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何衍鵬
(河南省濮陽市范縣人民醫院 麻醉科,河南 濮陽 457500)
鎖骨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患者多具有局部腫脹、皮下淤血及不同程度壓痛等臨床表現,若未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關節畸形,最終影響預后。目前臨床針對鎖骨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本身具有較大的創傷性,部分患者治療期間可能出現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增加手術治療風險,甚至導致治療失敗。既往研究[1]認為,選擇合理的麻醉藥物可有效避免術后風險事件發生,在提升麻醉效果的同時還能改善患者治療結局。羅哌卡因在鎖骨骨折手術麻醉中雖具有一定的應用效果,但部分患者仍出現較為明顯的術后疼痛反應,故可考慮配合其他藥物進行聯合麻醉[2]。本研究分析復合艾司氯胺酮與羅哌卡因在鎖骨骨折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鎖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24~56歲,平均年齡(39.21±4.15)歲。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9.80±4.22)歲。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入院后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鎖骨骨折,符合相應的手術指征;②年齡≥18歲,知曉研究目的且自愿參與;③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2]分級為Ⅰ~Ⅱ級;④可自主配合完成本研究相關調查。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中樞神經及外周神經損傷;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③多項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④對手術治療方案或麻醉方案嚴重不耐受;⑤病例資料缺失影響研究開展。
1.3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麻醉前均應用B超輔助明確臂叢神經位置,并對確定部位進行多點注射阻滯,保證注射點位環繞臂叢三干。對照組采用鹽酸羅哌卡因(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552,規格:100 mg)麻醉,麻醉藥物單次取量75 mg,經稀釋處理至20 mL予以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艾司氯胺酮(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10 mL∶0.1 g)麻醉,其中羅哌卡因使用方法與劑量同對照組,艾司氯胺酮取1 μg/kg稀釋處理至20 mL后經靜脈通路注射。手術期間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若出現異常需及時處理。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包括感覺阻滯與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與運動阻滯維持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即刻及術后3 h、12 h、24 h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估,該量表總分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程度越高。③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血壓升高、心功過緩、呼吸暫停及胃腸道反應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效果觀察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感覺阻滯維持時間、運動阻滯維持時間均長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麻醉效果比較(±s,min)

表1 兩組的麻醉效果比較(±s,min)
組別 n 起效時間 維持時間感覺阻滯 運動阻滯 感覺阻滯 運動阻滯觀察組34 8.27±0.94 11.25±1.17 11.30±1.20 623.17±58.43 570.19±52.28對照組3413.98±1.41 475.33±50.22 435.37±46.33 t 11.578 8.440 11.189 11.4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術后疼痛程度術后3 h、12 h、24 h,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即刻 術后3h 術后12h 術后24h觀察組 34 1.08±0.13 1.92±0.21 2 2.20±0.23 2.40±0.28 2.42±0.25對照組 34 1.10±0.15.72±0.29 3.08±0.31 t 0.588 5.242 4.629 9.663 P 0.559 0.000 0.000 0.000
2.3 麻醉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兩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外科手術是治療諸多類型骨折的重要手段,手術治療前應用麻醉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手術療效。研究[4]表明,麻醉藥物的合理應用可保證手術治療順利進行,為患者預后結局持續性改善創造有利條件。目前臨床針對鎖骨骨折患者多采用神經阻滯麻醉,可較大程度降低應激風險,但仍可能引發阻滯不全、心臟毒性等不良事件,因此需合理選擇麻醉藥物。羅哌卡因可一定程度延長神經阻滯與術后鎮痛時間,但對運動神經的阻滯效果較差,且藥物發揮作用所需時間較長,故單獨麻醉用藥的價值有限。艾司氯胺酮屬于臨床廣泛應用的靜脈麻醉藥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長的優點,患者麻醉期鎮痛效果較好,且術后亦有長期鎮痛效果,可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病情恢復。但有研究[5]表明,艾司氯胺酮作為麻醉藥物應用于臨床中可能導致患者交感神經異常興奮,進而引發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及術后胃腸道異常反應。減少艾司氯胺酮使用劑量雖能有效避免上述不良反應發生,但往往不能滿足手術治療的需求,故可嘗試將兩者聯合應用于鎖骨骨折手術患者臨床麻醉中。
麻醉藥物的起效時間與藥物維持時間是決定一類麻醉方案臨床價值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藥物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藥物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表明艾司氯胺酮聯合羅哌卡因可顯著提升麻醉效果,為后續手術治療的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研究[6]表明,術后劇烈疼痛反應是導致患者病情恢復緩慢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故臨床麻醉方案的選擇需考慮到患者術后長期鎮痛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各時間點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艾司氯胺酮聯合羅哌卡因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鎮痛作用更加顯著。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艾司氯胺酮聯合羅哌卡因應用于鎖骨骨折手術麻醉中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復合艾司氯胺酮與羅哌卡因在鎖骨骨折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緩解患者的疼痛,降低不良反應風險,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