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娟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山東臨沂 276399)
鴨疫里默氏桿菌病,又稱鴨敗血癥或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種急性、慢性接觸性傳染病,屬于黃桿菌科革蘭氏陰性短桿菌,能感染鴨、鵝、火雞、雞等禽類,并產生全身敗血癥的重要致病菌,尤其對1~6 周齡的雛鴨致病力最強,近些年來也有新聞報道雞感染鴨疫里默氏桿菌的案例[1-2]。鴨疫里默氏桿菌目前已發現21 個血清型,其中1、2、6、10 型是在我國許多地區流行的血清型[3-5],山東地區以1 型居多,福建地區以2 型居多。且不同時間內地域分布有一定差異,這給該病的有效防控帶來較大壓力。
1904 年,Riemer 最先描述“鵝滲出性敗血癥”,美國學者Hendrickson 和Hilbert 于1932 年在紐約鴨場發現該病[2]。我國于1975年首次報道在廣州存在本病,郭玉璞等[6]在首次于1982 年在我國分離到RA。該病在我國以及世界許多國家的水禽中廣泛存在,給肉鴨、肉鵝等養殖業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危害[7]。以后在江西、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四川、河南、山東等我國大部分省市地區均有該病報道新聞。迄今為止,鴨疫里默氏桿菌在全球范圍內流行,幾乎所有養鴨國家和地區均有該病發生的報道。
本文結合山東臨沂地區某肉鴨養殖場發生一起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病例進行研究,對其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進行分析,并結合生產實踐對鴨疫里默氏桿菌的防控策略進行了探討,以期為肉鴨產業健康養殖及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山東省臨沂市肉鴨養殖戶郭xx 于2023 年3 月19 日購進雛鴨苗2 300 只,上苗后第13 天出現發病情況,連續在3 日內累計死亡雛鴨105 只,郭xx 解剖病死雛鴨后,發現有脾壞死癥狀,但未引起足夠重視。待25 日齡時,雛鴨死亡率進一步增加,養殖戶隨即電話求助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中心隨即安排獸醫上門檢查,指導投藥進行治療。
通過觀察發病雛鴨,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倦怠縮頸,站立困難、雙腳軟弱無力,不愿走動或行動跟不上,運動失調食欲不振;眼、鼻有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鼻孔常因分泌物干涸而堵塞,部分雛鴨在瀕死狀態時展現出較為直觀的神經病癥:頭頸震顫,角弓反張,尾部輕輕搖擺,最終抽搐而死。
通過對7 只病死雛鴨解剖發現,主要病變為全身漿膜呈現淡黃色,以心包、肝臟表面和氣囊最為明顯;纖維素氣囊炎也比較普遍,常常波及腹腔和胸腔氣囊。脾臟腫大,呈斑駁樣(見圖1)。病例變化為漿膜表面的纖維素滲出物,表現為心包炎、纖維素性心囊炎(見圖2)等,鼻竇內有黏液性膿性滲出物,輸卵管可見干酪樣滲出物。部分病死雛鴨存在跗關節腫脹、腦膜炎等問題。

圖1 病死雛鴨剖檢脾臟腫大

圖2 剖檢發現心包炎、肝周炎、心肌出血
無菌條件下取腦部劃線接種于TSA 平皿培養基(含3%新生牛血清),置于37 ℃恒溫培養環境、5% CO2 培養箱培養24 h。觀察細菌菌落形態(見圖3)。

圖3 鴨疫里默氏桿菌分離
培養結束后,通過革蘭氏染色鏡檢對純培養物的染色特性和形態進行分析。挑取TSA 平皿培養基中呈圓形隆起、邊緣整齊、表面濕潤、露珠狀半透明的單菌落制作細菌抹片,分別進行瑞氏染色和革蘭氏染色,應用顯微鏡100×油鏡觀察細菌形態。
挑取培養基中單菌落,在無菌條件下選擇1~2 mL 分離菌的純培養物,加入無菌PBS 緩沖液中,混勻,以菌液作PCR 模板進行PCR 擴增。Es Taq MasterMix 聚合酶PCR 反應體系20 μL,其中2×Es Taq MasterMix 10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細菌模板2 μL,加滅菌超純水6 μL。
擴增反應程序設置: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1 ℃退火30 s,72 ℃延伸20 s,在進行30 次循環后開展72 ℃延伸5 min。PCR 擴增產物經1.2%瓊脂糖凝膠對擴增的產物進行電泳檢測,均擴增出502 bp 的片段與目的條帶大小一致[8](見圖4),由此說明鴨疫里默氏桿菌檢測結果為陽性。

圖4 RA PCR 產物電泳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可初步確定養殖戶郭xx 所養的肉鴨感染了鴨疫里默氏桿菌。但此處要注意的是,該病應與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巴氏桿菌病、糞鏈球菌病、鴨支原體病、鴨考諾尼亞菌病等引起的敗血癥疾病相鑒別。
1)本病的治療首選根據藥敏實驗進行藥物治療。實驗人員采用藥敏實驗方法,對16 種藥物進行了藥敏試驗,發現頭孢喹肟、阿莫西林、新霉素、卡那霉素敏感性較高。由此,選擇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4 日后雛鴨死亡明顯下降,群體精神狀態良好,采食逐漸恢復。
2)目前鴨疫里默氏桿菌是對肉鴨養殖危害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該病主要通過黏膜傷口、消化道、呼吸道途徑感染發病,污染種蛋亦可帶菌。北京鴨、櫻桃谷鴨、番鴨易感,死亡率高。商品肉鴨25~30 d 發病高峰。肉種鴨雛鴨易感,育成期反復發作,種鴨目前在30~60 周都有檢出漿膜炎的病例,主要引起產蛋量顯著下降,嚴重的可引起發病死亡。此外,慢性局灶感染常見于皮膚,少見于關節。皮膚病變表現為壞死性皮炎,見于腹部或肛門周圍。
3)目前全球已經發現的鴨疫里默氏桿菌血清型有21 個,從區域分布上可知,有研究者調查區域涉及全國29 個省份,其中四川、重慶、廣西均有15 種血清型,廣東、福建、北京均有14 種血清型,為血清型相對較多的省份;新疆、黑龍江、吉林、甘肅、云南五省均存在6 種血清型為血清型相對較少的省份,這可能與我國南方地區水禽養殖密度較大,國內市場有效疫苗供給不足,防控力度不夠有關。而在整個調查區域中1、2、3、4 型均存在,表明1、2、3、4 型鴨疫里默氏桿菌目前為全國性流行。近兩年由于限抗,飼料中預防性藥物添加劑不再添加,青年鴨、產蛋鴨漿膜炎病例開始增多。此外,從養殖環境看,養殖密度大,通風不良,墊料更換不及時,飼料營養不全,氣候變化大等都是本病發生的重要誘因。
防控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經常消毒鴨舍,在完全封閉的衛生設施中,使用消毒劑包括甲醛熏蒸,有助于防止感染[9]。
預防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在飼料中添加0.025%~0.05%的磺胺喹噁啉。治療可采用慶大霉素、林可霉素、大觀霉素、青霉素、環丙沙星等藥物。當發生細菌病感染時應及時采取實驗室診斷,依據檢測結果進行精準用藥,這樣既可提高防治效率、防止延誤病程,同時又能確保生產成績,保障最終食品安全。在藥物預防和治療過程中,應預先進行藥物敏感試驗,以確定首選藥物。該菌很容易產生耐藥性,在治療時應注意交替用藥。
從疫區引進雛鴨,可將鴨疫里默氏桿菌帶入本場,若從多個來源引進雛鴨,易使本場流行的血清型過多,增加控制難度。目前疫苗接種是防控鴨疫里默氏桿菌的重要方式。如青島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研發生產了鴨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病二聯滅活疫苗(2 型RA BYT06 株+O78 型EC BYT01 株)、鴨傳染性漿膜炎三價滅活疫苗(1 型YBRA01 株+2 型YBRA02 株+4 型YBRA04株),致力于預防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鴨傳染性漿膜炎,這對進一步助力防控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成效顯著。
隨著水禽養殖業的發展,鴨疫里默氏桿菌的血清型將越來越趨向多樣化,同一地區同一禽類也可能分離到血清型不同的菌株,且該病主要感染2~8 周齡雛鴨,市場上目前有效疫苗供應不足,給本病的防治增加了難度。因此了解各區域RA 血清型的種類,研制開發流行型的多價疫苗或聯苗,為預防控制該病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頻繁的禽苗交易、臨床上抗生素的濫用、其他禽病的混合感染是造成鴨疫里默氏桿菌血清型增多的主要原因,所以保障禽苗來源健康,使用有效疫苗防疫,加強飼養管理是杜絕新病的傳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