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恒
(貴州省盤州市雙鳳鎮農村工作服務中心 貴州六盤水 553500)
調查表明,對盤州市生豬養殖安全性、穩定性影響比較大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因此,生豬養殖主體除了認識到呼吸道疾病對生豬養殖的危害性外,還需要掌握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以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以便及時預防、識別和治療該類疾病,降低疾病對生豬養殖效益的影響。
目前,盤州市的生豬養殖主要以中小規模的養殖場為主體。為降低豬舍建設的成本、有些養殖主體會按照較大的飼養密度進行飼養。會使豬舍出現整體溫度過高、空氣流通性偏差的情況,導致大量病毒、細菌繁殖,增加了生豬出現病原體感染的概率[1]。
環境管理,是生豬養殖管理中的基礎性內容。但是,在實際養殖中,部分養殖主體存在豬舍內糞便排泄物、飼料殘渣等污染物處理不及時的問題,導致排泄物、殘渣中的各類細菌、病毒在豬舍內長時間停留,很容易出現繁殖和傳播的風險。同時,養殖主體對豬舍內溫度、濕度的監測控制不嚴格,導致豬舍內部分時段出現高溫、潮濕的環境狀況,給細菌、病毒等病原感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一些養殖主體會過多地考慮飼料的價格,最終購買一些價格雖然低但質量偏差的飼料,導致生豬食用后出現營養缺乏或者不均衡的情況,身體抗病能力和免疫力會大大降低。在飼料使用中,一些養殖主體為了壓縮出欄時間,會對飼料的配比做出不合理的調整,甚至在飼料中添加一些促進生豬生長的物質,導致生豬食用后出現肝腎功能發育不正常的情況,影響了生豬的身體機能發育和免疫力,增加了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概率。
中小規模養殖場的養殖主體在疫苗接種方面則存在過于隨意的情況。部分養殖主體為了降低疫苗接種的成本,會選擇不接種或者部分接種的方式進行免疫,這就導致生豬群體中存在接種不及時、不全面的情況,最終導致呼吸道疾病在生豬群體中發生和傳播。
飼養方式不合理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引進新品種后的養殖中。即在引進新品種后,養殖主體并沒有對新品種進行單獨隔離養殖的措施,而是直接將其與其他豬群混合飼養,這樣就很容易出現新品種生豬自身攜帶的病原在短時間快速傳染給原有的健康豬群的情況,導致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感染。
目前,盤州市生豬養殖中發生概率比較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單純性呼吸道疾病和混合性呼吸道疾病兩種。這兩種呼吸道疾病的癥狀有一定的差異。其中,單純性呼吸道疾病的典型癥狀是咳嗽、呼吸困難、食欲不振、生長發育遲緩;混合型呼吸道疾病的典型癥狀是呼吸困難、腹式呼吸、持續發熱、采食量下降甚至出現絕食等[2]。從癥狀上看,生豬感染呼吸道疾病后,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出現炎癥,同時可能會伴隨有支氣管并發癥,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因為體內免疫細胞無法通過免疫反應徹底清除炎癥而轉變為呼吸綜合征。
通過發病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主要與養殖方式相關。在平時的生豬養殖中,養殖主體可以通過科學、規范的養殖行為來預防生豬感染呼吸道疾病。
飼養密度,不僅影響到豬舍中生豬活動的空間,還影響到豬舍內部空氣的流通性。為避免因為飼養密度過大而引起豬舍中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和大面積傳播的情況,養殖主體要對豬舍中生豬的飼養密度應進行合理的控制。相關研究表明,生豬飼養中,飼養密度宜控制在每10 m2飼養8~10 頭,這樣可以保證生豬有足夠的空間采食、飲水和活動,避免因為豬舍過于擁擠而出現傳播的風險[3]。
豬舍環境管理主要包括溫度、濕度控制和排泄物清理等內容。首先,養殖主體要加強對豬舍內溫度、濕度的動態監測和適時調整,以保證豬舍內的條件既符合生長發育的要求,又可以降低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風險。在溫度方面,養殖主體要按照各生長階段對應的最佳溫度,對豬舍的溫度進行監測和調控,使豬舍內的溫度始終在最適宜的狀態。盤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的溫度變化并不明顯。因此,在溫度控制方面,重點要關注夏季高溫和冬季低溫這兩種情況。如果是夏季溫度普遍較高的情況,要通過在豬舍內安裝大型風扇的方式來降低溫度,保證豬舍內外的通風條件;如果是冬季溫度普遍較低的情況,則要加強門窗的密閉性能,并在地面鋪設一層墊草。當然,這期間要經常更換墊草,并適當保持通風,避免因為豬舍空氣流通性偏差而出現有害氣體的濃度過高。在濕度方面,養殖主體要將豬舍內的濕度控制在50%~80%[4]。當豬舍內出現濕度過大的情況時,可以在中午氣溫高的時間段打開豬舍的門窗,通過增加通風來除濕。如果是在陰冷的冬季,則可以在豬舍的過道撒一些干石灰、草木灰、氫氧化鈉等混合物,以吸收潮氣。其次,養殖主體要及時清理豬舍中的糞便等排泄物以及飼料殘渣。同時,要定期清理豬舍內部聯通的排污溝,降低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風險。
不同生長階段生豬對應的最佳溫度:保育仔豬30~33 ℃、保育仔豬22~25 ℃、懷孕母豬18~22 ℃、哺乳母豬20~22 ℃、公豬18~21 ℃、育肥豬19~22 ℃。
養殖主體要認識到飼料的安全性,對生豬養殖的影響,改變單純以價格為依據選購飼料的觀念。在選購飼料時,要盡可能選擇由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飼料,確保飼料的質量。在儲存飼料時,要選擇在干燥的地方建設儲存室,避免飼料儲存中因為濕度過大而出現受潮、變質的情況[5]。在使用飼料時,要根據生豬的生長階段,按照飼料說明書上的標準投喂飼料。同時,要根據生豬的發育情況,適當地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以保證生豬攝入營養成分的均衡性。有條件的養殖主體,可以選擇使用一些青飼料,為生豬補充氨基酸等物質,以促進其生長發育。
接種疫苗,是預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養殖主體要認識到接種疫苗對生豬疾病抵抗力和生豬生長發育狀況的影響,重視疫苗的接種。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主體可以為生豬接種呼吸道疾病、偽狂犬病、豬瘟等疫苗,以提高豬群整體的免疫力,使豬舍內的豬形成群體免疫,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概率[6]。同時,對于后備母豬、繁殖期母豬等特殊階段的生豬,可以為其注射豬偽狂犬病滅活疫苗、豬圓環病毒2 型滅活疫苗、豬瘟、豬細小病毒病滅活疫苗等疫苗,以提升其免疫力。
生豬飼養管理,是避免生豬出現交叉性感染的有效措施。在引入新品種時,養殖主體要對新引進品種的生豬進行單獨的飼養,單獨飼養的時間宜保持在30~45 d。并且,在單獨飼養過程中,要為其接種相應的疫苗,以降低后期混合養殖后的呼吸道疾病傳播風險。同時,對于患病的生豬,要進行隔離飼養,避免其將疾病傳染給其他健康豬。再者,養殖主體要做好常規的消毒殺菌工作,以降低豬場內細菌病毒的數量。在消毒殺菌方面,養殖主體要重點注意防范其中消毒殺菌的錯誤認知,即:①沒有疫病流行期間不消毒殺菌;②冬季不進行消毒殺菌;③夏季不進行消毒殺菌;④飲水中不進行消毒殺菌;⑤免疫期間不進行消毒殺菌;⑥豬群出欄后不立即進行消毒殺菌;⑦發生呼吸道疾病期間不進行消毒殺菌[7]。
目前,市場上有可供選擇和使用的用于預防呼吸道疾病的藥物。在生豬養殖中使用這些藥物,可以降低生豬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例如,對于斷奶的仔豬,可以在其每天食用的飼料中添加泰妙菌素和土霉素等藥物[8]。其中,泰妙菌素的用量是50 mg/kg·bw,土霉素的用量是300 mg/kg·bw。對于母豬,可以在其產前一周和產后一周食用的飼料中添加泰妙菌素與金霉素等藥物。其中,泰妙菌素的用量是100 mg/kg·bw,金霉素的用量是400 mg/kg·bw。當然,養殖主體也可以選擇使用慶大霉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或者替米考星、、泰樂菌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以及鹽酸林可霉素等林可胺類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對這些藥物使用的量和頻次進行嚴格控制,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而導致生豬體內出現耐藥性的情況。
呼吸道疾病的致死率雖然比較低,但其會影響生豬采食量,進而影響到生長發育狀況。并且,呼吸道疾病會引發諸如咳嗽、呼吸困難等其他癥狀,對生豬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9]。故而,在生豬患上呼吸道疾病以后,要根據生豬所患的具體呼吸道疾病類型,進行對癥治療。對于患上豬流行性感冒的生豬,可以通過靜脈注射林可霉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的方式進行治療,其中,林可霉素注射液的用量是5~10 mL/kg·bw,1 次/d,連續3~5 d,也可以通過肌內注射氨基比林注射液,用量為10 mL/kg·bw,1 次/d,連續3~5 d。對于患上豬偽狂犬病的生豬,可以通過肌內注射頭孢噻呋鈉進行治療,藥物用量是2 mg/kg·bw,1 次/d,連續4~5 d。對于患上豬傳染性胸膜炎的生豬,可以肌內注射氟苯尼考、土霉素進行治療,其中氟苯尼考的用量為0.2 mL/kg·bw,土霉素的用量為0.1 mL/kg·bw,1次/d,連續用藥3 d。對于患上豬圓環病毒感染的生豬,可以使用肌內注射黃芪多糖的方式進行治療,用量為4 mL/kg·bw,用藥頻次為2 次/d,連續5 d。對患上豬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生豬,可以使用林可霉素進行治療,用量為10 mL/kg·bw,用藥頻次為1 次/d,連續使用4~5 d[10]。
綜上所述,呼吸道疾病,是盤州市生豬養殖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疾病類型,對生豬養殖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效益性有較大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是豬舍飼養密度過大,豬舍環境管理不規范,飼料使用不科學,疫苗接種隨意,飼養方式不合理等有關。因此,在平時的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主體要注意在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的基礎上,加強豬舍環境管理,科學選購和使用飼料,加強疫苗接種,加強生豬飼養管理,合理使用預防藥物,以預防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同時,對于已經出現呼吸道疾病的生豬,要根據其對應的疾病類型和癥狀,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