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國,慕德俊,劉暢
(長春市動植物公園 長春 130022)
非洲獅,呼名“健健”,雄性,6 歲,人工育幼成活,動物生性溫順,不愛運動,與人親近,經常與人一起互動,經歷過人工馴化,可接受無保定狀態下采血,腋下量體溫等常規檢查操作,體況一直較好,食欲旺盛,采食速度比較快,飼料以牛肉,牛心,雞肉及雞骨架為主,輔以少量牛肝,礦物質,維生素等,平時動物有喜愛舔被毛習慣,偶見糞便有被毛排出,于2022 年12 月9 日上午突然發病,臨床表現為精神沉郁,飲食欲廢絕,嘔吐少量未消化肉塊和約20 mL鮮血與少量胃液混合物,排黑色柏油樣糞便,糞便中摻有大量被毛;晚19:30 分,再次出現嘔吐,嘔吐物為約600 mL 鮮血及直徑約4.5 cm,長約20 cm 似胃生理彎曲形狀毛團異物,毛團緊密纏繞,打開毛團可見有大量被毛、未消化骨片。次日動物開始自主采食,精神狀態逐漸好轉,三周后動物康復。
前期主要表現為惡心,精神沉郁,飲食欲廢絕,走路弓腰,鼻鏡干燥等癥狀,繼而嘔吐異物及鮮血,排柏油樣混有大量被毛黑色糞便,后期因循環中度衰竭,動物出現缺血缺氧半休克狀態,在最后一次劇烈嘔吐,吐出大量毛團等異物后,動物精神狀態,胃腸不適等癥狀逐漸好轉和緩解,未見再次嘔吐,上消化道損傷黏膜逐漸修復,消化道出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直至動物最后完全康復。
1)取嘔吐物檢查,鏡下可見有較多RBC,脂肪顆粒和少量WBC,潛血試驗結果呈陽性。pH 值2.1。
2)取糞便樣本檢查,潛血試驗結果呈陽性。
根據發病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急性胃黏膜損傷致上消化道出血。
建立靜脈留置通路,以40~50 滴/min 速度,靜脈輸液林格兒氏液、5%和25%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代用品人血清白蛋白、氨基酸,待動物排尿后,以30 滴液體/min 滴速,補鉀和少量脂肪乳,用于平衡電解質和提高膠體滲透壓,補充能量和營養物質;同時補充VB12、維VC、輔酶A、肌酐、ATP、補血補鐵制劑等以營養心肌,改善機體循環,增強機體造血功能。
1)抗纖溶藥物。氨甲苯酸0.5 g 加入500 mL 生理鹽水中,2 次/d。
2)a-受體激動藥。去甲腎上腺素50 mg 加入250 mL 冰鹽水中,分多次內服,激動血管a1 受體,使血管收縮,達到止血目的[1]。
3)VK120 mg/次,2 次/d。
抗組胺藥H2 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1.2g/次,2 次/d;雷尼替丁0.6 g/次,2 次/d。
肌注頭孢曲松鈉5.0 g/次,2 次/d。
1)每日觀察動物嘔吐、排便、排尿、精神狀態等,實時監測動物體溫、呼吸、心跳變化,并對消化道出血情況進行初步評估,當動物出現口渴,惡心,煩躁,心率加快等特征時警惕大出血發生,當動物嘔吐時需保持呼吸道暢通,盡量調整動物體位,保持頭低位并偏向一側,以免嘔出的血液及嘔吐物阻塞呼吸道或誤吸入氣道,造成動物肺栓塞或窒息情況發生,危及動物生命。
2)出血護理。嘔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癥狀,但出血不一定都嘔血,當出血量較大時才會出現嘔血,根據嘔吐物顏色或糞便潛血檢查判斷出血程度,盡快采取相應處理措施,為搶救營造寶貴時間。動物嘔吐物為鮮血時,上消化道損傷組織丟失的血液還未經胃酸處理,即被動物嘔出到體外,因而血液呈鮮紅色,部分丟失血液經胃酸處理,經胃腸蠕動移行到下消化道與糞便混在一起,即形成柏油樣黑便,抓住以上兩大特征,即可準確判斷出血部位。
3)輸液護理。輸液不要過多過快,防止輸液過多引發動物肺臟出血,或誘發再出血,加重病情,另外輸液過多也可導致動物體溫下降,應加強動物保溫保暖措施管理;輸液液體溫度要適宜,不能過低或過高,保持在25~30 ℃之間為宜,減少液體溫度不適造成血管張力變化,引發動物血壓不穩,影響胃黏膜修復速度及出血程度加重等情況發生。
4)加強飲食管理。初期動物不能自主采食,少量補充補液鹽及多維葡萄糖粉;動物能自主采食時,采取少喂多餐辦法,選取易消化雞胸肉為主,肉塊盡量切碎,添加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食物溫度保持與動物體溫接近,減少胃腸負擔及對胃腸道刺激,防止引發二次出血。
5)預防褥瘡生成。動物在處置籠治療時間較長,活動受限,為避免糞尿污染皮膚和皮膚擦傷,每日及時清理動物糞尿,保持治療籠衛生清潔,協助動物變換體位,保持血液循環暢通,預防褥瘡生成。
6)減少操作過程中各種應激因素,如噪聲、天氣及室溫變化、飲水及飲食物溫度過低、操作不當等,預防出血程度加重及應激性消化道潰瘍等情況發生,從而加重病情。做到清理衛生,靜脈輸液,調整體位等操作動作要輕,室內溫度控制在20~25 ℃之間,水和飼料溫度適中,護理工作準確到位,為疾病康復奠定扎實基礎。
7)做好動物藥物保健工作。每天按人用4 倍劑量口服補鐵補血中藥制劑和奧美拉唑膠囊,使丟失的血液成分盡快得到補充,奧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使損傷的胃黏膜盡快得到修復。
1)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十二指腸或胰膽管病變引起的出血[2]。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臨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有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癌等[3]。本次病例是由于異物刺激損傷胃黏膜導致上消化道出血。
2)判斷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首選方法為胃鏡檢查,其臨床檢出率為80%~90%,亦可用鋇餐、X 光檢查[3],但由于受條件限制,發病癥狀明確、典型,因此未實施上述檢查。
3)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處理較為棘手的一種疾病,首先要確定其病因,然后確定適宜的治療方法[4]。本次病例采用奧美拉唑,氨甲苯酸,Vk1聯合治療,取得了滿意治療效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起病急、變化快,大量嘔血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5]。本次病例動物發病較急,一次性出血量較大,組織液及脾臟儲存血液不能及時補充到血液中,造成機體缺血缺氧,動物出現休克癥狀,及時采取抗休克、消炎、止血、保護胃黏膜等綜合治療方法,療效顯著。
4)胃內異物是胃內滯留難以消化異物所致的一種疾病,根據異物種類和性狀不同,臨床表現差異較大,異物進入幽門竇時可引發嘔吐,若誤食尖銳異物,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胃黏膜穿孔、腹膜炎等[6]。本次病例胃黏膜損傷主要原因是動物舔舐大量自身被毛,及未完全消化骨質及食糜等混雜在胃內,未及時排出,對胃黏膜機械性損傷造成的。動物舔舐被毛(異物)有很多可能原因,常見的有動物本身生活習性,飼養管理或維生素、礦物質缺乏等[6],貓科動物食用化毛膏,適量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可有效解決胃腸內被毛在體內滯留時間過長無法及時排出這一難題。
5)加強野生動物訓練和馴化工作。野生動物日常訓練和馴化,可以拉近人與動物之間距離,增強人與動物之間親和力,在動物疾病診療,護理、日常體檢、轉場等過程中,可減少動物應激反應,提升動物福利。本次病例診療及護理難度極高,處置過程中沒有因應激反應導致損傷的胃黏膜二次出血情況發生,且動物康復,與日常動物訓練和馴化工作密不可分。
6)靜脈埋置留置針輸液技術在野生動物疾病治療上的使用,不但減少多次輸液針刺皮膚和血管對機體造成刺激及損傷,還可有效避免輸液過程中液體滲漏到血管外,而導致局部皮膚水腫和壞死這一情況發生。操作時注意盡量選擇尾靜脈等易于固定的位置埋置留置針,且用彈力繃帶加以固定,下次輸液前檢查留置針在血管內位置是否發生改變,在連接輸液針管時,一定要保持輸液管及留置針管路暢通,遇到管路受阻時可用肝素鈉沖洗留置針內殘留血液成分,效果較好,動物輸液過程中,難免會躁動,要加強護理,經筆者多次使用該項技術對野生動物輸液治療,成效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總之,對于哺乳動物來講,上消化道出血是獸醫內科學中的常見急癥,如果不能得到科學合理急救和護理就會危及動物的生命。相對來講,大型貓科動物因為其采食特點,更容易導致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上文中對一例非洲獅因急性胃黏膜損傷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診治進行了介紹,希望其經驗可以為同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