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蘇軾傳世墨跡率是小行書,天真浪漫。當時士大夫對其書法有非議:“左秀而右枯”,“作戈多成病筆”(《山谷題跋·跋東坡水陸贊》)。“蘇門學士”黃庭堅見過蘇軾寫字,認為是他“腕著而筆臥”所致。
“腕著”是手腕枕于桌面,這樣枕腕作書,支點在腕,以指運筆,適宜寫小字和徑寸的字。寫左邊筆畫部件,運指余地大,易得筆勢。寫斜捺,尤其戈筆,向下引筆受阻于“腕著”,不免橫斜或短促, 故“ 多成病筆”。但是,這也造成蘇字的特征:筆勢左放右斂,姿態多橫斜。所謂“筆臥”,指筆管傾斜而非直立。
李之儀曾入蘇軾定州幕府,亦見蘇軾寫字情形:“每屬詞,研墨幾如糊,方染筆,又握筆近下而行之遲,然未嘗停輟,渙渙如流水,逡巡盈紙,或思未盡,有續至十余紙不已。”(《姑溪居士前集》卷十七)“握筆近下”指握筆位置靠近筆頭,乃“腕著”的標配,宜寫小字,可收運筆穩便之效。
黃庭堅還說到“東坡不善雙鉤懸腕”(《跋東坡論筆》)。蘇軾執筆“不善雙鉤”,可見是“單鉤”。其“腕著而筆臥”,正是單鉤斜執筆的特點。我們知道,古人早先是單鉤斜執筆(姿勢如現在握鋼筆寫字),中唐以后通行雙鉤直執筆(姿勢如現在握毛筆寫字)。當年蘇軾單鉤斜執筆,未必知道是古法執筆。
蘇軾對執筆有自己的見解,“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而且服膺歐陽修所告“當使指運而腕不知”一語(《東坡題跋·記歐公論把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