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寧玉
近年來,“精致窮”這樣一個詞頻繁出現。2019 年11 月,尼爾森公司發布的《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中指出,中國年輕人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達到86.6%,近九成的年輕人曾使用透支進行消費。而由Just So Soul 研究院發布的《2023 Z 世代雙十一消費行為報告》顯示,2023 年的雙11 大促中,有35.6%的年輕人消費預算超過2022 年,36.4%的年輕人消費預算與2022 年持平,與此同時,還有28%的年輕人減少了支出;在社交媒體上,曬購物車的人數少了,分享“省錢攻略”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驚訝地發現,僅僅過了幾年,大家特別是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好像發生了改變,我們周圍出現了一大批“警惕消費主義,回歸真實自我”的“精省人”。
“精致窮”和“精致省”,一字之差,反映了年輕人生活態度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同樣都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追求有品質的生活,但“精致省”更反映出人們在消費中不再過度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評價,更體現出一種“我的消費我做主”的悅己主義,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導致消費觀念的改變:
儲蓄防范。三年疫情留下的無形“傷痕”時不時提醒著人們那些難忘的經歷。近期有學者對1300 多位消費者短期消費支出意愿進行了調研,“有增加”“不會增加”“減少”的占比分別為20.5%、30.5%、26.7%,還有22.3%的人員選擇了“增加儲蓄防范風險和意外”。結果顯示,疫情確實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人們考慮通過降低消費支出來維持生活水平;同時,調研也表明人們在經歷疫情之后,儲蓄防范意識較過去有所提高。疫情給“精致省”提供了前提條件。
經濟壓力。“精致窮”和“精致省”都是為了追求精致生活,但缺乏足夠金錢,“精致窮”采用的是花光錢或過度消費明天的錢來追求眼前的精致,有時甚至是出于虛榮或炫富的目的;相比之下,“精致省”更趨于理性,是通過該省的省、該花的花來追求對自己有意義或有用的精致。近年“烏卡時代”特征、行業企業爆雷、失業率上升等多種因素疊加,使得年輕人經濟壓力加大,心理預期下降,導致人們反思“精致”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從而給“精致省”提供了內在動因。
媒體推波。隨著自媒體的普及,許多博主在自媒體上公開“省錢心得”,也有一些采訪和報道介紹國內外年輕人如何千方百計地“省”最終實現自己的“精致”追求,他們目標清晰、生活自律,用幾乎極致的“省”來實現自己大到購房、購車,小到看演出、看比賽等目標。這些例子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也讓不少年輕人看到原來通過“精致省”,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同時,消費者對于前幾年過于復雜的折扣方式感到了疲憊厭倦,企業也意識到要真正讓消費者有獲得感,于是各種更具實操性的省錢攻略應運而生,也涌現出專門銷售名牌尾貨或即將到期產品的店,如好特賣等。媒體宣傳和企業促銷手段的改變給“精致省”提供了外部推力。
凡此種種,現在的年輕人開始逐漸擺脫“精致窮”背后消費主義的影響,更為理性地追求自己的精致生活。“精致省”體現了人們對自我更清醒的認識,更多受到內心信念的影響,更悅納自己,體現了從“他律”到“自律”的變化。年輕人中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風氣,開始以“省”為榮,誰若能在吃飯、購物時發現省錢之道,誰就有本事,誰就值得信賴。意識到這種變化,企業也應該做出相應改變。一方面,產品要更能符合顧客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制定真正提升顧客獲得感的促銷方案,并通過“省錢攻略”抓住顧客“精致省”的心,當然,如果僅僅是表面文章,也會很快被喜歡做功課的“精省族”們識破。只有那些真正讓顧客受惠的企業才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逐,才有可能在成就“精致省”們的精致目標時,成就自己,實現可持續經營和發展。
最后,讓我們來看下深得年輕人“培養”的ChatGPT 對此的“個人認為”吧:“我個人認為‘精致省’是一個積極的趨勢,不僅反映了年輕人對金錢的理性和審慎,也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和創新創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