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娟,婁小平,史江,年文靜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保健辦公室,2護理部,3老年呼吸睡眠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其發病率與年齡呈線性相關,老年人為高發人群[1]。老年COPD患者機體抵抗力較低,基礎疾病多,可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進而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因此在治療老年COPD患者的同時需給予個體化的心理干預,幫助其排解不良情緒。共情是一種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心境表示認同的行為,在理解的基礎上與其交流,對其情緒的改善具有較好的效果。共情護理在臨床中被用于多種疾病的干預,但老年患者溝通能力存在障礙,且其自身理解、記憶等能力降低,故其治療信心較低,表現為拒絕溝通或自我封閉,導致心理干預效果不佳[2]。治療性溝通是一種認知行為干預,由交際性、評估性、治療性溝通三部分組成,通過不同環節的溝通幫助患者更好地認知疾病,改善其不良情緒[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共情護理配合治療性溝通對老年COPD患者應對方式及自我負擔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OPD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62~83歲,平均(68.54±3.51)歲;男34例,女16例;受教育年限(10.34±2.76)年。對照組年齡61~83歲,平均(67.40±3.44)歲;男32例,女18例;受教育年限(10.98±2.83)年。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心理干預、用藥指導、疾病知識宣教等。觀察組予以共情護理聯合治療性溝通。 (A)共情護理。從患者入院至出院前1 d分為三個階段:①護理人員感覺情感。患者入院后因陌生環境會出現緊張心理,護理人員耐心與患者交流,理解其心理感受,及時給予反饋及安撫,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快速適應醫院環境。②護理人員表達共情。患者住院期間接受藥物或其他治療可引起機體不適,治療依從性較差,且治療期間限制家屬探望,易出現孤獨感。護理人員用溫和的語言與患者溝通,充分理解其身體不適及心理孤獨感,向患者講解出現身體不適的原因,給予健康指導。③患者感覺共情。治療期間教會患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保持放松心態;鼓勵病友之間交流,囑咐家屬探望時給予患者激勵,消除其孤獨感,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B)治療性溝通。時間與共情護理一致。①第1次為交際性溝通:入院當天,護理人員通過訪談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通過交流建立治療性關系;與家屬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等。②第2~3次為評估性溝通:在建立治療性關系基礎上,了解患者對COPD、治療的認知及態度;識別患者的錯誤觀點及負性思維,記錄其認知情況;采用提問方式詢問患者出現負性情緒時的心態變化。③第4~6次為治療性溝通:根據評估性溝通制定治療性溝通的內容,借助認知行為干預進行治療性溝通,期間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反復評估。使用溝通技巧提高溝通效率,如對于存在主觀想法(擴大疾病對生活的影響)者,通過講解疾病知識增強其治療信心;對于存在極端想法者,利用反證舉例法糾正其錯誤認知。
1.3 觀察指標采用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4]評估患者的應對方式,包括面對、屈服、回避,分值越高提示該傾向越強。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患者的負性情緒,分值越高則焦慮、抑郁情緒越重。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6]評估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分值越高則自我感受負擔越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MCMQ評分護理后,兩組MCMQ各項評分改善,且觀察組MCMQ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MCMQ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MCMQ評分比較(±s,分)
組別n 面對 回避 屈服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50 12.56±4.20 20.25±6.1 9 22.06±5.06 15.22±4.06 18.02±4.82 10.07±3.57對照組50 12.72±5.22 15.26±5.27 21.88±4.92 18.99±5.13 17.92±5.17 13.30±4.06 t 0.169 4.340 0.180 4.075 0.100 4.225 P 0.866 0.000 0.857 0.000 0.921 0.000
2.2 SAS、SDS評分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50 54.19±7.35 42.41±6.24 50.15±6.73 40.10±6.92對照組50 55.03±6.89 48.56±5.57 51.02±7.37 47.42±9.58 t 0.590 5.199 0.616 4.380 P 0.557 0.000 0.539 0.000
2.3 SPBS評分護理后,兩組的SPB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的SPB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SPB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的SPB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組 50 35.07±6.89 25.42±6.82對照50 34.12±7.02 30.31±6.12 t 0.683 3.774 P 0.496 0.000
COPD作為呼吸系統常見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治愈手段,確診后患者需長期用藥。老年COPD患者因自身抵抗力及自理能力差,患病后需依賴他人照料,可加重患者自我負擔,產生多種負性情緒[7]。采取有效措施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對促使患者配合治療、控制病情具有積極意義。共情護理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患者的感情及動機表示認同的行為,在理解的基礎上可為其提供多種社會支持,進而疏解其不良情緒[8]。治療性溝通是一種心理干預手段,通過互動性的溝通,探索患者內心感受,并在溝通過程中尊重患者的主體地位,針對其非理性的認知采取針對性干預,糾正其認知行為。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SDS、SPBS評分低于對照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共情護理配合治療性溝通可有效緩解老年COPD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其自我負擔,促使其積極面對疾病。分析原因為,共情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通過溝通交流明確患者心態,鼓勵患者表達,并表示理解,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予以心理支持;采用換位思考、因人制宜等方式,可更好地理解患者,并幫助其排解不良情緒,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調整治療心態,減輕自我負擔,積極面對疾病。治療性溝通可幫助患者明確出現自我負擔的根本原因,從根源上予以針對性干預,轉變患者的負性思維,進而減輕其自我負擔。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配合治療性溝通可減輕老年COPD患者的自我負擔,改善其負性情緒,促使其積極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