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麗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內蒙古海拉爾 021000)
豬圓環病毒病通常發病群體為斷奶仔豬,具有傳染性,當生豬感病后出現抗病性下降、腹瀉、身形消瘦、咳嗽、呼吸困難、貧血、黃疸等臨床癥狀。豬副嗜血桿菌病為生豬養殖期間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疫病,生豬染病后通常表現為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腦膜炎、肺炎等臨床癥狀[1]。副豬嗜血桿菌病在基于原發疾病豬圓環病毒病繼發后,表現為一種多發性的呼吸系統疾病,患病后會加重生豬的臨床病情,其具有高傳染性、致死率較高,對生豬養殖產業造成嚴重的影響[2]。本文將基于一次獸醫門診期間所接觸的一例典型豬圓環病毒繼發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病例診治報告進行整理,以供參考。
2022 年7 月8 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某一養殖場在外地購入新斷奶仔豬共400 頭,將其運輸入養殖場進行管理后的第3 天對其進行接種豬瘟、豬肺疫、豬副傷寒、豬丹毒疫苗。在接種疫苗后的第2 天,部分仔豬出現了高燒、呼吸困難、咳嗽等臨床癥狀。對發病仔豬進行統計,其中患病生豬為125 頭豬,發病率為31.25%,表現出臨床癥狀后的3 d 內,死亡仔豬達到了38 頭,死亡率為30.8%。發病后,養殖戶對仔豬使用青霉素、安乃近、地塞米松進行注射治療,同時應用土霉素拌入飼料中進行喂養,但是仔豬的發病癥狀并未出現好轉。技術人員在到達后對仔豬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觀察、實驗室診斷進行綜合檢查后診斷為豬圓環病毒病繼發副豬嗜血桿菌病。
對該養殖場的仔豬發病情況進行觀察,可以發現整體急性發病的病例較少,急性病例發病仔豬的膘情基礎較好,不存在抗病性差的情況。發病仔豬體溫在42 ℃左右,皮膚外觀發紅,發病嚴重后皮膚顏色轉變為醬紅色,會突然性倒地,痙攣,四肢為游泳狀,頭部后仰,角弓反張,表現出顯著的神經性臨床癥狀。在維持此癥狀后12 h 左右,出現呼吸困難,最終窒息死亡。
大多數的仔豬發病后表現為亞急性病例,患病仔豬的體溫保持在41~42 ℃之間,精神狀態萎靡、采食量下降、皮膚外觀發紅,呼吸較為急促,經常為腹部呼吸,在鼻部有黏液性、漿液性的分泌物滲出。患病生豬的關節出現腫脹、行動不便、共濟失調,其可視黏膜出現發紺,當患病仔豬出現臥地3 d 后,出現死亡的現象。
慢性發病的仔豬其體溫維持在41~41.5 ℃之間,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難、眼部不睜、鼻部分泌物為膿性物質,糞便較為干燥,為球形,患病生豬排便困難。觀察其眼部有分泌物滲出,全身皮膚外觀有多個針尖大小的出血點不均勻分布?;疾∽胸i感病后,身形消瘦、毛發凌亂無光澤,貧血、黃疸,最終機體衰竭致死。
對患病致死的仔豬進行解剖觀察可以發現,在其胸腔、心包內有淡黃色的內容物,胸腔有纖維素滲出物,覆蓋心臟組織,肺部出現間質性的肺炎,部分器官組織出現硬化;肺臟、心臟被纖維素樣物質全部包裹,并且與胸腔出現粘連。全身淋巴結部位出現腫大、顏色蒼白,患病生豬的淋巴結部位有腫大、充血病變,對淋巴結進行切面觀察,呈現大理石樣。同時,肝臟、脾臟等部位出現實質性硬化病變,腎臟外觀為淡黃色,伴有灰白色病灶表現。腎臟出現萎縮,表面有凹陷出血斑,被膜下方有多個針尖大小的出血點。部分患病仔豬的腎臟有土黃色的病變外,其他無顯著的病變癥狀。仔豬的關節出現腫大、變形,對其腫脹的關節腔進行切開觀察,在內部有淡黃色的黏液內容物滲出,部分患病嚴重的仔豬關節腔切開后滲出物為化膿性。
對患病致死的仔豬取其心臟、腎臟、肝臟、淋巴結等部位病料,將其制作為涂片或者是觸片同時對其進行革蘭氏染色。染色結束后對涂片或鏡片鏡檢觀察,在上方可以發現呈現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的細小桿菌,桿菌為球形,在其兩端位置有顯著著色,部分表現為長而彎的細狀桿菌,可以斷定此次疾病的多樣性致病源。
在無菌的操作環境下,對患病致死仔豬的心包積液、肺臟、關節腔內容物進行收集,將其分別接種于血液培養基中,將其置于37 ℃恒溫條件下進行培養24~48 h。取出觀察可以發現,在培養基中生長出小而透明的菌落組織,不溶于血,對菌落上的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可以發現其菌落的形狀與涂片鏡檢的觀察表現一致。
將用于細菌分離培養的鮮血瓊脂培養基平均分為兩個區域,一半接種血液分離所獲取的致病菌,采取劃線接種方式;另一半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樣采取劃線接種。將其置于37 ℃恒溫的條件下培養觀察24 h 后,可以發現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接種的部位出現邊緣整齊半透明狀的圓形菌落,長勢良好,而另一部分的細菌的培養觀察難以分辨較為細小。
將患病致死仔豬的肺臟、脾臟、淋巴結等病料進行收集,借助分子生物學方式進行檢測,發現豬圓環病毒表現為陽性。而使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使用豬瘟抗原ELISA 試劑盒檢測出豬瘟的抗原也為陰性。
結合此次養殖場的患病生豬的養殖環境、疾病的流行規律、發病癥狀、剖檢分析、實驗室診斷等措施進行綜合判定,確診該養殖場生豬患病豬圓環病毒病繼發副豬嗜血桿菌病。
在仔豬養殖期間,定期地對養殖環境進行消毒清理,確保豬舍內部環境的潔凈衛生,同時進行徹底消毒。使用0.2%過氧乙酸對豬舍內部墻壁、地面、工具等進行噴霧消毒,日常每周消毒2 次。當仔豬出現患病時,消毒時間為1 次/d。豬舍內部的排泄物及時清理,不可堆積。經常對墊料進行清理更換,避免墊料潮濕、霉變。此外,做好豬舍內部的通風管理,避免豬舍內部有害氣體含量超標。
對于已發病的仔豬進行及時治療,于每天上午使用10%林可霉素注射液0.1 mL/kg·bw、0.5% 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0.8~2.4 mL/kg·bw 進行充分混合后采取肌內注射的方式,每間隔1 d 注射1 次即可。對整個發病豬舍內部的生豬注射頭孢噻呋鈉3~5 mg/kg·bw、黃芪多糖0.1 mL/kg·bw,采取肌內注射的方式,1 次/d,連續注射治療3~5 d。對發病生豬起治療的效果,對未發病的生豬起預防效果[3]。
每天下午對患病生豬使用黃芪多糖注射液0.08 ~0.1 mL/kg·bw、10%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使用0.1 mL/kg·bw,充分混合后肌內注射,1 次/d,連續使用3~5 d 即可。對于便秘的仔豬,可以同時皮下注射0.5%氯化氨甲酰甲膽堿注射液0.02 mL/kg·bw,1次/d,連續使用3~4 d。
在采用上述方式治療3 d 后,將注射的藥劑更換為2.5%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2 mg/kg·bw,肌內注射,1 次/d,連續治療3~5 d。同時在仔豬的飲水中添加藥劑輔助治療,在每1 t 的飲水中添加400 g 黃芪多糖、350 g 板藍根顆粒、200 g 電解多維、200 g 葡萄糖,連續添加7 d,供仔豬進行取食。下午可以肌內注射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治療患病仔豬取食量減少問題,1 次/d,連續使用3 d 后即可恢復取食。
患病仔豬在此方案的使用情況下,在經過3~5 d 后出現好轉的跡象,并且采食量出現了上升。在此期間,可以在仔豬的飼料中添加5%鹽酸林可霉素粉劑,每100 kg 飼料中添加10~20 g,充分混合攪拌均勻,3 次/d,連續喂養3~5 d。
在使用此方案進行治療管理之下,后續該養殖場仔豬死亡的情況出現顯著的降低,排除后期由于患病嚴重致死的10 頭仔豬、淘汰無治療價值仔豬5 頭外,其余患病仔豬全部治愈,后續也未出現患病和致死現象。整個養殖場引進仔豬群體的健康水平恢復正常,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未出現整個養殖場流行的情況。
在對引進的仔豬管理期間,需要重視對豬舍內部的環境消毒管理,結合仔豬的生長發育需求,為其提供適宜需求的飼料。同時,對養殖的環境加以高效的調控,確保豬舍養殖的密度合理性,減少仔豬的不良應激,為其打造一個優質的適宜其生長發育的環境,可以避免多種疫病的發生與傳播[4]。
豬圓環病毒病在目前并沒有高效的治療藥方,并且也沒有疫苗可以免疫。當豬群養殖期間,當感病豬圓環病毒病時,其機體的抗病性下降,會誘發多種細菌性疾病的混合發生。目前對豬圓環病毒病的防控主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后及時診斷治療,盡早精確確診、精準用藥,可以實現對此疾病的防控及減少致死率。
技術人員在對副豬嗜血桿菌病治療期間,不可使用類似于安乃近、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退燒藥針劑,此類藥物會對生豬的免疫系統產生抑制的效果,導致患病生豬的發病病情反復。不僅無法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還會降低生豬群體的免疫力水平,無法辨認疫病發生的癥狀,從而出現治療效果不佳,導致生豬出現死亡的情況。
在對患病生豬進行治療期間,一定堅持用藥,豬圓環病毒病繼發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患病病程較長,當治療1~2 d 時,出現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后,養殖戶應當堅持繼續用藥,切勿由于觀察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停止用藥。會造成此疫病發生的反反復復,應當持續用藥,鞏固治療,促使生豬群體能夠全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