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城
(沂南縣孫祖畜牧獸醫站 山東臨沂 2763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肉在人們日常飲食中比重逐漸增大,成為人們重要的肉類來源。為滿足人們對羊肉的需求,羊群的養殖數量急劇增加,規模越來越大。但隨之而來的是疾病的防控形勢風險和難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放牧的羊群的寄生蟲病,尤其是肝片吸蟲病發病越來越頻繁,給羊群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羊肝片吸蟲病不僅制約養羊業的平穩持續發展,給養羊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并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最近幾年,本病在我國北方農牧地區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為逐漸上升的趨勢,給養殖戶造成的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養羊業的可持續發展[2]。因此,本研究對肝片吸蟲的生活史、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以及防控措施進行介紹總結,以期減少本病對羊群的危害,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羊肝片吸蟲成蟲寄生于終末宿主(主要為羊與牛)的肝膽管中,并在此產下蟲卵,而蟲卵隨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內,最終隨糞便排出動物體外[3]。而外界環境的溫度、水、氧氣、光照等條件達到一定程度,蟲卵則孵化產生毛蚴,毛蚴進入牧區水源中,與椎實螺相遇后進入后者體內,并在其體內經過雷蚴、胞蚴的階段,發育到尾蚴,之后離開椎實螺體內重新回到水中,漂浮在水的表面或附著在周圍的水草葉片上,在此發育到囊蚴階段,羊群在周圍放牧或飲水,從而進入到體內,囊蚴進入腸道,在十二指腸中脫囊,之后囊蚴脫囊后,童蟲一部分直接經膽管開口進入肝膽管中,一部分穿過腸壁進入腹腔中,再經過肝臟表面而進入,最終移行到肝膽管中,過腸壁進入腹腔,從肝臟表面進入肝臟,移行到肝膽管中,還有一部分鉆入腸系膜,經肝靜脈進入肝臟,進而移行到肝膽管中,最終在肝膽管中發育為成蟲。蟲卵發育為毛蚴需要10~20 d,毛蚴發育為尾蚴則需要35~50 d,在宿主體內60~90 d 發育為成蟲。
肝片吸蟲成蟲大小根據宿主的不同,呈現一定的差異,但其長約20~35 mm,寬為5~13 mm,成蟲呈扁平的柳葉狀,外觀呈棕紅色,死亡后呈灰白色[4]。前端呈三角的橢圓形,稱為頭錐,椎底部位相對較寬為肩部,從此部位向后逐漸變窄,口吸盤位于頭錐前端,腹腔吸盤位于肩部腹面正中線[5]。肝片吸蟲具有多個宿主,其中椎實螺為中間宿主,羊、牛、駱駝、鹿、豬、馬屬動物以及部分野生動物為其終末宿主,人也是一種終末宿主。
蟲卵的孵化發育與外界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正常情況下,外界環境溫度達到16 ℃時,蟲卵才開始發育,低于16 ℃蟲卵則不發育,達25~30 ℃后,蟲卵發育到毛蚴階段。而上午8-10 點左右的陽光,可加速毛蚴的孵化速度,而鮮活水質可誘導尾蚴離開椎實螺,并促進其發育為囊蚴。同時溫暖濕潤的環境,也促使椎實螺大量的繁殖分撒,間接導致毛蚴的擴散。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流行范圍最為廣泛,已經成為我國危害最為嚴重的寄生蟲病之一。部分地區黃牛的感染率達55%~65%,而水牛的更高,可達65%~95%,而,且在地勢低洼地區與浸水的地方放牧,本病的感染率更高[6]。且所有的羊群對本病均易感,其中羔羊、綿羊、消瘦羊群的發病率與病死率最高。多發生在夏秋兩季,特別是6-9 月是本病流行發病的高峰期,但在冬季和春季,由于天氣寒冷,牧草等數量減少,羊群營養狀況不良,從而導致羊群很快出現臨床癥狀,嚴重者,會引起羊群出現大量的死亡,此時是肝片吸蟲造成羊群傷亡最多的時期。
肝片吸蟲病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幾天至60~90 d 不等。而根據肝片吸蟲感染的強度與羊群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飼養管理條件不同,肝片吸蟲病的臨床癥狀不同,輕度感染臨床癥狀不明顯,中重度感染則表現為典型的臨床癥狀。本病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兩種。
本病急性病例在秋末冬初常發,成年病羊被毛粗亂,行動緩慢,體溫38~40 ℃,放牧時常趴臥,個別羊掉隊,突然死亡,腹痛、腹脹,貧血,偶見便秘或腹瀉。視診可見眼結膜潮紅黃染或者蒼白黃染[7]。聽診右側胸部有濕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叩診肝臟區域,半濁音區增大,敏感性增高,不愿觸摸。肝臟叩診時,半濁音區擴大,敏感性增高,個別脾臟腫大,腹部膨大,有腹水[8]。羔羊常因童蟲遷移造成急性內出血而快速死亡。病死羊剖檢后,可見肝臟腫大、充血,質地變硬,急性肝炎病變,肝臟表面隆起灰黃色索狀物。膽汁滯留,膽囊腫大,剪開可見柳葉狀蟲體,膽管壁增厚,心肌蒼白,腎臟蒼白水腫。腹腔內常見血液或淋巴液蓄積,重癥病例還可發生腹膜炎。
慢性病例常見于冬季和初春時節,病程發展較為緩慢,病羊一般感染后1~2 個月作用才表現癥狀,即體溫略微升高,機體貧血,漸進性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發生低蛋白血癥,頜下、頸下、胸部常出現水腫,運動后水腫有所消失,間發性前胃疾病或瘤胃鼓氣,伴有黃疸癥狀。如果飼養管理不到位,3~4 個月左右病情惡化,水腫更加嚴重,衰竭而死;如果飼養管理條件好,則可緩慢恢復[9]。
羊肝片吸蟲病的診斷方法較多,可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癥狀,及糞便內蟲卵檢查法進行診斷,也可結合碘溶液檢查法、變態反應、血清凝聚反應、間接血凝試驗以及實時熒光定量PCR 檢測等方法進行實驗室診斷。
糞便中蟲卵檢查方法較多,但直接涂片檢查,則需要進行3~5次,且蟲卵較少時,結果較差,而且由于肝片吸蟲蟲卵比重較大,使用漂浮法檢測結果不理想,因此,肝片吸蟲常用的檢測方法為沉淀法,即采取新鮮糞便5~10 g,放入玻璃杯內,再加入一半的飽和鹽水,攪拌均勻后,靜止分離,去除廢渣,反復沉淀分離出蟲卵,并在顯微鏡下檢查。蟲卵大小為長120~150 μm,寬70~80 μm,外形呈黃色或黃褐色,形狀為橢圓形。
根據肝片吸蟲對肝臟造成損傷后,肝臟內的血清蛋白膠體的穩定性變差,與碘試劑接觸后形成結晶,產生沉淀現象[10]。碘溶液檢查法操作簡單,檢出率高,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羊在被肝片吸蟲侵襲后,機體可迅速建立免疫應答。將成熟的肝片吸蟲制成抗原,1 g 用10 mL 生理鹽水稀釋,在尾巴無毛處皮內注射,20 min 之后觀察結果。結果判定:注射部位出現面積大于12 μm2的紅腫,則視為陽性,面積大于20 μm2則視為強陽性,注射部位未出現紅腫,則視為陰性,注射部位出現紅而不腫現象,則視為可疑。本方法操作較為簡單,對急性肝片吸蟲的診斷最為有效。但由于是變態反應,具有過敏的風險,且極易與棘球蚴交叉反應。
采集糞便或者膽管內容物,提取基因組DNA,進行熒光定量PCR 檢測。本方法快速、靈敏杜高、特異良好,與華支睪吸蟲、姜片吸蟲、衛氏并殖吸蟲無交叉反應,可檢測肝片吸蟲成蟲與蟲卵。
病羊確診后可選擇硝氯酚伊維菌素片、氯氰碘柳胺鈉、阿苯達唑、阿苯達唑伊維菌素片等藥物進行驅蟲。同時注射安痛定+阿莫西林或青霉素,連用3 d,預防治療伴發的肝膽炎、腹腔炎癥。癥狀較輕的病例可口服肝膽顆粒或葡萄糖+VC 進行輔助治療,連用3 d,促進肝膽功能的恢復,重癥病例則選擇VC、肌苷與500 mL 10%葡萄糖、青霉素與生理鹽水分別混合均勻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用3 d。由于肝片吸蟲還會導致紅細胞損傷,因此,成年病羊可注射10%右旋糖酐鐵,一般5 mL 左右即可,羔羊為2~3 mL,重癥病例間隔3 d 再注射一次即可。
1)科學合理放牧。本病幼蟲主要集中在低洼潮濕的地方,因此,我們放牧時應根據季節和地理位置制定科學的放牧時間表,進行輪換放牧,減少羊群與幼蟲的接觸次數。比如,春夏季節,在高處進行放牧,飲用干凈清涼的井水,不在低洼水草茂盛地區放牧;秋季在水草茂盛地區放牧時,應晚出早歸,在水草表面干燥時放牧。
2)定期驅蟲。制定合理的驅蟲計劃,加入肝片吸蟲的驅蟲程序,正常為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驅蟲,春季在3 月中旬左右,秋季在9 月中旬左右。每次驅蟲間隔7 d 左右進行兩次藥物注射。對于發病的羊群,則一年3~4 次驅蟲,每個季節進行一次。
3)糞便無害化處理。羊糞便是肝片吸蟲蟲卵的富集地,也是重要的傳染源,因此,對于羊圈需要定期進行清掃,采取堆肥法進行糞便發酵,以期殺死糞便中的蟲卵;另外對羊圈、羊槽等進行定期清潔消毒,減少羊群與蟲卵的接觸。
4)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是肝片吸蟲的中間宿主,在牧區或放牧的山區,低洼潮濕的水源地區是椎實螺生活的區域,我們要定期向水中潑入硫酸銅等溶液,可有效減少椎實螺的數量,進而減少了肝片吸蟲的幼蟲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