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第二中學 吳華珊
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初中閱讀教學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傳統閱讀教學方式存在一系列問題,亟需采取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本文旨在介紹文本細讀理論,并深入研究其在初中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以期為改善當前閱讀教學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初中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閱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種全面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途徑。通過廣泛閱讀,學生得以涉獵多個領域的知識,從而提升他們在各學科上的綜合水平。這種綜合素養的培養不僅停留在知識的積累,更注重對語言表達、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全面培養。閱讀不同領域的文本,學生不僅是在獲取信息,更是在進行思辨和分析。深入研讀能夠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其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進而使其對世界具有更敏銳的認知。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學業和實際生活中更好地面對復雜的挑戰。此外,閱讀是一種語言鍛煉的過程。閱讀不同風格、不同層次的文本,學生能夠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交流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更加得心應手。這種語言表達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拓展交際技能,為未來社會生活做好充分準備。
閱讀在初中階段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閱讀各種文本形式,學生得以深入了解各個學科的知識,從而拓展知識面。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歷史文獻、科技資訊等多樣的文本類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多元的信息源,呈現出世界多個方面的精彩面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形成對多樣化知識的濃厚興趣,這種廣泛的知識涵蓋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的認知視角,同時為他們未來的學科選擇和職業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閱讀,學生能夠自主探索感興趣的領域,培養了解世界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初中閱讀教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工具,更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塑造良好的價值觀是初中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閱讀不僅是獲取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種能夠深刻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活動。在閱讀過程中,文學作品和人文社科類文本扮演著特殊的角色,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體驗,深入閱讀文學作品,學生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在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多元的觀念和價值取向。小說中的人物塑造和情節發展往往是作者對社會和人性深刻思考的體現,這種深層次的閱讀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形成獨立而深刻的見解。人文社科類文本更是為學生呈現了多元觀念、道德標準和社會價值。歷史文獻、哲學著作、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等都是對人類文明、社會制度、倫理規范的思考。閱讀這些文本,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會的運作機制,審視歷史變革,反思人類的文明進程,從而培養對人文情懷的獨特感悟。
增強語感、提升修養是初中閱讀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閱讀文學作品不僅是獲取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種深入體驗語言美的機會。文學作品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如優美的修辭、生動的描寫以及深刻的人物塑造,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通過閱讀,學生能夠逐漸培養對語言的敏感性,更細致入微地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同時,閱讀文學作品也是培養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中蘊含的藝術之美,如情節的設計、人物的刻畫、語言的運用等,能夠激發學生對美的敏感性。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加強對藝術品位的把握,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傳統初中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過于注重閱讀速度而忽略了對文本深度的挖掘。學生被要求迅速閱讀大量文本,導致他們只停留在表面理解,難以真正深入思考文本內涵和深層次含義,這種過度注重速度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對文學作品和其他復雜文本的全面理解。另一個顯著問題是學生在傳統閱讀教學中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次分析能力,常常忽略對詞匯、句法、修辭等方面的細致分析,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的文本時難以有效解構。缺乏這種文本分析技能不僅限制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而且影響了他們在寫作和表達方面的能力發展。此外,傳統初中閱讀教學往往將閱讀與實際應用相脫節,缺乏對不同學科之間的連接,學生很難將閱讀能力有效地運用于其他學科,無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導致知識碎片化,影響了學生對知識整體性的認知,阻礙了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
文本細讀理論是一種注重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的閱讀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通過詳細、細致的分析文本語言、結構、語境等,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達到全面領會文本的目的。這一理論強調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要求讀者不僅要關注表面文字,更要追溯文本背后的含義、作者意圖以及語言形式等。其特點包括對細節的關注、對語言表達的深刻分析、對文本結構和語境的敏感性。通過對文本的細致研讀,學生能夠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傳達的信息,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文本分析水平。文本細讀理論不僅適用于文學作品,還可以運用于各類教科書、實用文本等,具有較廣泛的應用范圍,實施策略包括對詞匯、句法結構的精細分析、對作者語言風格的敏感把握、對文本結構和篇章邏輯的深刻理解等。通過提問、討論、總結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從而加深其對文本的全面理解。總體而言,文本細讀理論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使其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準確理解作者意圖,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全面的閱讀能力在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中都具有重要價值。
在貫徹文本細讀理論的過程中,首要步驟為進行閱讀前的充分準備,這涉及引導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文本進行深入的背景知識了解,包括對作者的背景、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等方面的調研,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語境,為建立深入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提出引人入勝的問題,啟發學生對文本主題的好奇心;開展小組討論,促使學生在集體思考中相互啟發,形成更全面的認識。通過這些前期的激發興趣和集思廣益的活動,學生將在深入閱讀時更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深度理解文本打下堅實的基礎。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為例,在學習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文章寫作時的社會背景,了解魯迅先生不得已去廈門教學的苦悶心情。這一閱讀前的準備環節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濃厚興趣,為他們深入分析文本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文本細讀過程中,特別需要關注詞匯和句法分析,這是實現深度理解的關鍵環節。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帶領學生逐句逐段地仔細分析文本中的關鍵詞匯,并深入解讀句法結構。通過挖掘每個詞匯的語義、詞性以及句法成分,學生能夠更精準地理解句子內涵,這種分析不僅包括對字面意思的理解,還包括對詞匯之間的關聯、隱喻和象征的揭示。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黃河頌》為例,這首詩歌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用“臂膀”比喻黃河支流,而后又用“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將黃河升華為“東方母親”的形象,賦予了這條河流人性化的特征,強調了黃河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時,該首現代詩歌還采用了大量夸張的手法,如用“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來展現黃河的雄偉壯闊。通過深入的詞匯和句法分析,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提高語言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這種詳盡的分析過程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細致入微地把握文本含義,形成對語言結構的敏感性,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因此,詞匯和句法分析不僅是提高語言理解水平的手段,更是培養學生深度思考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
深入閱讀理論,對文本主題與結構的分析被認為是學生全面解讀文本的關鍵環節。進行主題與結構分析時,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出問題和引導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思考。首先,關注文本的主題思想是深入閱讀的出發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本中隱含的主題,理解作者試圖傳達的核心信息。通過對主題的準確定位,學生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其次,結構分析是深入閱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文本的結構脈絡,揭示文章布局和組織方式。通過深入剖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整體邏輯關系,這種深層次的結構分析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內在聯系,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整體結構的敏感性。因此,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中關注文本的主題和結構,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提高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進一步推動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
情感體驗與評價在文本細讀理論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這一理論強調通過深入閱讀過程激發學生對文本情感元素的體驗。在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時,教師可以深入剖析人物的情感變化、情節的發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使學生更敏感地捕捉到文本所傳遞的情感氛圍,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對情感細微之處的敏感性。以部編版初中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為例,文章通過插敘舊事、對比的手法介紹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貧富不同的情況下,菲利普夫婦對其的情感態度。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如“為什么聽到和見到可以自食其力的于勒叔叔,家人的態度變化如此強烈?”“為什么文章中的‘我’明明知道面前站著的賣牡蠣的人是自己的親叔叔,卻仍然裝作不認識的樣子,稱呼其為先生?又為什么冒著被母親責罵的風險給了于勒叔叔十個銅子?”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變化。除此之外,情感評價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學生能夠通過互動討論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評價的過程中,這種表達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培養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獨立審美觀。通過分享個人的情感體驗,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從不同角度聽取他人的觀點,拓寬思考視角。這種互動討論既促使學生深度思考,又增強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情感共鳴,使閱讀變得更加豐富而有趣。
促進學生之間互動討論與分享在文本細讀理論的初中閱讀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小組討論,以分享各自在文本細讀中的感悟和心得,這種互動不僅是簡單的意見交流,更為學生提供了從多個角度審視文本的機會。小組討論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碰撞,促使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文本,進而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其團隊協作技能。通過分享個人的細讀心得,學生能夠從彼此的經驗中學到更多,不僅豐富了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開放的思維方式。這樣的互動過程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共鳴,為他們建立起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推動其對文本更深層次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同學的觀點中汲取新的思想,形成對文本更全面的認知,使閱讀教學更具有活力和深度。
本文為改善初中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強調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拓展學生知識面、塑造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增強學生語感和提升其修養。同時,文本細讀理論的引入為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力工具,詳細的文本分析和多樣化的運用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培養其對文本的全面理解能力,從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