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騰 鄒強 蔣理云 周定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是骨傷科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KOA發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已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2]。既往西醫在KOA治療中采用階梯治療,但獲得的臨床效果不佳,停藥后癥狀反復,遷延不愈,使得部分患者最終采用膝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并增加了社會負擔及家庭成本[3]。中醫學在KOA治療中歷史悠久,依據其癥狀表現將其歸屬為“痹癥”范疇。KOA患者受寒、濕、痰、瘀等因素影響,導致骨節筋肉被侵蝕而發病,脾腎陽虛型是該病常見證型,在臨床治療中應以溫陽散寒止痛為原則。真武湯能夠溫陽利水,在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外滲等治療中獲得較好效果,是臨床治療KOA的常用組方[4]。另穴位貼敷可直接刺激膝關節穴位,達到調和氣血、疏經通絡的效果,且具有無創性、安全性高、治療費用低等特點[5]。鑒于此,本研究采用經方真武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腎陽虛型KOA,旨在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九江市中醫醫院接受治療的脾腎陽虛型KOA患者60例。(1)診斷標準:西醫采用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外科學組2018年發布在《中華骨科雜志》上的診療指南,滿足下列診斷標準①+(②、③、④、⑤條中的任意2條)可診斷KOA。①近1個月內反復的膝關節疼痛;②經X線片檢查(負重位或站立位)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或/和囊性改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③年齡≥50歲;④晨僵時間≤30 min;⑤活動時存在骨摩擦音(感)[6]。中醫診斷分型標準參照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診斷學》(第6版)制定的7條標準: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小便頻數;夜尿多;舌質淡、苔白;脈軟弱無力[7]。包含以上至少4項確診。(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伴有糖尿病、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冠心病等慢性疾病;②近3個月內行下肢或其他關節手術;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④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⑤體溫超過37.3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本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穴位貼敷治療。選擇患側血海、足三里、犢鼻、陽陵泉、鶴頂、內膝眼、阿是穴,應用江蘇艾澤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出品的具有刺激穴位、通絡止痛作用,可達標本兼治目的的敷貼,每次留置時間為3 h,每周1次,連續治療4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真武湯治療。組方如下:淡附片10 g(先煎)、茯苓15 g、白芍15 g、炒白術10 g、生姜15 g。疼痛嚴重,加醋沒藥10 g,威靈仙、川芎各15 g;腫脹明顯,加蒼術、防己各10 g。煎煮前用水浸泡30 min,先用大火煮沸,隨后轉小火煎煮30 min后取汁300 mL分兩次服用,于早晚餐后溫服。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依據文獻[8]《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相關標準:膝關節疼痛感明顯減輕[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明顯下降],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為顯效;膝關節疼痛感較治療前緩解(VAS評分降低),膝關節功能好轉為有效;膝關節疼痛感無緩解(VAS評分無明顯變化),膝關節活動受限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患者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軟、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神疲乏力、自汗盜汗癥狀展開評估,采用0、2、4、6分評分法,表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3)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5 mL清晨空腹靜脈血,測定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4)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治療前及治療后患者2 mL膝關節液,檢測白細胞介素-17(IL-17)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5)兩組生活質量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采用關節炎影響評估表2(AIMS2)評估,包含軀體、社會、影響、工作及癥狀5個維度,分別包含12、4、5、2、3個條目,共13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處理,以(xˉ±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治療組女18例,男12例;年 齡51~75歲,平 均(63.88±3.91)歲;病 史1~9年,平均(4.27±0.49)年;體重指數21.34~28.76 kg/m2,平均(25.06±0.74)kg/m2。對照組女16例,男14例;年齡52~76歲,平均(64.08±3.03)歲;病史1~9年,平均(4.02±0.51)年;體重指數21.50~28.88 kg/m2,平 均(24.98±0.75)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相比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55,P=0.020),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對照組,治療組各中醫癥候積分均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續)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對照組,治療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均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
2.5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7、IL-1β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對照組,治療組IL-17、IL-1β水平均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2.6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AIMS2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對照組,治療組AIMS2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AIMS2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AIMS2評分比較[分,()]
表5 (續)
中醫學中無KOA病名,依據其癥狀表現將其歸為“痹癥”“骨痹”等范疇,認為該病的發生與發展是寒、濕、痰、瘀侵襲而致經脈凝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脾腎陽虛型是該病主要證型,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骨骼強勁需腎中精氣濡養,當腎精不足時,則會造成骨骼失養后發病[9-10]。又因腎陽缺乏,造成陰寒凝滯,津液無法順利流通,當腎陽虧虛,則易導致脾陽虛弱,氣血虧虛,血脈不通,發為本病[11]。此外,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以陽氣不足為發病之本,寒痰濕瘀等陰濁之邪為致病之標,當“陽化氣”不足,則會影響正常的“陰成形”,致使精血津液無法正常輸布,化生濕濁瘀結留滯于關節經脈,于患者體內積聚濁邪,日久成痹[12-14]。故中醫治療應以溫補脾腎、散寒除濕、通絡止痛、活血消腫為基本原則。
炎癥反應在KOA整個病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IL-17、IL-1β為比較常見的反映炎癥的指標。其中IL-17能夠增加軟骨基質的降解能力,破壞關節軟骨,促使KOA進展;IL-1β可加重關節滑膜炎癥反應,增強浸潤性細胞及滑膜細胞間的反應,其水平與炎癥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中醫癥候積分、血液流變學各指標水平及IL-17、IL-1β水平均更低,AIMS2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更高(P<0.05),表明采用經方真武湯配合穴位貼敷在脾腎陽虛型KOA治療中可獲得確切的臨床效果,患者各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緩解,血液流變學各指標均得到改善,利于抑制炎癥反應,有助于促進病情轉歸,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穴位敷貼為中醫常用的外治法,本研究所使用的敷貼具有較好的通絡止痛、刺激穴位等作用,有助于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可促進血液循環,以改善膝關節功能[15-17]。本研究中經方真武湯組方中采用的淡附片散寒止痛、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白芍緩急止痛、養血調經;炒白術燥濕利水、健脾益氣;生姜解表散寒,諸藥合用,可奏健脾益腎、溫陽止痛之效[18]。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茯苓能夠調節人體內分泌水平,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同時還具有抗炎、調節免疫功能等多方面藥理作用,可增加人體免疫力及抵抗力[19]。白芍中的芍藥苷可作用于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及血液系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同時白芍還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膝關節疼痛感。由此可見,經方真武湯配合穴位貼敷在脾腎陽虛型KOA治療中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應用內外兼治的方法調整氣血陰陽,可恢復局部經絡氣血疏導,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患者接受度較高[20]。
綜上所述,經方真武湯配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腎陽虛型KOA效果確切,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膝關節不適癥狀,抑制炎癥反應,改善局部血流動力學各指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