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群鳳,劉永芳,齊林,杜潔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1神外二神內三病區,2高壓氧,3檢驗科,4神內三,河南 鄭州 450016)
腦梗死是神經科臨床治療常見疾病,患者在發病初期通常表現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出現偏癱、失語等癥狀。腦梗死偏癱作為一種常見的后遺癥,發病后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肌肉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給患者生活質量、家庭負擔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1]。研究[2]認為,早期制定綜合康復治療手段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積極意義,但目前對康復治療時機的選擇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不同時機康復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51~77歲,平均年齡 (64.68±7.03)歲;病程1~13 d,平均病程(4.31±0.54)d。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7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 (64.25±6.96)歲;病程2~10 d,平均病程(4.15±0.52)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3],經癥狀評估明確為偏癱;②意識清晰且承諾積極參與研究;③知曉研究進展且對各項研究調查有較好的配合性。排除標準:①神經功能重度障礙;②并發危急重癥;③重要器官組織功能異常;④病情出現異常變化,無法參與研究;⑤病例資料缺失。
1.3 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對癥治療14 d內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對照組在對癥治療30 d后實施康復治療。兩組治療措施包括:①運動功能康復訓練:結合患者所處康復階段,指導其進行肘關節屈曲及翻床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的同時刺激神經與病變組織,提高治療效果;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可適當開展站立與行走訓練,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訓練量,同時避免發生訓練過度情況。②物理療法:明確患者腦部血腫位置,在超聲掃描治療儀輔助下實施對應部位超聲波治療,并使用磁刺激儀對患者健側與患側肢體進行不同頻率的磁刺激治療。③推拿:選擇患者頭部、軀干、患肢等部位,取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梁丘、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位進行按摩推拿治療。④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協助患者完成日常基本活動,如洗臉、刷牙、穿衣、如廁等,并積極鼓勵患者逐漸獨立完成上述活動,通過增強患者肢體協調、平衡能力等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⑤心理康復治療: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可能出現焦慮、恐懼心理,需予以一對一心理干預,告知患者及家屬康復護理注意事項及效果,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進而消除其負面情緒,提高后續治療的依從性。所有康復項目均為每天1次,單次治療時間為20 min,通過評估患者身體狀態后合理調整,避免治療時間過長導致患者耐受性降低。
1.4 觀察指標①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6周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該量表包括上下肢肌力、凝視、意識、語言、感覺、視野等12個條目,滿分42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越佳。②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6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MA)[5]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動能力,該量表包括無支撐坐位、健側和患側展翅反應、支撐下站立、無支撐站立及健側站立,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運動能力恢復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功能治療后2周、4周及6周,觀察組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 治療后6周觀察組 54 24.21±2.51 13.05±1.47*9.22±1.03* 6.21±0.72*對照組 54 23.84±2.48 17.28±1.92*14.15±1.50*10.05±1.28*t 0.771 12.855 19.910 19.214 P 0.443 0.000 0.000 0.000
2.2 運動能力治療后2周、4周及6周,觀察組的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 治療后6周觀察組 54 38.91±4.15 47.33±5.01*56.14±5.77*61.22±6.36*對照組 54 38.74±4.03 42.50±4.83*48.59±5.20*52.86±5.79*t 0.216 5.100 7.143 7.143 P 0.829 0.000 0.000 0.000
腦梗死的致死、致殘率較高,部分患者可能合并神經、運動功能受損的現象[6]。對于腦梗死偏癱患者而言,給予科學、持續性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有助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恢復[7]。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均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實施合理的治療手段可縮短其修復進程,進而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與運動功能的改善[8]。康復治療中,早期腦區磁刺激配合康復訓練方案實施有利于促進患者神經側支循環的重建,有助于縮短整體神經功能修復時間,促進神經功能短時間內有效改善[9]。此外,在病情早期實施推拿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血液循環,配合日常行為訓練更利于促進患者患側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研究[10]指出,在腦梗死偏癱患者病情穩定的前提下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神經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時間,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周、4周及6周,兩組患者的NIHSS、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表明兩種康復治療時機對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能力均具有較好的改善價值。在發病早期,腦梗死患者腦區水腫現象并未完全消除,情緒波動可能會增加患者康復風險,因此在早期康復治療中給予必要的心理康復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促進病情康復[11]。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治療后2周、4周及6周的NIHSS、FMA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對癥治療14 d內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其肢體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