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黨明,陳艷娟,王新玲,周亞娟
(焦作市人民醫院1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2神經內科三區,河南 焦作 454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以氣流不完全受阻為病理特征,患者多表現出咳嗽咳痰、氣促等癥狀,嚴重時可引發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是指COPD患者臨床癥狀急性加重,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快速導致心、肺等臟器功能衰竭。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機械通氣等是臨床治療AECOPD的常用方式,但由于患者病情危急且進展快,并發癥發生率高,除加強對癥治療外,給予優質的臨床護理至關重要[1]。本研究探討風險護理模式對AECOPD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0例AECOPD患者,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0例。觀察組男144例,女56例;年齡47~75歲,平均 (57.34±5.08)歲;病程2~12年,平均 (6.82±2.71)年。對 照 組 男151例,女49例;年 齡41~74歲,平 均(56.17±5.53)歲;病程2~11年,平均 (6.74±2.5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AECOPD相關診斷標準[2];②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氣短等;③臨床資料齊全,且年齡>18歲;④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式、護理內容及相關注意事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的溝通、理解能力障礙;②合并全身性感染;③處于休克狀態;④其他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密切觀察呼吸治療、濕化人工氣道、吸痰處理、口腔護理、并發癥預防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風險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病房環境護理。定時使用多功能空氣消毒機對病房空氣進行消毒,每日2次,每次0.5 h,并保證病房每日通風2次,每次0.5 h;嚴格管理家屬探視流程,如有必要,盡量減少探視次數,避免患者和家屬發生感染;護理人員執行護理操作時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和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②加強呼吸道護理。將患者床頭抬高約30°,以防胃部食物反流,引發誤吸等風險事件;對重癥患者使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口腔護理,輕癥患者自行刷牙,每天2次,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生。③加強體位管理。定期幫助患者更換體位(1~1.5 h/次),以免長時間壓迫導致壓瘡發生,在更換體位過程中關注患者的主觀舒適度,適當進行拍背咳痰;在病情允許條件下,可協助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的肢體鍛煉,鍛煉次數和時長以患者耐受度為主。④加強風險事件管理。跌倒墜床是臨床常見的風險事件,尤其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在上下床、如廁、行走時可能發生這類風險事件;在臨床施護時需要做好跌倒墜床的健康宣教,在患者活動區域設置防跌倒標識及扶手,保持病房、走廊燈光明亮,地面干燥,以防滑倒。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包括呼吸機使用時間、ICU滯留時間、總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包括VAP、誤吸、院內感染、跌倒墜床、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呼吸衰竭等。③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在出院當天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主要從護理態度、護理操作、環境等方面進行評估,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層級;滿意度=(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情恢復情況觀察組的呼吸機使用時間、ICU滯留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比較(±s,d)
組別 n 呼吸機使用時間ICU滯留時間 總住院時間觀察組 200 5.37±2.06.56 7.79±2.61 12.87±4.32對照組 200 6.91±210.03±3.28 15.71±4.66 t P 6.628 7.557 6.321 0.000 0.000 0.000
2.2 風險事件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7.5%,低于對照組的15.5%(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n(%)]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0%,高于對照組的83.5%(P<0.05)。見表3。
COPD作為呼吸科常見的多發病,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調查[3]顯示,我國20歲以上成人的COPD發病率為8.6%,而40歲 以 上、60歲 以 上 成 人 的COPD發 病 率 達 到13.7%、27.0%。在臨床癥狀方面,COPD患者多表現出肺功能進行性下降、氣促、咳嗽等,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易出現病情加重,發展為AECOPD,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4]指出,AECOPD患者住院期間發生感染、呼吸衰竭、VAP等風險事件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優質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風險護理模式是指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和風險事件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減少或避免風險事件發生的一種護理模式,有助于預防不良事件發生。霍曉果[5]選取102例AE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后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顯示護理風險管理組住院期間的呼吸衰竭、跌倒/墜床等風險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機使用時間、ICU滯留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護理模式有助于促進AECOPD患者病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有研究[6]認為,由于COPD患者年齡普遍偏高,身體機能較差,免疫力減弱,急性期發病住院后容易發生院內感染、壓瘡、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導致預后不良。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護理模式可有效減少AECOPD患者風險事件的發生,對患者病情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另外,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患者和家屬更愿意接受風險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風險護理模式有助于促進AECOPD患者病情康復,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責任編輯: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