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萍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急性腦梗死在我國臨床的發病率呈現持續升高的狀態,而本病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是臨床重視程度極高的一類疾病。與本病相關的研究顯示,早期正確的有效診治,是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神經損傷程度的重要基礎與前提[1-2]。近年來臨床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研究不斷增多,多數研究認為其在本病治療中的應用優勢突出,但是其在本病患者中應用研究的差異與爭議仍普遍存在,且對神經損傷程度的控制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細化研究[3-5]。因此,本研究現探究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腦梗死中的療效及對神經損傷程度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于當陽市人民醫院就診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20歲及以上;急性腦梗死;病程<4.5 h;排除標準:再次腦梗死;合并顱內動脈瘤、膠質瘤及其他疾??;顱腦外傷及顱腦手術史;凝血系統疾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颊呒覍僦橥獗狙芯?,且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急性腦梗死治療,主要有抗凝、神經保護、血管擴張劑及其他對癥治療,包括給予拜阿司匹林(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 mg×30片)口服,0.3 g/次;甘露醇(生產廠家:廣西裕源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5020929,規格:250 mL∶50 g)200 mL/次,2次/d,靜滴;丁苯酞(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41,規 格:100 mL∶丁苯酞25 mg與氯化鈉0.9 g)100 mL/次,2次/d,靜滴。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阿替普酶(生產廠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注冊證號:國藥準 字S20160054,規格:20 mg)靜脈溶栓,按照0.9 mg/kg,最大劑量應不超過90 mg,首先1/10的藥量進行靜脈注射,在1 min內注射完畢,將剩余的9/10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持續靜滴,時間在1 h左右,應用1次。兩組的其他干預措施均基本相同。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前后的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血清神經損傷指標[S100B蛋白(S100B)、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及巴氏指數(Barthel指數)。(1)治療效果:治療6個月后患者的NIHSS評分改善91%~100%為基本治愈,NIHSS評分改善46%~90%顯效,NIHSS評分改善18%~45%為有效,NIHSS評分改善不足18%或無改善為無效[6]??傆行?基本治愈+顯效+有效。其中NIHSS評分改善率=(治療6個月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前評分×100%。(2)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兩組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膚黏膜出血、牙齦出血及過敏。(3)NIHSS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1、6個月后分別采用本標準用于卒中后神經缺損程度的評估,其包括12個評估方面,總分范圍為0~42分,其中≤4、5~15、16~20、21~42分分別表示輕度、中度、中重度及重度神經缺損[7]。(4)血清神經損傷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7、14 d后分別采集兩組的外周靜脈血,采集量為5.0 mL,將血標本按照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后,取血清進行S100B、GFAP、BDNF及NGF等神經功能指標的檢測,以酶聯免疫法進行定量檢測。(5)Barthel指數:于治療前及治療1、6個月后分別采用本標準用來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評分范圍為0~100分,其中≤40、41~60、61~99分分別表示重度依賴、中度依賴及輕度依賴。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檢驗軟件為SPSS 23.0,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率(%),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xˉ±s),分別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處理,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包括男37例,女23例,年齡41~75歲,平均(63.5±5.9)歲,病程0.5~4.3 h,平均(3.0±0.6)h,病灶部位:大腦中動脈50例,其他10例。觀察組中包括男35例,女25例,年齡41~76歲,平均(63.6±6.0)歲,病程0.5~4.4 h,平均(3.1±0.7)h,病灶部位:大腦中動脈51例,其他9例。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溶栓效果比較 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658,P=0.030),見表1。
表1 兩組溶栓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6個月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結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例(%)]
表3 (續)
2.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14 d后觀察組的血清S100B及GFAP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清BDNF及NGF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
表4 (續)
2.6 兩組治療前后的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Barthel指數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6個月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Barthel指數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高發病,且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在我國臨床發病率呈現持續大幅度升高的趨勢,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安全。臨床中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診治相關的研究顯示,本類患者的神經損傷控制與改善需求較高,也是與患者生存質量及生活能力等密切相關的方面,而這也是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的重點評估方面[8-10]。除NIHSS評分等可有效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外,S100B、GFAP、BDNF及NGF等指標在血液中的表達也有助于了解神經損傷的程度及變化,其中的S100B與GFAP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呈現表達升高的狀態,與神經損傷后其被大量釋放入血有關[11-12],而BDNF及NGF則與神經損傷的修復有關,其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表達水平與其神經損傷修復能力及作用有關,因此對本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表達水平的升高幅度有助于評估疾病的控制效果及神經改善的作用[13-15]。近年來臨床中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研究不斷增多,研究普遍認為阿替普酶的應用效果較好,對于早期改善腦部血供及控制神經損傷等有較好的效果[16-17],但也有研究認為其對于上述神經損傷指標的改善效果研究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本研究探究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腦梗死中的療效及對神經損傷程度的影響結果顯示,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未應用阿替普酶的患者,表現為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相對更高(P<0.05),而不良反應發生率未見顯著差異(P>0.05),同時治療后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及上述血清神經損傷指標均改善更為突出(P<0.05),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分析原因,與阿替普酶較好的血栓溶解作用有關,通過激活內源性纖溶酶原發揮作用[18-21],且安全性較高,因此在腦梗死患者血供改善中的作用較好,而這也是其神經損傷及早有效控制及預后改善的重要前提,故相關的神經損傷評分與血液指標也均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
綜上所述,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腦梗死中的療效較好,且可有效控制及改善神經損傷,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