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疆
犬對氣味的辨別能力比人高出百萬倍,聽力是人的18 倍,視野廣闊,有在光線微弱條件下視物的能力,搜救犬經過專業培訓后,是國際上普遍認為搜救效果最好的“設備”。用犬搜索是現場搜索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來,消防救援裝備不斷向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方向發展,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切實加強了綜合研判能力,提高了現場指揮水平,有效提升了現場處置效率和能力。消防搜救犬隊伍始終沖在搶險救災最前沿,承擔著人員搜救的繁重任務,工作條件極其復雜危險,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相應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卻相對滯后,依然停留在訓導員近距離以傳統的口令、手勢等方法指揮搜救犬開展工作的階段,與任務極其不適應。當前,開展信息化建設是消防搜救犬隊伍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的內在需求,也是應急救援工作向科學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1)搜救現場環境錯綜復雜,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危險。消防搜救犬使用范圍包括在火災、建筑物坍塌、地震、雪崩、泥石流等災害現場,以及山區、密林等復雜自然環境下失蹤人員的搜救,還包括水域遇難人員尸體的搜索和溺水人員的救助?,F場環境存在各種不可預知的變化和危險,如有毒氣體、粉塵、連續坍塌和爆炸等潛在危險,隨時可能發生二次災害。
(2)傳統的搜救犬指揮方式中,訓導員和搜救犬的作業均存在風險。目前在災害搜救現場,訓導員在攜犬執行搜救工作時,主要以牽引繩、口令、手勢等傳統方式近距離指揮搜救犬進行工作,訓導員和搜救犬必須保持很近的距離。在地震、火災、雪崩、建筑物倒塌等災害現場,訓導員不得不冒著危險,進入災后的廢墟直接指揮搜救犬進行工作。在這種工作環境下,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護裝備和研判指揮設備,極易發生搜救人員、搜救犬傷亡的情況。
(3)現有的搜救犬實戰能力存在短板,難以完全適應搶險救災現場的高強度工作需求。由于搜救現場環境的限制,當搜救犬在訓導員視距范圍之外,例如深入狹小空間、倒塌危險區域內時,經常遇到人員不能進入的情況,需要搜救犬獨立執行任務。這時訓導員不能及時獲取內部情況,也不能在視距范圍外對搜救犬進行有效指揮,直接影響到搜救工作的順利開展,輕則貽誤戰機,重則造成人員傷亡。
(4)搜救人員的心理壓力較大。由于災害巨大的破壞作用,搶險救災現場常常伴隨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還隨時有發生二次災害的危險,這樣的現場會給搜救人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搶險救災工作的社會關注度高、敏感度強、影響面廣,極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熱點,這也對搜救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相當大的壓力。這些壓力,極易導致訓導員在對搜救犬進行指揮時語調變化、動作僵硬,從而影響搜救犬高效準確的工作。
綜上所述,目前消防搜救犬在實戰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源自于戰術方法和實戰能力上的局限,直接影響搜救工作的效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運用好信息化手段,與傳統的搜救犬訓練、使用方式方法相結合,優勢互補,形成全新的戰斗力,為消防救援賦能。
對標“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求,需要及時更新理念,以提升消防搜救犬的實戰能力為核心,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將現代科技與傳統的技術手段相結合,以更好地履行搶險救災的重任。
(1)通過信息化建設,解決遠距離精準指揮搜救犬的難題,是提升實戰能力的關鍵。
國際上,日本、美國等國家相繼開展了搜救犬可穿戴設備的研發。如日本東北大學開發了供搜救犬穿戴的套裝樣式,重約1.3 千克,它可以將搜救犬的行走路線、攝像頭拍攝到的周邊情況傳送至搜救隊員的電腦以供確認。而搜救隊的電腦則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對畫面中的受災者和遺留物品進行識別,如圖一所示。

美國“K-9 風暴”公司為軍方研制生產的犬用可穿戴裝備,整套裝備價值2 萬至3 萬美元?;A為保護關鍵部位的凱夫拉防彈背心,可以抵御常見刀具以及9 毫米手槍的近距離射擊,防彈背心的背部安裝有折疊式高清攝像頭,在光線不良的環境下可自動轉換為夜視模式,鏡頭經過加固和防水處理以便應對各類作戰環境。拍攝到的圖像通過設置在背部的通信模塊實時傳遞給訓導員,可以用手持式監視器看到犬看到的東西,在防彈背心里整合了定向揚聲器和麥克風,訓導員可以遠程對犬下達指令。如圖二,圖三所示。


該類型產品均按照犬的品種和身材進行量身定制,因而價格昂貴。
圖三中穿戴犬用裝備涉水的警犬可見背部有兩個突出物,左側棒狀物為通信天線,右側為攝像機。
除了這些基礎設備外,根據戰術需要可加裝毒氣探測器、飲用水袋、醫療包、GPS 模塊、防毒面具等特種裝具。依據附加設備的多少,整套裝具的重量約為1 ~7 千克。
也有直接在搜救犬防護頭盔上集成了攝像機,進行圖像傳輸。
國內對搜救犬可穿戴設備的研發也和國際同步。內置GPS 和攝像頭,點對點將圖像傳輸到訓導員的手持設備上,如圖四。多功能戰術頭盔,圖五所示。


本文簡要介紹“搜救犬無線圖傳綜合指揮系統”。該系統是在內置GPS 和攝像頭的基礎上,通過在背心上加入LTE 專網和4G 公網通信模塊,并加入音視頻交互功能,從而實現遠距離精確指揮的功能。
通過本系統,能實現現場指揮平臺能與訓導員、搜救犬之間的信息實時傳輸,搜救犬能將到達范圍內的音頻、視頻、環境指標、生化指標等綜合信息實時傳輸給訓導員以及現場指揮平臺,如圖六;現場指揮平臺能掌握救援現場搜救犬和帶犬員的分布情況,能對現場搜救范圍進行劃分,能及時傳達指令,提高搜救處置能力。同時,通過無線圖傳裝置能掌握搜救犬工作狀態,如工作時長,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可有效保護搜救犬。并且,可以接入復雜重大災害事故現場調度指揮平臺,形成全方位立體搜救網絡,提升搜救綜合能力。

該系統具有圖像高清,512Kbps可傳輸1080P30幀高清圖像,攝像機支持夜視;視屏防抖技術,可有效解決搜救犬在跑動過程中圖像抖動的問題;語音高保真,支持回音消除、噪聲抑制,真實還原人聲,讓搜救犬能聽懂訓導員發出的指令;內置雙4G 模塊,支持4G 公網和4G 專網(LTE 自組網)傳輸等。如圖七所示。

圖七 搜救犬無線圖傳綜合指揮系統
(2)信息化建設對于提升消防搜救犬實戰能力的意義。
一是增強安全系數。使用諸如“搜救犬無線圖傳綜合指揮系統”等類似的系統,在復雜危險的搶險救災現場,根據采集到的現場圖像和概況,訓導員不必在現場近距離指揮搜救犬,可以做到在非視距范圍內有效指揮,從而有效避免二次災害帶來的威脅,也降低了心理壓力的影響,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員和搜救犬的生命安全。
二是提升工作效率。通過信息系統的運用,可以遠距離指揮搜索犬進行工作,并根據現場情況為研判指揮提供依據,明確搜索范圍,提高搜索效率,增強準確性、科學性,及時根據搜救犬的示警反應,快速準確地發現幸存人員,為生命救援贏得寶貴的時間。
三是便于信息采集和證據固定?,F場的音視頻都實時回傳到服務器,可以完整保存救援過程的影像資料,既有利于現場指揮研判,也有利于事后對資料的整理分析,有利于對災害產生原因的探求、對預防災害措施的制定等等。
通過信息化建設,將顯著提升消防搜救犬的實戰能力,不斷推動消防搜救犬訓練使用體系的轉型升級,不斷推動消防救援工作的科學發展,從而更好地為應急救援工作大局服務,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