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 汪利群 羅燕
子宮內膜息肉(EP)屬于臨床常見的子宮內膜病變,會引起月經增多、經期延長等,嚴重時可導致貧血、感染,甚至不孕[1-2]。當前臨床針對EP 通常采取宮腔鏡下電切術進行治療,主要采用環狀電極切除息肉,利用電凝進行止血,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電切時產生的熱輻射可能會傷害病灶周圍正常組織,導致子宮內膜損傷,引起宮腔粘連等,影響生育能力[3-4]。隨著臨床醫學的迅速發展,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逐漸在外科治療中得到應用,可更好地保護內膜組織[5-6]。以往宮腔鏡診治模式為“診治分離”,但隨著宮腔鏡技術的發展,門診宮腔鏡診治一體化的理念逐漸在臨床得到應用。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20 年9 月-2021 年11 月于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就治的120 例EP 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門診局麻下宮腔鏡冷刀在EP 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9 月-2021 年11 月于本院就治的120 例EP 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7]《婦產科學》中EP 的診斷,并經陰道超聲檢查確診;(2)意識清晰、表達能力正常;(3)具有生育需求。排除標準:(1)合并子宮肌瘤;(2)合并嚴重內科疾病;(3)宮腔難以擴張。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60 例。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常規檢查,于患者月經結束后3~7 d 進行手術,宮腔鏡術前15~30 min應行子宮頸預處理。對照組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常規消毒鋪巾,行全麻,循序漸進使用擴棒逐漸擴張至10 號擴棒,隨后采用環狀等離子電極去除息肉組織;首先設定等離子切割功率為280 W、電凝功率為90 W,置入宮腔鏡,探查子宮內膜、息肉情況,明確息肉位置、數量與大小后,采用環狀電極對息肉進行切除并及時送檢;單發息肉應切除至根蒂,多發性息肉應切除淺層內膜。觀察組采用門診局麻下宮腔鏡冷刀進行治療,常規進行消毒鋪巾,采用1 mL 鹽酸利多卡因(生產廠家:西安風華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61020861,規格:5 mL∶0.1 g)注射于子宮頸旁,行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待麻醉起效后,置入宮腔鏡,探查并確定息肉情況,隨后在宮腔鏡直視下,使用微型剪刀切除息肉后送檢。兩組術后均隨訪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圍手術期指標、術后疼痛、月經情況、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動脈血流參數、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妊娠率。(1)圍手術期指標:對比兩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陰道出血時間。(2)術后疼痛:術后2、12 h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將一條直線等分成10 段,按0~10 分次序評估,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疼痛劇烈[8]。(3)月經情況:對比兩組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月經情況,采用月經失血圖(PBAC)進行評價,收集1 次近期所用衛生巾(≤20 片),依據血染衛生巾面積[重度(20 分):血染面積為整張衛生巾;中度(5 分):血染面積占整張衛生巾的1/3~3/5;輕度(1 分):血染面積<整張衛生巾的1/3]與血塊大小(<1 元硬幣為小血塊,評分1 分;>1 元硬幣為大血塊,評分5 分)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表示經量過多,總分<25 分表示經量過少[9]。(4)子宮內膜厚度: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排卵期子宮內膜厚度,采用超聲診斷儀進行測定。(5)子宮內膜血流參數: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子宮內膜血流參數水平,包括血流阻力指數(RI)及搏動指數(PI),均采用超聲診斷儀進行測定。(6)并發癥:對比兩組切口感染、宮腔粘連、臟器損傷及經間期出血等發生情況,其中經間期出血是非月經期出現的異常出血情況。(7)妊娠率:對比兩組術后隨訪6 個月妊娠率,妊娠成功指征為B 超檢查顯示宮內孕囊或原始心管搏動。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26~40 歲,平 均(33.15±2.36)歲;病 程0.6~5.3 年,平 均(2.67±0.85)年;息肉數量1~3 個,平均(2.11±0.41)個;息肉最大直徑1.2~4.5 cm,平均(2.79±0.51)cm;體重指數18.5~29.3 kg/m2,平均(23.13±1.66)kg/m2。對照組年齡25~40 歲,平均(33.19±2.33)歲;病程0.5~5.5 年,平均(2.63±0.88)年;息肉數量1~4 個,平均(2.14±0.39)個;息肉最大直徑1.3~4.3 cm,平均(2.74±0.50)cm;體重指數18.2~29.5 kg/m2,平均(23.10±1.7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陰道出血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3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2 h 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h,兩組VAS 評分均高于術后2 h,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分,()]
2.4 兩組月經情況與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兩組術前PBAC 評分、排卵期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PBAC 評分、排卵期子宮內膜厚度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月經情況與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表3 兩組月經情況與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2.5 兩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比較 兩組術前RI、P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RI、PI 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比較()
表4 兩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2.6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χ2=3.927,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7 兩組妊娠率比較 觀察組妊娠率為55.00%(33/60),高于對照組的18.33%(11/60)(χ2=17.368,P=0.000)。
EP 屬于臨床常見的婦科病癥,當前臨床尚未明確發病機制,多認為可能與內分泌失調、炎癥反應、年齡、飲食習慣等有關[10-11]。近年來臨床治療EP的方法較多,既往臨床多采用刮宮術進行治療,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造成內膜損傷,且難以有效刮出息肉根部,臨床應用受限。
隨著婦科微創手術的不斷進展,宮腔鏡技術逐漸成為治療EP 的首選方式[12-13]。宮腔鏡下電切術可在直視下使用單極、等離子等能量器械精準切除EP,療效確切,有利于改善患者月經紊亂等臨床癥狀[13-14]。但術中電切時的產生的電熱作用會造成病灶周圍組織損失,致使出血量增加,影響手術視野,難以掌握切除組織的深淺,導致子宮內膜甚至子宮肌層損傷,延長手術時間,影響術后生育能力的恢復[15-16]。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陰道出血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12 h 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門診局麻下宮腔鏡冷刀治療EP,可縮短術中操作時間與術后陰道出血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其原因為宮腔鏡冷刀可與傳統的宮腔電切鏡配合使用,在宮腔鏡的直視下能夠詳細了解息肉情況,保障息肉完整切除,進而減少刮除不全面等情況的發生,并減輕副損傷,有利于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促進術后盡早恢復[17-18]。本研究中,與對照組術后3 個月相比,觀察組PBAC 評分、排卵期子宮內膜厚度水平均較高,RI、PI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6 個月妊娠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門診局麻下宮腔鏡冷刀治療EP 的效果較好,利于改善月經情況,減小對子宮內膜的損傷,改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提升患者妊娠率。其原因為宮腔鏡冷刀屬于非能量器械,具有較強的機械調控性,可將息肉與周圍正常組織進行有效分離,從而徹底切除息肉,并可避免電、熱損傷,在降低子宮內膜厚度的同時,起到保護子宮內膜的作用,有利于術后子宮血流及月經恢復,減少對子宮容受性的影響,為術后妊娠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礎,進而提高妊娠率[19-20]。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門診局麻下宮腔鏡冷刀治療EP 安全可靠。其原因為宮腔鏡冷刀造成的損傷更小,引起的術中出血更少,對宮腔微環境影響更小,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此外,宮腔鏡冷刀治療微創性極高,僅需門診局麻治療即可,有利于減輕經濟負擔,患者易于接受[21]。但本研究尚存在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少等不足,存在一定不足,后續臨床還應擴大樣本納入量,對子EP患者遠期預后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門診局麻下宮腔鏡冷刀治療EP 能夠獲得確切效果,在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減輕術后疼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且對子宮內膜影響較小,有利于術后月經情況、子宮內膜血流參數的改善,進而提升妊娠成功率,且并發癥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