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云,林佩璇
(南陽市中心醫院 普外科膽道病區,河南 南陽 473000)
肝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早期肝癌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創傷較大,常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胃腸道恢復緩慢、營養不良等情況,影響康復進程[1]。因此,在肝癌患者圍術期實施有效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加速康復外科(ERAS)是在圍術期應用基于循證醫學證據下的一系列護理措施,降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生理、心理創傷,以達到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基于ERAS理念的胃腸道管理對肝癌手術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及營養狀況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2例肝癌患者。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未發生肝外轉移,擇期實施手術治療;無精神疾病,具有認知能力可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均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高血壓及糖尿病術前控制不佳;術中實施姑息治療;術前伴有營養不良;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 齡40~69歲,平 均 (55.64±5.48)歲;Child-Pugh分級:A級32例,B級9例。觀察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42~70歲,平均 (56.02±5.51)歲;Child-Pugh分級:A級35例,B級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胃腸道管理:患者入院后給予必要的營養支持,術前常規禁飲4~6 h,禁食8~12 h,手術前一晚進行清腸處理,手術當天清晨常規留置胃管;術后禁食禁飲,為胃腸道減壓,并行腸外營養支持,待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移除胃管后可進食,以流質食物為主,逐漸向軟食及普食過渡。觀察組實施基于ERAS理念的胃腸道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通過視頻、宣傳手冊等方式向患者宣教胃腸道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告知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配合的相關項目,以保證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提高管理依從性。②術前管理:術前6 h禁食、2 h禁飲,手術前一晚及術前2 h可口服300~500 mL葡萄糖溶液;在腸道準備期間不進行灌腸和導泄。③術后管理: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即可飲用20 mL溫開水,若未出現惡心嘔吐情況,在2~3 h內可再次飲用溫開水,若出現不適癥狀則停止飲用或減少飲用量,術后第1 d可進食流質食物,以米粉類沖服為主,控制在500 mL/d;指導患者咀嚼口香糖;術后第3 d可進食半流質食物,間隔2~3 h/次;術后第4 d可向軟食過渡。術后當日積極鼓勵患者盡快進行活動,術后第一天以床上主動及被動活動為主,第2 d可在家屬攙扶下下床活動,后期逐漸增加運動時間。
1.3 評價指標①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首次進食流質食物時間。②營養狀態:于術前、術后7 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其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首次進食流質食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d)
組別 n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術后首次排便時間 術后首次進食流質食物時間觀察組41 1.85±0.36 3.58±0.49 2.45±0.42對照組41 2.53±0.48 4.28±0.64 3.24±0.57 t 7.257 5.561 7.145 P 0.000 0.000 0.000
2.2 營養狀況術前,兩組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低于術前,觀察組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s,g/L)

表2 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s,g/L)
注:與該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n 前白蛋白 白蛋白 轉鐵蛋白術前 術后7d 術前 術后7d 術前 術后7d觀察組41 1.76±0.71 1.59±0.53*42.91±2.11 34.16±4.15*2.58±0.93 1.65±0.84*對照組41 1.74±0.79 1.31±0.55*42.86±2.09 30.25±3.58*2.42±0.91 1.26±0.65*t 0.121 2.347 0.108 4.568 0.787 2.351 P 0.904 0.021 0.914 0.000 0.433 0.021
外科手術是治療肝癌的主要方法,但肝癌手術較為復雜且創傷較大,對胃腸道造成的應激反應較大,易造成胃腸功能損傷,加之傳統觀念認為術前禁飲食,放置胃管可預防術中誤吸及術后急性胃黏膜病變,常導致術前長時間禁食禁飲,致使患者營養補充不足,誘發低血糖,故而術中血壓波較大,影響患者術后身體功能康復[3-4]。ERAS通過優化圍手術期諸多措施緩解手術創傷引起的應激損傷,以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5-6]。基于ERAS理念的胃腸道管理則是通過實施一系列胃腸道護理措施,以減少圍術期對胃腸道功能造成的不良刺激,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盡快恢復,達到早排氣早排便,盡快進食,達到補充機體營養目的[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首次進食流質食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7 d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基于ERAS理念的胃腸道管理在促進肝癌手術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機體營養狀況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在基于ERAS理念的胃腸道管理措施實施過程中,術前耐心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手術及ERAS理念的認知,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胃腸道管理;術前縮短禁食、禁飲時間及術前2 h補充葡萄糖溶液,可為圍術期機體高代謝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使機體營養狀況維持平衡狀態;術后早期鼓勵患者飲用溫開水、咀嚼口香糖及進食流質食物,利于促進胃腸道蠕動,恢復胃腸道功能;術后第1 d鼓勵患者在病床上進行被動、主動鍛煉以及下床活動鍛煉,利于促進胃腸內容物排出及腸蠕動,使患者能夠盡快正常進食,從而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綜上所述,基于ERAS理念的胃腸道管理應用于肝癌手術患者中,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改善其機體營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