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李雪麗
魯東大學學生工作處,山東 煙臺 264025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擁有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正常學習、生活、交友的基礎。近年來,大學生危機事件頻發,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損失、痛苦,提醒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是對“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廣泛共識和協調行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我國教育事業“五育并舉”和“三全育人”相結合的實現方式[1]。家校協同育人共同作用的過程是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更高要求,必將成為教育的新形勢。
家校協同育人在近幾十年世界各國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確定為教育研究和學校改革的重要議題[2]。
在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兩大類:一類是家本參與,即為了學生的發展,家長基于家庭的實際而在家庭中圍繞著與學校相關的活動與孩子之間進行的雙向互動活動;另一類是校本參與,即家長為了學生的發展基于學校實際,在學校中參與的一系列活動,主要是指家長參與學校決策以及學校管理的活動。這兩類基本模式中,校本參與是主要的途徑,主要方式有:(1)對家校之間信息傳遞活動的參與。(2)對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參與。(3)對學校管理活動的參與[3]。
在日本,家長教師聯合會(PTA)在二戰后由美國引入日本教改。日本的PTA 組織是由班級、學校、地方以及全國協會四級組成,這與美國的PTA 有所不同。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日本的PTA 組織在教育青少年方面發揮了強大作用,發掘了家長、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并不斷利用這些資源,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提高了家校合作的效果[2]。
在英國,根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層次分別采取不同方式:(1)低層次參與,家校合作方式有家長訪問學校、參加家長會、開放日等;(2)高層次參與,合作方式有經常性的家訪、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為學校募集資金等;(3)正式組織上的參與,如家長咨詢委員會等[3]。
我國的學者,從20 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重視家校協同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由于生源分布較為分散等客觀原因,家長和學校、教師一直處于交流貧乏的狀態。20 世紀90 年代末,教育界逐漸意識到只有家校建立起暢通的鏈接,才能促使學校更全面、客觀、完整地了解學生,實現因材施教[4]。21 世紀初,眾多高校開始積極主動地進行家校協同育人的探索,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高校家校協同育人的模式。
本文從高校教師、家長、學生三個視角對大學生心理育人的現狀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為山東4 所高校的學生、學生家長及教師,主要采用自編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題目涉及基本信息、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校合作現狀、合作理念、合作方式等方面。相關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所選教師性別和年齡分布均勻,工作年限以5 年為分界線約各占50%,文化程度為碩士及以上的占83.7%。研究結果顯示:①受訪的所有教師都認為開展家校協同心理育人是有必要的。②95%以上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且有55%以上的教師認為學生心理問題有增多趨勢。學生主動向教師傾訴最多的心理問題中,人生規劃不明(76.74%)、學業問題(72.09%)、擇業與求職(69.77%)和人際關系問題(69.77%)排行前三。③在家校協同心理育人的方式上,教師選擇最多的是網站或公眾號開辟專欄進行科普(72.09%)和新生入學時舉辦家長見面會(72.09%),其次是有專門的途徑收集和反饋家長意見(60.47%)。④對于阻礙家校協同的原因,教師選擇最多的是擔心家長不配合(34.88%),其次是學校缺少完善的溝通機制(18.6%),還有極少部分老師擔心學生家長順勢將教育責任全部放在學校。
在受訪的1197 名家長中,男性占比42.27%,女性占比57.73%;將近2/3 的家長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近1/3 的家長為農民。調查結果顯示:①73.18%的家長認為開展家校協同心理育人工作很有必要。②超90%的家長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學生向家長傾訴較多的問題中,排行第一的是擇業與求職問題,其次是學業問題,再次是環境、人際關系適應不良、與同學舍友朋友有摩擦等。③在學生向家長傾訴時,85.21% 的家長都能適時與孩子溝通,少部分家長會采用訓斥、說教和無視的方式對待。④家長傾向于在網站或公眾號開辟專欄向家長科普心理知識(62.57%),其次是專門的途徑收集和反饋家長意見(53.05%),與輔導員(班主任)定期交流日(52.8%)占據第三位。⑤對于阻礙家校協同的原因,有70.93% 的家長認為是時間和距離原因導致無法有效與學校溝通,其次是自己相關知識缺乏,與學生共同語言不足,不了解學生所思所困(34.92%),還有一部分家長表示擔心老師工作較忙,怕麻煩、打擾到老師。
受訪學生共計3142 名,男女比為2∶3,文理工科分布均衡。調查結果顯示:①74.63%的學生認為家庭教育對于自己整個大學生涯來說非常重要;②62.06%的學生認為在大學階段進行家校溝通有必要,而30.59%的學生選擇了“不確定”;③80%以上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近60%的學生認為自己心理狀況良好,其他40%的學生或多或少有心理困擾;④大學生常用的心理調節方式中,排行第一的是自我消化(89.75%),其次是與好友、同學談心(67.57%)、與父母談心(41.44%)、與老師或長輩談心(28.61%)、尋求心理咨詢機構或醫院的幫助(11.3%);⑤近40%的學生表示家校溝通在有需求時才會進行,25.08%的學生表示溝通頻率大約是一學期一次,剩余25%的學生表示從不聯系或不清楚。
對于高校協同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教師的支持率最高,家長次之,學生的支持率最低,有近47%的學生表示應在學生遇到困難等時候加強家校溝通聯系。數據表現出學校、家長和學生對于家校協同心理育人的意識不統一,教師對于家校協同心理育人的支持度最高(超90%),家長次之(不足80%),學生的支持度最低(不足50%),甚至在實際工作中有部分學生反感學校聯系家長。
合作意識不夠統一的原因可能比較復雜。從教師層面看,在做有心理問題(特別是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學生工作時,往往需要和學生的父母溝通交流,尋求家庭的支持,共同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幫扶,所以對家校合作開展心理育人的認識比較深刻。從家長層面看,與學生溝通渠道不暢導致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認識不夠客觀,從而顯示在高校協同心理育人支持率不足80%。從學生層面看,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首選自我調節,主要原因可能是學生認為自己上大學后,很多問題包括心理問題要嘗試自己處理,不想讓父母更多操心。
在家校協同心理育人方式上,教師和家長選擇方式較為統一,選擇最多的都是通過網站或公眾號開辟專欄向家長科普心理知識,其次是有專門的途徑收集和反饋家長意見,再次是面對面座談、專題培訓和定期交流日等。受到地理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和家長都更傾向于線上聯絡,且家校協同以學校主動對接家長為主。在溝通頻率上,最多的情況是在學生出現問題或有需要時家校才會溝通(38.83%),呈現出“救火式”的溝通模式;25.08%的學生表示家長和教師溝通的頻率大約為一學期一次,近25%的學生對家校溝通的頻率不清楚或表示從不聯系。
對于教師和家長來說,阻礙家校協同育人的因素各有不同。家長普遍是因為時間和距離等原因,還有一部分是不了解學生和怕給老師添麻煩。對于教師來說,更多的是擔心家長不配合、工作太忙或沒有需要與家長聯系的緊急事項,再是學校沒有好的溝通平臺和機制,也有些老師擔心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而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優先選擇自我調節、自我疏導的方式也是阻礙家校協同心理育人的因素之一,究其原因是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不充分、對心理疾病的治療和干預需要多方協作認識不到位、家長對于心理問題的認知偏見導致學生不愿意將自己的心理困惑告知家長等因素導致。
心理育人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家校協同心理育人是遵循教師、學生、家長的需求開展的,通過形成家校之間的教育合力最終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
學生群體可分為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兩部分。要充分發揮家校協同育人的作用,首先要明確掌握不同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面對大部分心理正常的大學生,高校要進行的是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朋輩互助、心理咨詢等。面對極少部分心理異常的學生,高校要進行的更多是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工作。分類進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才能切實提高工作的質效。
家校協同育人,即家庭與學校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教育形式。目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全員育人”的全員性不足,表現為參與度不夠、主體作用不夠明顯。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時間、距離、與學生共同語言不足等原因導致家長難以了解學生心理動態變化,在學生發生心理問題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以學生入學開始,學業完畢結束,難以掌握學生入校前的心理發展過程,對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也較難掌握。未來的工作方向中,家庭和學校應在深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困的前提下,溝通交流,對學生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有所警覺和預防,及時發現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切實維護學生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不同于基礎教育家校合作的距離近、溝通方便,高校家校合作往往受制于時間、距離等因素,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其便捷、迅速等優點,給予高校開展家校協同育人更多可能。高校教師、家長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通過家長群、網絡家訪、網絡培訓等方式增進溝通聯系。學校可以通過在重大節日或重要時間節點舉行家長見面會、座談會,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開放日等方式廣泛開展交流、互換意見。學校也可以利用網站、公眾號等開辟專欄,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家長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進而正確看待和處理學生的心理困惑。暢通家長反饋信息的渠道,及時收集家長對于學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加強監督。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排除掉個別應激因素的刺激,往往不是短期形成的結果。在現實中,部分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就或多或少已經表現出心理不健康的癥狀,甚至是“帶病入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配備不足,“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預防為主的原則。對于大部分心理正常的同學來說,更多的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普及性教育引導和定期進行危機排查為主,而對于已經有明顯心理問題癥狀的學生來說,要及時尋求家庭和精神衛生機構的支持,精準施策,共同守護學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