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
帕金森病亦被稱之為“震顫麻痹”,其作為一種終身進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導致中老年人群死亡的第三大因素,全球范圍內帕金森病患者數量達(400~600)萬,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帕金森病患者臨床癥狀包括特征性運動癥狀(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等)與非運動癥狀(認知、睡眠、嗅覺等功能障礙)兩種,但有關該病發生的病理與生理機制仍未形成明確共識。也正因此,當前臨床針對帕金森病的治療多采用藥物對癥治療,期望在安全性的基礎上使用最小劑量的藥物,達到改善患者癥狀、抑制疾病進展的目的。多巴絲肼是帕金森病治療時的常用藥物,對患者腦神經遞質、神經營養因子等均有積極影響,但治療效果有限[2-3]。左旋多巴則是多巴胺前體藥物,其本身并無藥理活性,但在進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后能與多巴脫羧酶發生反應而產生藥理療效[4-5]。本次研究將針對多巴絲肼聯合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的效果進行比較。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2月山東省泰安榮軍醫院收治的74例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符合文獻[6]《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中疾病診斷標準;②本次研究前30 d無其他治療經歷;③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伴惡性腫瘤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重要臟器疾病、免疫系統疾病;②伴凝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血液系統障礙;③伴傳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37)、對照組(n=37)。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準號:20190115號)。患者知道本次研究的方式與內容,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多巴絲肼片(生產廠家: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198,規格:左旋多巴200 mg與芐絲肼50 mg)治療。口服,首次治療劑量為0.5片/次,3次/d,隨后每星期增加0.5片,直至適合患者治療用量(0.5~1.0 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左旋多巴片(生產廠家:廣西河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5020051,規格:0.25 g)治療。口服,用量為250 mg/次,2~4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治療效果:治療后,統計兩組總有效率。顯效,臨床典型癥狀(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有顯著改善,炎癥指標恢復正常,神經功能恢復正常,能夠生活自理;有效,臨床典型癥狀(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有一定好轉,炎癥指標顯著改善,神經功能顯著改善,能夠部分生活自理;無效,臨床典型癥狀(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并無好轉,部分甚至惡化[7]。總有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血清炎癥因子: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選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作為客觀指標,均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檢測。(3)生活質量:于治療前后使用帕金森患者生活質量問卷(PDQ-39)評估兩組生活質量,PDQ-39量表包括社會支持、軀體不適、交往、認知力、病恥感、日常活動能力、運動功能、情感八個維度,量表共39個條目,各條目均使用五級評分法(0~4分)進行評分,量表總分進行標準化處理并使用百分制轉化[8]。得分越高即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差。(4)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低血壓、惡心、嗜睡、頭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6例,女11例;年 齡51~76歲,平 均(65.25±3.84)歲;Hoehn-Yahr分級[5]:Ⅰ級9例、Ⅱ級10例、Ⅲ級14例、Ⅳ級4例;疾病癥狀分型:僵直少動型16例、震顫型11例、混合型1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0例;年 齡51~75歲,平 均(64.58±3.99)歲;Hoehn-Yahr分級:Ⅰ級10例、Ⅱ級12例、Ⅲ級13例、Ⅳ級2例;疾病癥狀分型:僵直少動型18例、震顫型10例、混合型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736,P=0.017),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NF-α、IL-1β、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DQ-39量表中各維度評分與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DQ-39量表中各維度評分與總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續)
表3 (續)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103,P=0.024),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帕金森病為較為多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的一種,患者發病過程中受到個體自然衰老、體內氧化異常及外界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9]。該病擁有較長的潛伏時間,多發于老年人[10]。統計提示我國范圍內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在1.7%左右[11]。該病主要的病理變化為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導致紋狀體DA含量明顯減少,患者表現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姿勢異常等臨床運動性癥狀,部分患者還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情緒異常等臨床非運動性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有研究證實:年齡增長是導致帕金森病發生的一項主要原因,人體在年齡增長的情況下,一者機體紋狀體多巴胺神經元明顯衰退,一者機體過氧化氫酶水平相較以往不斷下降,最終導致人體氧化反應速度增加,引發帕金森病,整體上導致帕金森病發病率呈直線型增長趨勢[12]。當前臨床對帕金森病的治療多以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為主,但基于帕金森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及手術療效有待提升的原因,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患者的第一選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 組(P<0.05),治療后 觀察組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關貞軍等[13]研究結果相近。治療后觀察組PDQ-39量表中各維度評分與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李玉旺等[14]研究結果相近。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各結果表明左旋多巴與多巴絲肼聯合使用時對帕金森病有顯著治療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究其原因,在于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生物合成的中間產物,為多巴胺前體[15],多巴絲肼為左旋多巴與芐絲肼聯合組成的復方制劑,故其一方面能將左旋多巴轉化為多巴胺,通過患者體內L-氨基酸脫羧酶的催化功能提升多巴胺的合成速度,從而有效提高帕金森患者體內的多巴胺水平;另一方面其含有的芐絲肼藥效成分屬于外周脫羧酶抑制劑,有抑制脫羧反應、提高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的功能,可于人體肝臟中經羥基化作用轉化為三羧基芐基肼,繼而經代謝作用降低左旋多巴的毒副作用[16]。而且芐絲肼在人體內的代謝較為徹底,大部分代謝產物均會由尿液排出人體[17]。帕金森病患者腦基底神經節中多巴胺含量不足,該藥物多被臨床用于增加患者體內多巴胺水平[18]。該藥大部分是在小腸上部位置被吸收,可由飽和轉運系統穿過血腦屏障,不與血漿蛋白質進行結合[19]。因此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帕金森病時,能有效彌補多巴絲肼單一用藥的不足之處,通過左旋多巴以提升患者治療效果,通過多巴絲肼以彌補患者治療不足,兩者聯合可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有研究發現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病時,可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并通過血腦屏障改善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壞死程度[20]。孫海蛟[21]使用多巴絲肼治療帕金森病,發現該藥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期間安全性值得信任。結合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各指標變化,說明多巴絲肼聯合左旋多巴對提高帕金森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均有較好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存在研究時間較短及研究數量較少的局限性,后期應當延長隨訪時間,以更加長期的角度觀察左旋多巴與多巴絲肼聯合治療帕金森病對患者長期生活質量的影響,同時積極擴大研究樣本以從更大規模的角度觀察左旋多巴與多巴絲肼聯合治療帕金森病的普適性與經濟性。
綜上所述,多巴絲肼與左旋多巴聯合治療帕金森病效果顯著,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體內炎癥反應得到有效控制,不良反應得到有效控制,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