在1~3 d 左右,潛伏期過后逐漸開始發病,最初是少量仔豬發病,然后傳播至全部仔豬。患病仔豬突然排水樣狀黃色的糞便,有的呈灰黃色,糞便中夾雜著一些氣泡,散發出腥臭味,劇烈腹瀉導致病豬肛門松弛、大便失禁,肛門呈赤色,口渴,逐漸脫水,極度消瘦,后期昏迷致死。
解剖病死豬的尸體,可發現脫水嚴重,全身皮膚蒼白干燥,皺縮,口腔黏膜呈蒼白色,腸道膨脹,積聚大量的黃色液體,結腸、回腸、空腸、十二指腸黏膜發炎,尤其是十二指腸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癥最為突出。
西醫療法:恩諾沙星,按照15 mg/kg 劑量肌注,早晚各1 次,連用3~5 d;慶大霉素,按照5 000 IU 肌注,早晚各1 次,連用3~5 d;乙酰甲喹,按照10 mg/kg·bw 劑量內服,早晚各1 次,連用3~5 d;長效土霉素,按照0.2 mL/kg·bw 劑量肌注,1 次/d,連用3~5 d。
中醫療法:“白龍散”,其組方為:黃連10 g,訶子、烏梅各15 g,龍膽草、茯苓、白術各20 g,黃芪、白頭翁各30 g,將上述中草藥加水1 500 mL 文火煎熬成藥液去渣溫服,該方共計供10 頭5~6 kg患病仔豬1 次服用,1 次/d,連用2~3 d,該方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1]。
仔豬黃痢預防時,要提高消毒意識,母豬生產前,要對產房用2%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做好衛生清潔工作,及時清理豬舍內的糞便和污水,保持豬舍干燥衛生;定期用漂白粉、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消毒劑對墻壁、道路、水稻、料槽、地面等消毒,減少病菌殘留;哺乳之前用0.1%高錳酸鉀溶液擦拭乳頭消毒,避免病從口入;仔豬出生后,可飲用少量0.1%高錳酸鉀水;提高免疫接種意識,在妊娠母豬產前30 d、15 d 時分別注射1 次仔豬大腸桿菌腹瀉菌苗(k88 型、k99 型)等,仔豬哺乳后獲得抗體,進而降低黃痢的發病率。
仔豬白痢多發于冬季和春季,此時氣溫低,溫差大,發病率高。10~30 日齡的仔豬是該病的高發群體,1 月齡以上的豬一般不會發病,即使發病致死率也較低。仔豬出生后,所飼養管理不到位,豬舍衛生條件差,陰暗潮濕,通風不良,防寒保暖不及時,母源抗體不足,腸道菌群失調,遭遇應激,均會極大地增加仔豬白痢的發病率。一般情況下,最初是1 頭仔豬先發病,然后同群剩余仔豬陸續發病。
患病仔豬體溫變化不大,腹瀉嚴重,糞便呈白色或灰白色粥樣、糊樣狀,散發腥臭味。病豬食欲差,嚴重的食欲廢絕,不吃奶,怕冷,吐奶,皮毛黯淡無光,形體消瘦,拱背,后期脫水,嚴重的死亡,癥狀較輕的可自愈,但是該病易反復發作,極易導致形成僵尸豬。
解剖病死豬的尸體,可發現形體消瘦,皮膚呈蒼白色,脫水嚴重,胃部積聚大量凝乳塊,腸道內充滿氣體,同時積聚一些乳白色的糊狀內容物,腸黏膜潮紅,同時伴有充血現象,小腸壁透明,腸系膜淋巴結不同程度水腫。
西醫療法:西醫治療仔豬白痢,主要以抗菌、止瀉、助消化、補液等為主。抗菌時,可口服乙酰甲喹,按照10 mg/kg·bw 劑量使用,早晚各1 次,連用2~3 d;或口服硫酸慶大霉素,按照10 mg/kg·bw 劑量使用,早晚各1 次,連用2~3 d;或肌注乙酰甲喹,每頭豬每次肌注1 mL,1 次/d,連用2~3 d。助消化時,可服用胃蛋白酶。補液時,可口服氯化鉀1.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鈉3.5 g+葡萄糖水1 L[2]。
中醫療法:中獸醫治療仔豬白痢,主要以消炎殺菌、利濕、收斂止瀉為主,可用當歸5 g,瓜蔞、甘草、木通、木香各10 g,黃柏、秦皮、黃連各20 g,白頭翁、白芍各30 g,將上述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拌入母豬飼料中,按照1 g/kg·bw 的劑量使用,1 次/d,連用3~5 d。仔豬通過哺乳的方式,產生治療效果,治愈率達95%以上。
仔豬白痢預防時,要做好初生仔豬補鐵、補硒工作,建議在仔豬出生后2 d 肌注5%葡萄糖酐鐵2 mL,第3 天肌注亞硒酸鈉維生素E 1 mL;母豬產前可注射亞硒酸鈉維生素E 3 mL,同時飼喂貧血藥,可降低仔豬白痢的發病率;加強妊娠期母豬管理,保持營養均衡,禁止喂食霉變飼料,確保泌乳質量,提高仔豬的抵抗力;母豬分娩前30 d,可肌注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大腸桿菌多價菌苗,幫助仔豬通過哺乳等方式獲得保護;重視藥物預防工作,初生仔豬可灌服1%高錳酸鉀溶液2 mL,或內服乳酸菌、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增加腸道內有益菌群數量,可預防白痢的發生;做好母豬及仔豬舍的衛生清潔及防寒保暖工作,為仔豬營造健康舒適衛生的環境,確保仔豬的健康生長。
仔豬水腫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以氣候變化大和降雨多的春季和秋季最為常見。斷奶仔豬是該病的高發群體,一般在斷奶后1~2 周突然發病,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超過90%。近幾年,也有40~50 kg 的豬發生水腫病的病例出現,特別是一些飲食量大、體質壯的肥胖豬發病率、致死率更高。仔豬飼養時,若飼料單一,VE、VB、硒等營養元素補充不足時,會進一步增加仔豬水腫病的發病率。
患水腫病的仔豬,會出現明顯的神經性癥狀,如:盲目轉圈,漫無目的的行走,發出嘶啞的叫聲,口吐白沫,倒地抽搐,四肢劃水,后軀麻痹,倒地不起,逐漸昏迷。同時,病豬發病初期體溫升高,但很快降至正常溫度。眼瞼及頸部水腫,一般持續水腫24~48 h。此外,病豬初期會腹瀉,后期便秘,精神狀態差,食欲下降。
解剖病死豬尸體,可發現多個組織有明顯的水腫現象,以胃壁黏膜最為突出,水腫部位位于胃肌肉和胃黏膜之間,切開水腫部位后流出大量帶有血液的膠凍狀滲出液,顏色為茶色。各個水腫部位厚度不均勻,有的薄,有的厚至3 cm。大腸腸系膜及結腸腸系膜水腫癥狀突出。檢查大腸壁、全身淋巴結、眼瞼和頭頸部皮下組織也會發現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腫現象。心包、腹腔以及胸腔等多個部位出現大量積液,胃底部、小腸黏膜以及淋巴結輕度充血[3]。
西醫療法:西獸醫治療仔豬水腫病時,需抗過敏、消除水腫和抗菌消炎協同進行,常用藥物及治療方案如下:恩諾沙星,按照5 mg/kg·bw 劑量肌注,早晚各1 次,連用2~3 d,同時深部肌注0.1%亞硒酸鈉注射液3 mL;此外,靜脈注射10%氯化鈣5 mL+4%烏洛托品5 mL,早晚各1 次,連用3~5 d。
中醫療法:中獸醫認為仔豬水腫病主要是因感受風邪、水濕或瘡毒入侵,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所引發的,因此治療時要以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為主要原則,可用“二苓平胃散”治療,其成分為:生甘草15 g,澤瀉、茯苓、豬苓、陳皮、木香、厚樸、焦蒼術各30 g,炙黃芪45 g,田基黃50 g,將上述中草藥加水2 L 文火煎熬成藥液拌入飼料中讓病豬自由采食,該方可供10 頭8~10 kg 的仔豬1 次服用,1 次/d,連用3 d[4]。
仔豬水腫病預防時,要提高豬舍環境衛生管理意識,加強豬舍通風,排出有害氣體,清理豬舍內的糞污,保持豬舍衛生;定期做好消毒工作,輪換使用高錳酸鉀、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對墻壁、地面、槽具、道路等進行全面消毒,殺滅病菌;落實免疫工作,在仔豬2~3 周齡時及時肌注仔豬大腸埃希氏菌病三價滅活苗2 mL,可起到不錯的預防效果;合理控制斷奶時間,采用適宜的斷奶方法,切記不可突然斷奶,避免產生應激反應;斷奶后要加強營養補充,用維生素、礦物質、硫酸粘菌素等拌料,或用黃芪多糖飲水,可提高斷奶仔豬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保持腸道健康,降低仔豬水腫病的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豬大腸桿菌病高發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該病的巨大危害性,進而提高防控意識,結合該病的病因及流行特點,制定完善的預防措施,有效降低豬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針對患病豬,要結合病情病癥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和康復速度,減少經濟損失,提高養殖效益,為養豬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奠定有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