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彥 何志芳 黃鋁 彭天忠
肩手綜合征(SHS)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主要因卒中后皮質傳導束受損、血管運動神經麻痹等導致,容易引發患肢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患肢功能喪失等,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目前,西醫治療腦卒中后SHS 多采用類固醇藥物、康復訓練等療法,此類療法雖可緩解臨床癥狀,但受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訓練依從性等影響,整體干預效果難以達到預期。中醫認為SHS 屬“痹證”“偏枯”等范疇,中風后氣血瘀滯、脈絡空虛致使風寒外邪入侵,經絡閉阻,從而發病,治療需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等為原則[2]。雷火灸作為中醫特色療法,其通過灸相應穴位,可起到益氣養血、疏經活絡等作用[3]。穴位注射又被稱為“水針法”,其結合中西醫治療優勢,通過在穴位內注射相關藥物,更好地改善相關癥狀[4]。維生素B12是一種金屬元素維生素,其具有營養神經作用,利于受損神經功能恢復[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雷火灸配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腦卒中后SHS 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昌市洪都中醫院2019 年6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腦卒中后SHS 患者。(1)納入標準:腦卒中符合相關診斷標準,且遺留SHS(肩部疼痛;肩腕手有腫脹;指關節活動受限;局部無外傷感染,且無周圍血管病)[6];SHS 分期為Ⅱ期;單肢病變;年齡35~75 歲;病程≤6 個月;認知功能正常、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2)排除標準:合并肩周炎、關節炎等相關肢體疾病;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合并精神系統疾病;合并感覺性失語;入組前2 周接受過相關治療。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各30 例。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同意。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基礎治療,包括抗凝、控制血糖、腦保護、預防腦水腫等,同時避免患側輸液,防止加重肢體水腫情況。(1)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①體位擺放:仰臥位時可在患側肩胛骨下方墊置軟枕,使患肢前伸,并保持腕關節背屈,手指外展;側臥位時盡量選擇健側臥位,避免壓迫患肢,且側臥時可在患肢下墊置軟枕,保持患肢前伸;坐位時可在患肢下方墊置軟枕,避免腕部彎曲;同時囑咐患者日常生活中應盡量佩戴肩吊帶,防止肩關節脫位等。②被動運動:患者仰臥位,康復治療師站于其患側,一手托舉患者上肢,另一手牽拉手指,擺動患者上肢做內收、上舉等運動;康復治療師一手控制肩關節,另一手握住患者患肢遠端,做旋前、旋后等肘關節運動;讓患者患肢保持水平位,康復治療師與患者合掌,使其腕關節背屈,然后活動指關節,行手部運動。③主動運動:指導患者雙手交叉(患肢拇指位于上側),最大限度做肩關節活動,注意保持肩關節活動度。治療45 min/次(被動運動25 min、主動運動20 min),1 次/d,每周休息1 d,治療周期為4 周。(2)試驗組基于常規康復治療,采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①雷火灸:取患肢外關穴,取1 柱雷火灸點燃一端,垂直對準穴位,距離皮膚2~3 cm 位置施灸,以患者自覺局部溫熱但無灼痛感為宜,30 min/次,1 次/d,每周休息1 d。②穴位注射維生素B12:取患側內關穴、合谷穴、曲池穴、風池穴、足三里穴,常規消毒后,用1 mL 注射器抽取0.1 mg 維生素B12(生產廠家:河南潤弘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0313,規格:1 mL∶0.5 mg)注入,每次治療取2 個穴位,各穴位注入0.5 mg,各穴位交替治療,注入結束后用棉簽壓迫針孔3~5 min,預防出血,1 次/d,10 d 為1 療程,1 個療程結束后休息4 d。治療周期為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疼痛程度,量表得分范圍0~10 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7]。(2)上肢功能: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上肢部分(FMA-U)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上肢功能,量表得分范圍0~66 分,得分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8]。(3)肩關節活動度:用量角器測量兩組治療前、治療后肩關節前屈、外展角度。(4)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范圍0~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9]。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37~72 歲,平均(54.26±5.84)歲;病程2 周~6 個月,平均(3.05±0.62)個月。試驗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5~75 歲,平均(55.08±5.91)歲;病程3 周~6 個月,平均(3.14±0.67)個月。兩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2.2 疼痛程度 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分,()]
表1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分,()]
2.3 上肢功能 兩組治療前FMA-U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MA-U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上肢功能對比[分,()]
表2 兩組上肢功能對比[分,()]
2.4 肩關節活動度 兩組治療前肩關節前屈、外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外展度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表3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2.5 日常生活能力 兩組治療前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 周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分,()]
表4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分,()]
腦卒中作為臨床最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生后病變部位容易影響血管運動中樞,導致交感神 經興奮,促使血管痙攣,血循環障礙,從而導致肢體營養缺失,引發SHS[10]。據報道,腦卒中后SHS發生率高達12.5%~70%,而長期患肢疼痛、腫脹等容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11-12]。
中醫將SHS 歸置于“痹證”“偏枯”“血痹”等范疇,認為中風后日久不愈,會導致氣血虧虛、行血無力,加之患肢少動,氣血不暢,經脈阻滯,肌膚筋脈失養,從而導致“不通則痛”,引發相關癥狀,而治療原則在于疏經活絡、活血行氣、化瘀等[13-14]。雷火灸作為中醫常用特色康復療法,其以“經絡學說”為原理,利用藥物燃燒的熱量刺激穴位,熱效應可激發經氣,促使皮膚腠理開放,從而發揮疏經活絡、活血等作用[15]。穴位注射法是將藥物直接注入相應穴位的療法,該法融合針刺、藥物、穴位三者,更利于藥物吸收,且可刺激相應穴位,起到通經活絡作用[16]。維生素B12是臨床治療神經系統病變常用藥物,其可參與神經組織脂蛋白形成過程,為神經生長、發育提供營養,從而促使受損神經功能恢復[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FMA-U 評分、肩關節前屈與外展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后SHS 患者采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有利于緩解疼痛,改善上肢功能,提高肩關節活動度。分析原因在于,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采用雷火灸刺激外關穴,可促使經絡疏通,血氣運行,且現代藥理指出,雷火灸具有改善組織血循環作用,從而可促使患肢血液流通[18]。同時,聯合應用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可使藥物作用直達內關穴、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不僅可刺激經絡,還可為神經提供營養,從而促使受損神經康復,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改善上肢功能,進一步提高肩關節活動度[19-20]。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試驗組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雷火灸配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對提高腦卒中后SHS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積極意義。究其原因在于,腦卒中后SHS 患者接受雷火灸配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后上肢功能逐漸恢復,可從事相關日常生活,從而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SHS 患者采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可減輕疼痛程度,提高上肢功能、肩關節活動度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