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旖旎,周良閣,劉洋
(南陽市中心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一病區,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肺部常見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手段,患者需終身治療,治療的目的為緩解癥狀、控制病情進展。COPD的治療不僅依靠藥物控制癥狀,對患者的生活習慣及健康行為要求同樣較高,需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我國COPD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疾病知曉情況不容樂觀,因此提高COPD患者的疾病認知及自我管理能力十分必要。動機性訪談是一種心理訪談技術,有研究[1]表明其在疾病預防、行為改變方面效果較好。回授法為宣教后通過對患者重復指導、反饋教學,至患者完全掌握宣教內容的方法[2]。本研究探討回授法配合訪談式教育對COPD患者知信行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COPD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診斷標準[3];②處于穩定期;③理解及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②合并癲癇或老年癡呆;③合并哮喘或呼吸衰竭。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52~86歲,平均(62.05±9.68)歲;男32例,女18例;病程1~12年,平均 (8.04±3.08)年。對 照 組年齡55~87歲,平均(62.19±10.34)歲;男30例,女20例;病程1~14年,平均(8.22±3.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出院前專科護士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COPD藥物治療、飲食、運動、氧療注意事項。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居家治療情況。觀察組采用回授法配合訪談式教育。①成立由醫師、護士長、心理咨詢師、主管護士、專科護士組成的健康教育小組,醫師負責監督及質量把控,護士長負責組員的培訓及健康教育落實,心理咨詢師負責心理訪談培訓,主管護士進行訪談,專科護士負責問卷的發放、回收及數據整理。②訪談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 (入院至出院前1 d)為面對面訪談,30~60 min/次;第2階段在患者出院1個月后進行,每2周1次,30 min/次。小組每2周進行1次討論,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③第1階段第1次訪談,在患者入院當天向患者介紹科室人員、醫院環境等,建立信任關系,采用開放式提問方式進行訪談,如“您對氧療怎么看” “您認為規范的治療可為您帶來哪些益處”,通過訪談了解患者對治療的認知及態度。第1階段第2次訪談,引起患者的關注,如“您認為怎樣才能改善您的癥狀” “您希望可以達成什么樣的活動量”,使患者認識到日常自我管理的重點,與患者達成共識,討論日程安排,注意以患者的需求為重點,使健康指導與患者日常一致。第2階段,啟發,引導患者的觀點,如“假如您規范治療,預計可取得何種效果” “如果您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獲得什么益處”,通過引導使患者認知自身健康狀況及自我管理情況。④回授法健康教育。a.解釋:向患者講解COPD健康知識及技能。b.評估:通過提問了解患者對COPD知識的掌握情況。c.澄清:患者回答完全或基本準確時,及時給予鼓勵,對于不能準確復述或示范COPD相關知識者,反復講解及澄清,應將患者不能準確回答的責任歸于自身。d.理解:針對回答存在偏差或錯誤的患者,再次進行健康教育,后重復b~d步驟,保證患者可全面、準確地掌握COPD相關知識。
1.3 觀察指標采用知信行簡化量表[4]評估患者知信行水平,包括知識(22分)、態度(30分)、行為(60分),分值越高知信行水平越高。采用自我管理量表[5]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癥狀 (40分)、情緒 (60分)、信息 (40分)、日常生活(70分)、自我效能(45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知信行水平護理后,觀察組的知識、態度、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知信行水平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知信行水平比較(±s,分)
組別n 知識 態度 行為護50 112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3±2.45 16.43±3.81 20.35±5.16 26.94±5.21 28.89±4.91 39.14±5.61對照組50 11.30±2.56 13.80±3.14 20.23±4.28 23.55±4.60 29.01±4.87 33.36±5.22 t 0.139 3.767 0.126 3.449 0.122 5.333 P 0.889 0.000 0.899 0.001 0.903 0.000
2.2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護理后,觀察組的癥狀、情緒、信息、日常生活、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n 癥狀 情緒 信息 日常生活 自我效能護理前 觀察組50 20.16±4.32 30.67±5.32 15.36±3.78 30.25±5.14 22.71±4.79對照組50 20.12±4.35 30.73±5.41 15.30±3.69 30.36±5.22 22.65±4.73 t 0.046 0.055 0.080 0.106 0.062 P 0.963 0.956 0.936 0.916 0.950護理后 觀察組50 32.16±4.67 45.36±6.18 30.48±4.04 48.74±6.33 36.87±5.02對照組50 25.06±4.55 36.14±6.08 21.46±3.87 36.97±5.77 27.19±4.77 t 7.700 7.520 11.401 9.717 9.88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COPD在我國的發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COPD發病人數隨之增加。COPD具有進行性發展的特點,部分患者可出現急性加重,危及生命[6]。然而,COPD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及自身疾病狀態知曉率較低,60歲以上人群知曉率更低。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的有效方式,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程度及效果方面差異較大。因此,探索適合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其疾病知曉率,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式。
本研究將回授法配合訪談式教育用于COPD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知信行水平、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回授法結合訪談式教育可提高COPD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常規健康教育為被動灌輸方式,難以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導致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時缺乏主觀能動性,可能造成其自我管理能力及依從性差。訪談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協作、喚醒、啟發,可引導患者發現及解決矛盾的心理,提高其自主動機,進而誘發行為的改變。回授法的應用范圍廣泛,可有效避免錯誤的信息影響患者的自我管理[7]。本研究將回授法結合訪談式教育用于COPD患者,首先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通過訪談全面了解患者的整體狀態,為后續個性化回授法健康教育內容的制定奠定基礎;此外,通過訪談可引導患者發現目前行為與期望結果之間的矛盾,使其意識到行為改變的重要性,主動學習COPD疾病知識。結合回授法的四個環節,幫助患者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及積極性,建立通暢的護患溝通機制,有助于患者主動學習,深刻理解教育內容,在教育階段重視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幫助其找到抵抗行為改變產生的原因并給予充分理解,從多個方面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回授法配合訪談式教育可提高COPD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責任編輯: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