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月
腦梗死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主要的發病機制是人體腦部供血障礙或存在缺血缺氧使腦組織缺血;該疾病發病前期臨床癥狀多以無力、頭暈為主,但這些癥狀持續的時間短、程度輕,容易被患者忽略,導致在早期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后期可出現肢體麻木、感覺障礙和吞咽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中為腦梗死患者提供康復護理可使其回歸正常生活,以往采用的常規護理雖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病情進展不同,需開展的康復措施不同,而常規護理欠缺一定的針對性,致使整體效果不佳[2]。而分期康復護理干預是根據患者所處的病期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分期護理為原則給予患者有關干預措施,進而發揮輔助治療的作用[3]。因此,本研究以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三明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03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采用分組對照的形式,主要分析在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分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3 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4]《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經CT 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腦梗死;(2)均為首次發?。唬?)發生肢體肌力下降和功能障礙。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失語、意識不清或精神障礙;(2)合并腦出血、顱內感染、進展性腦梗死或腦梗死繼發性腦出血等;(3)存在全身免疫性障礙;(4)存在凝血障礙;(5)不具備完整資料。按不同的護理方案將患者分為常規組(n=52)和分期組(n=51)。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批通過此次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干預,過程如下: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并按時督促患者根據醫囑服用藥物;告知患者飲食要遵從少食多餐的原則,且以清淡為主,不要食用質地過硬的食物;幫助患者在床上進行簡單的被動運動訓練、患肢主動訓練等[5]。
分期組實施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過程如下,(1)急性期:在患者剛入院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向患者開展健康宣講教育,告知患者每一步措施的作用,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緩解緊張情緒,提高患者配合度;評估分析患者的實際病情,并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包括患肢被動運動訓練、體位變換護理、穴位按摩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囑咐患者要絕對臥床恢復,定期幫助患者翻身,防止出現壓瘡;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交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提高其治療信心,進而提高依從性。該階段護理重點為適當擺放和調節患者肢體,幫助其進行翻身和關節背伸訓練,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控制訓練強度,不能超出耐受力,避免引起患者疲勞或者不適。(2)穩定期: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后,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交流,及時處理患者的需求,并引導其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對訓練進步的患者給予表揚,以此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囑咐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旁,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穩定期的康復訓練需要從急性期的被動訓練向主動訓練轉變,主動訓練項目有轉換體位、站立平衡和單腳站立等,幫助患者恢復穿衣、洗漱、進食等基本生活技能,訓練方式要從簡單到困難,并根據患者耐受力將訓練量由少變多,予以適當按摩干預。(3)出院前后護理: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及家屬開展健康教育課,告知其有關疾病的知識、居家康復訓練的方式和注意事項等;發放健康安全手冊,讓患者根據手冊來開展康復練習,且將訓練結果記錄下來,在每周1 次回院復檢時交給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在6 個月內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通過微信、QQ、電話等方式與家屬溝通,及時回答患者有關問題,指導居家康復訓練,加快患者恢復速度。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1 個月后的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使用Fugl-Meyer 量表(FMA)對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進行檢測,該量表有無反射活動、伸肌協同運動、屈肌協同運動和伴協同運動的活動等,共17 個項目,上肢部分總分為66 分,下肢部分總分為34 分,量表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佳[6]。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級量表(FAC)檢測患者的步行能力,量表總分范圍為0~5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步行能力恢復越佳[7]。(2)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1、3、6 個月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評分量表(NIHSS)評估,該量表共有12 個方面,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和感覺等,量表總分值為0~42 分,分值越低,說明患者神經功能越佳[8]。(3)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1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SF-36)評分,該量表有8 個領域,包括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理機能、活力、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和社會功能,每個領域的總分數為0~100 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9]。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處理工具為SPSS 23.0 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常規組男29 例,女23 例;年 齡50~80 歲,平 均(64.85±8.74)歲;病 程7~15 d,平均(9.21±1.04)d;輕度25 例,中度17 例,重度10 例;急性期18 例,穩定期34 例。分期組男30 例,女21 例;年齡53~85 歲,平均(65.12±8.92)歲;病程5~14 d,平均(8.97±1.02)d;輕度24 例,中度16 例,重度11 例;急性期19 例,穩定期3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分期組的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3、6 個月后,分期組的NIHS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各維度SF-36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分期組各維度SF-36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續)
腦梗死是由腦部供血障礙、腦組織缺血性壞死造成的疾病,該疾病起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且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腦梗死臨床癥狀主要有肢體運動障礙、失語和神經功能損傷等,可導致生活質量降低[10-11]。在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對其實施康復護理可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促進病情恢復。然而以往的常規護理干預對疾病治療和病情變化這方面較為注重,并不重視心理狀態對疾病的影響,致使患者配合度不高,影響整體效果[12]。文獻[13]指出,在治療期間根據病情分期給予分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加快病情恢復速度。因此,本研究著重觀察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分期組的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結果表示,在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步行能力。究其原因為,護理人員在剛入院時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可拉近護患關系,向其講解疾病有關知識,提高其認知水平,給予其心理疏導,能夠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提高護理配合度,為后續的分期護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14]。在穩定期時,康復護理措施由前期的被動活動肢體向后期的主動康復鍛煉轉變,使患者偏癱肢體功能得到改善,防止出現肌肉萎縮和關節強直,同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轉換體位、站立平衡和單腳站立等鍛煉,幫助其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在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微信、QQ 和電話等方式定時與患者聯系,指導其居家康復訓練,進一步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15]。
在本研究中,干預1、3、6 個月后,分期組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結果表示,在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改善神經功能。該研究結果與關暉[16]的研究結果相似,其研究將100 例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 例,試驗組使用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在干預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沒有顯著差異,經干預后試驗組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根據實際病情進展進行分期康復訓練,能夠促使腦梗死患者的腦部在反復的訓練中得到刺激,促進剩余腦組織出現新的或是更有效地功能連接,進而讓其大腦功能重組,改善神經功能。此外,在病情穩定期中,康復訓練是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相結合,使功能訓練全面化,刺激其運動神經元,促進神經組織與腦細胞重建,進一步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17-18]。
本研究中,分期組干預后1 個月的SF-36 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結果表示,在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為,分期康復護理干預把疾病分為急性期、穩定期,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在急性期時,由于患者的病情處于不穩定狀態,不能進行主動訓練,因此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翻身和關節背伸訓練,能夠預防痙攣、壓瘡和肩關節脫位等不良情況的發生,為穩定病情和后續穩定期干預提供良好條件;在穩定期時,護理人員指導和幫助患者進行穿衣、洗漱、進食等訓練,使其能夠重新掌握生活基本技能[19]。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有關疾病的知識、居家康復訓練的方式和注意事項等,囑咐患者要每天堅持進行日常生活康復訓練,并在出院后,通過多種形式來督促其完成康復訓練,最終能夠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步行能力和神經功能,促進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20-21]。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分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步行能力和神經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