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義,黃振強,韋蘭松,李崇斌
((1.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廣西來賓 546103;2.廣西來賓市興賓區三五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廣西來賓 546109;3.廣西忻城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來賓 546200;4.廣西來賓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來賓 546100;5.廣西來賓市惠牧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部 廣西來賓 546100)
所謂牛血樣糞便疾病是以出血性腹瀉、下痢為主要特征,臨床中主要以血樣、血絲樣、黑褐色、黑色、橘紅色、紫紅色、紫黑色等糞便,或稀或稠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排血樣糞便主要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導致消化系統發生器質性損傷、血管破裂、血液外出、胃腸道黏膜炎癥出血、腸黏膜脫落、潰瘍、壞死等所引起的。病位及顏色:上部消化道出血,糞便為黑褐色、暗紫黑色;下部消化道出血,糞便為鮮紅色或紅色、血絲樣。
本病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犢牛急性胃腸道傳染病。主要感染新生和幼齡牛犢,通過消化道、胎盤等途徑感染。臨床癥狀見嚴重腹瀉,糞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或呈黃褐色或乳白色,黏稠或呈水樣,附有腸黏膜、血液或未消化凝乳塊,脫水和酸中毒,有時肺炎、腸炎等并發。剖檢癥狀見空腸和回腸部,腸壁菲薄,呈半透明,內含大量氣體,內容物液狀呈灰黃、褐色、紅色或灰黑色,小腸伴有廣泛出血等。
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慢性傳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末初冬發病較多,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胎盤感染,各種年齡牛都易感。臨床癥狀見重度劇烈腹瀉,糞便惡臭,糞中常帶有氣泡、黏液或血液,或含血凝塊的索狀物,血便、脫水,進行性消瘦、貧血。同時還見有高熱稽留,咳嗽,化膿性鼻漏,口腔、齒齦、黏膜糜爛和潰瘍,蹄葉炎及趾間皮膚潰瘍、糜爛,繁殖障礙等。剖檢癥狀見口腔、食道、前胃、真胃和腸黏膜糜爛等為特征。
本病是由惡性卡他熱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高致死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于冬季和早春,多發于1~4 歲牛,通過吸血昆蟲、胎盤、接觸性呼吸道等途徑感染。臨床癥狀分最急性型、頭眼型、腸型和皮膚型,其中腸炎型見急性胃腸炎,先便秘,后嚴重腹瀉,糞便如水樣,惡臭,內含有假膜、壞死組織和血液,常伴有呼吸道癥狀、高熱稽留。剖檢癥狀見出血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為特征。
本病是由牛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生犢牛腹瀉、成年牛冬痢和呼吸道感染傳染性疾病。多見于1~90 日齡,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臨床癥狀見持續性出血性腹瀉,糞便呈淡黃色、乳白色、咖啡色、暗紅色或黑紫色,黏液性出血,或帶有凝乳塊、脫落黏膜、血絲等水樣糞或粥樣軟便,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剖檢癥狀見嚴重小腸、結腸炎,腸黏膜上皮壞死脫落。
本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引起。不同年齡不同品種的牛均可發病,四季均可發生,分為A、B、C、D、E 共5 個型,A 型主要引起氣性壞疽、食物中毒、腸毒血癥;B 型引起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壞死性腸炎;C 型引起腸毒血癥、壞死性腸炎;D 型引起腸毒血癥;E 型引起腸毒血癥。臨床癥狀見發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急劇腹瀉,糞便稀薄呈黑紅色、水樣,有特殊腥臭味,精神沉郁或狂躁不安、哞叫,肌肉震顫,四肢呈游泳狀劃動,不久即死亡。剖檢癥狀見全身實質器官出血和小腸出血,消化道、胃腸黏膜脫落、出血、潰瘍,腸內容物呈暗紅色、黑色、水樣或黏稠樣;肝臟呈紫黑色、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或壞死灶;心肌、心外膜、心耳有點狀出血;腎臟腫大、質軟呈土黃色,觸之如泥等。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新生犢牛的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生于10 日齡以內的犢牛,經消化道、子宮內和臍帶感染。臨床癥狀見敗血型、白痢型、腸毒血型,其中急性敗血型見腹瀉,糞便開始呈淡黃色粥樣惡臭,繼而呈灰白色、水樣,帶血絲、氣泡和凝乳塊,腥臭或散發酸敗氣味。剖檢癥狀見腸內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氣泡,惡臭,小腸黏膜充血、水腫和出血,黏膜上皮脫落,直腸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腫;真胃有大量凝乳塊,黏膜充血、水腫,覆有膠狀黏液,皺褶部分出血等。
本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60 日齡內的犢牛最易感,經消化道感染。臨床癥狀見腹瀉、下痢,排出灰綠色或灰黃色水樣、惡臭稀便,混有纖維素樣物或黏液與黏膜碎片或血絲血塊,嚴重者呈血湯樣,迅速脫水消瘦;有些有呼吸道癥狀;關節炎、跛行;耳尖、尾尖和四肢球節以下的干性壞疽等。剖檢癥狀見胃腸黏膜彌漫性或多灶性纖維素性壞死,肺炎。
本病是由空腸彎曲桿菌引起牛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于秋冬季節,經消化道傳播。臨床癥狀見突然發病,傳播迅速波及全群,排出棕黑色糞便,有腥臭味,糞中伴有氣泡、血液和血凝塊,脫水、虛脫等。剖檢癥狀見脫水,空腸和回腸的卡他性炎癥、出血性炎癥及腸腔出血,腸內容物含有血液、氣泡、惡臭、稀水樣物。胃黏膜充血、水腫、出血,覆蓋有膠狀黏液等。
本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各種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常為散發性,氣候驟變、潮濕多雨時多發,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的損傷、吸血昆蟲叮咬等途徑傳播。臨床癥狀上分敗血型、乳腫型、肺炎型、腸炎型,其中敗血型、腸炎型見腹痛、下痢,病初先便秘,后粥狀糞便后腹瀉,多伴有帶血的嚴重下痢,糞便惡臭并混有黏液、黏膜片和血液,呈褐色粥樣或水樣;多伴有咳嗽、氣喘、流鼻涕等呼吸癥狀。剖檢癥狀呈現敗血癥變化,各臟器見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胃腸黏膜呈急性卡他或出血性炎癥。
本病是由艾美屬球蟲寄生于牛小腸下段和整個大腸的上皮細胞內的寄生蟲病。各種品種的牛都有易感性,2 歲以內的犢牛發病率高,擁擠和衛生條件差會增加發生率。臨床癥狀以出血性腸炎,漸進性貧血、消瘦及血痢等為主,腹痛、出血性腹瀉,血便呈棕紅色、黑色或帶血絲、鮮血、凝血塊,或混有纖維性黏膜碎片,惡臭;慢性病例伴發神經癥狀,表現肌肉震顫、痙攣、角弓反張,眼球震顫等。剖檢癥狀見消瘦,可視黏膜貧血,腸黏膜充血、水腫,有出血斑和彌散性出血點,腸腔內容物呈褐色,帶惡臭,有血液、纖維性薄膜和黏膜碎片。
本病是由鼠隱孢子蟲和小隱孢子蟲寄生于牛腸道、呼吸道黏膜引發的人畜共患原蟲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犢牛易感,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多發于春夏和初秋季。臨床癥狀以犢牛嚴重水樣腹瀉,迅速脫水消瘦,呼吸癥狀等為主,呈劇烈水樣腹瀉,糞便呈黃色、白色、灰白色或綠色,混有大量纖維素、血液、黏液,有特殊腐臭,嚴重脫水,迅速消瘦等。剖檢癥狀見胃腸脹氣,腸漿膜呈點狀或斑狀出血、卡他性及纖維素性炎癥,腸內容物為黃色或灰白色水樣,或充滿血樣物或條狀血凝塊等。
本病是由焦蟲寄生在牛血細胞或血漿內而引起的一類血液原蟲病。由蜱為媒介而傳播,具有明顯季節性,主要發生于6-9 月份。臨床癥狀見高熱(40~42 ℃,呈稽留高熱)貧血或黃疸,漸進性消瘦,呼吸及心跳加快,肌肉震抖,精神沉郁;尿呈淺紅色到深紅色的血紅蛋白尿,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糞便呈黑色或黑褐色,內常有黏液及血液或血絲、惡臭等。剖檢癥狀見血液稀薄如水且凝固不全,可視黏膜貧血、黃疸,皮下、肌肉、脂肪呈黃色膠凍樣,全身性出血(皮下、肌間、黏膜、漿膜有大量出血斑點),胃腸黏膜有出血、潰瘍斑灶等。
本病是由牛新蛔蟲寄生于小腸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且春秋多發,主要發生于5 月齡以內的犢牛,子宮內感染為唯一的感染途徑。臨床癥狀以犢牛消化紊亂、腹瀉下痢,逐漸消瘦等為主,腸炎、腹瀉,糞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或多排出帶有膿血或血絲樣黏液性糊狀血糞,糞腥臭難聞,表面浮有油狀物,消化機能紊亂;幼蟲移行至肝臟破壞肝組織,影響食欲;移行至肺時引起咳嗽、呼吸困難等。剖檢癥狀見腸黏膜出血,肝表面有灰白色樣病灶,肺臟點狀出血等。
本類疾病是牛多發性寄生蟲病,在皺胃及腸道內,經常有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線蟲寄生,破壞消化道黏膜、出血現象,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炎、消化機能障礙,消瘦、貧血等,消化道癥狀表現為持續性、頑固性或周期性腹瀉、下痢,拉血便、呈紅色或黑色,不同程度的胃腸炎等。
本病是由于牛采食霉變的飼料或飼草而引起的急性慢性中毒性疾病。霉菌毒素中毒后,消化紊亂,胃腸臌脹,初期便秘,后變為下痢,間歇性腹瀉,排綠色或灰色水樣糞便,損傷胃腸黏膜,導致出血,糞中帶有腸黏膜或血液。剖檢癥狀見腸炎,胃腸道炎癥;肝臟損傷,腫大、蒼白、出血、質硬、變性,膽囊腫大,腹腔積液。
本病是由于牛突然超量采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實類精料及易發酵產酸的根類飼料,在瘤胃中急劇產生、積聚并吸收大量乳酸等有毒物質所致全身代謝紊亂性、中毒性疾病。臨床癥狀見食欲減退,結膜充血,食欲初期拉灰色稀糞,后期拉綠水、黃褐色、黑色,甚至含有血液、便血,步態蹣跚,或四肢強直,眼窩凹陷,肌肉震顫,角弓反張,呻吟等神經癥狀。剖檢癥狀見瘤胃黏膜水腫,真胃黏膜脫落、壞死、潰瘍,黏膜水腫,黏膜呈玉米糊狀,易擦掉,胃底出血,瘤胃和網胃內容物呈酸臭味等。
本病是由于牛誤服或藥用過量的有機砷或無機砷化合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攝入食物中砷含量為35.0 mg/kg,即可中毒死亡。臨床癥狀以胃腸炎癥狀,腹痛、腹瀉,消瘦,肌肉震顫、痙攣,后肢癱瘓等為主,腹痛,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糞便帶血或有黏膜,脫水,初期尿多,出現血尿或血紅蛋白尿,后期排尿減少,嘔吐物、胃內容物有蒜樣氣味等。剖檢癥狀見可視黏膜呈磚紅色,口腔、鼻唇部黏膜紅腫、潰瘍,胃內容物有蒜樣氣味等。
本病是由于牛大量采食蕨后發生的一種急性慢性致死性中毒疾病。因貪青過量采食蕨類植物而引起,多發于冬季過后春季來臨時蕨類萌發。臨床癥狀以高熱,呼吸困難,血凝性降低,全身泛發性出血性素質癥,腹痛,骨髓損害,再生障礙性貧血,地方性血尿病等為主,內出血,排血糞(初為硬結性,呈暗褐紅色或黑色,后轉稀溏,糞便紅色)或排出紅黃色黏液或血凝塊,直腸外翻,或尿液帶血,生殖道出血等。剖檢癥狀見多部位廣泛出血:全身漿膜、黏膜、皮下、肌間及實質性器官泛發性斑點狀出血及水腫、多灶性壞死等。
本病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采食不干凈的水、飼料,病菌進入牛腸胃引起炎癥,表現腹瀉、糞便帶血,食欲不振、反芻減少或停止。
本病是由于食入易刺傷胃腸的異物、腸套疊、腸扭轉或飼料過粗或過細等因素引起的胃腸道損傷或胃腸潰瘍等引起的排血樣糞便。
引起牛血樣糞便疾病的病因較多,要查找病因,有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改善飼養環境或飼料喂養方式。嚴格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嚴格貫徹消毒措施,防止病原的侵入。制定科學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加強相應疫苗的免疫接種工作,保證高密度免疫和高效價抗體的免疫牛群。加強飼養管理,加強通風,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創造舒適的環境,增強機體抗病,減少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可以較大程度減少牛血樣糞便疾病發生給牛養殖業帶來的經濟損失。
治療原則: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菌消炎,收斂止瀉,止血,驅殺體內外寄生蟲,對癥支持療法,補液強心,清理腸胃,保護胃腸黏膜,恢復胃腸功能,加強護理等。
抗病毒:金根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等。
抗菌消炎:頭孢噻呋鈉、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等。
清理胃腸:排出有毒物質,減輕炎性刺激,緩解自體中毒,導瀉:液狀石蠟、硫酸鈉或0.1%高錳酸鉀液。
止血:酚磺乙胺、安絡血或亞硫酸氫鈉甲萘醌。
收斂止瀉:選用蒙脫石散、藥用炭、鞣酸蛋白等。
中藥療法:清熱燥濕、止血止瀉、健脾益氣:白頭翁散、石榴皮散、槐花散、健胃消食散等。
前胃興奮藥、健胃藥、調整腸道有益菌群,保護胃腸黏膜藥:復合VB 溶液、蒼術香連散、活菌肽等。
補液、強心、維護胃腸機能藥:5%葡萄糖液、復方生理鹽水、VB1、VB6、VC、樟腦磺酸鈉;維護體內酸堿平衡:碳酸氫鈉。
驅殺體內外寄生蟲: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硝氯酚、雙甲脒、精制馬拉硫磷等。
加強護理、恢復胃腸功能:飼喂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礦物質和易消化吸收的飼草,增強機體抵抗力,易于恢復胃腸功能。
綜上所述,牛血樣糞便疾病是一種較嚴重的胃腸類疾病,其原因復雜多樣,有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性、中毒性、其他類型等因素,因此,養殖專業技術人員要認真對引起牛血樣糞便疾病分類辨識診斷,采取針對性的綜合性防治措施,最大化地確保養牛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