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三里河小學 王鳳娟

美育作為美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不僅有著極強的理論性,還具備一定的實踐性,是一種從情感層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高效而科學的美育能夠讓學生從小受到“美的熏陶”,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鑒賞美、感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全面的審美素養。美育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廣義的美育指的是“所有培養人認識美、體驗美、愛好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教育”;狹義的美育指的是“‘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或者‘審美觀和美學素養’的教育”。而無論是從廣義層面來看還是從狹義層面來看,美育都是一種影響人的思想與觀念,溫潤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綜合素養的教育。
音樂是一門集藝術性、審美性于一體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方面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體系中,音樂教學更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成長在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應當主動認識到音樂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美育功能,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美育活動的高效設計與科學實施,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素養發展。
個體的全面發展往往指的是個體各種潛能的開發、提高和協調,是個體在德、智、體、美、勞綜合條件下的一種發展狀態。審美教育作為精神文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師在實踐中注重對教育方法的設計與實施,對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與理性協調,推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具有現實意義。這主要是由于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教師往往在教學中依靠生動的音樂形象和富有節奏感的旋律展開實踐,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被音樂所感染,大腦皮層會越來越興奮,就會主動受到美育的熏陶,實現心靈的陶冶,形成樂觀積極的態度,實現全面進步。
兒童是未來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而小學階段正是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最關鍵的時期。教師如果在實施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單純依靠“說教式”展開教育,往往難以取得明顯的教育效果,甚至部分學生會因為枯燥的教育形式對學科知識產生厭煩心理。而通過音樂知識教學落實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往往更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受到積極思想的影響。如魯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中就編入了大量的有關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這些歌曲不僅是進行美育的優質材料,而且能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產生濃烈的愛國、愛家鄉的情愫,進而樹立健康的藝術文化態度,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教學質量是學校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則是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將美育落到音樂教學實處,就要提升音樂教師的個人素養和專業能力,增強教師的審美意識,如此才能促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認識到美育的意義,才能切實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單一式的教學手段以及刻板式的知識說教,占據著教學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容易喪失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抑制了學生審美素養的穩步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小學音樂教師認識到傳統音樂教育理念的弊端和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并不斷轉變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在實踐中主動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元素,引導學生主動感知其中具備的藝術情感,重新認識到音樂教學的意義。
美育既有著理論性特征,又有著實踐性特點。對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來說,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教學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在落實美育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實質性問題,如何根據這些實質性問題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各種知識的學習,如學習各種先進的美育理論,學習與時俱進的美育手法;主動閱讀各種與音樂美育相關的文獻,研究相關教育政策等;積極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學習審美知識,積累審美經驗。
首先,教師要積極探究音樂知識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并以此為標準多元化創設教學活動,拓寬知識視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美好的品質。其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溝通交流能力,成就自己的音樂美育風格,用分明的邏輯和風趣的語言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帶著熱情參與課堂學習。最后,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極強的向師性,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爭相模仿的對象,加之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性教育,教師更要讓自己成為學生“正向”的模仿對象。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沒有語言文字一般的確切概念,也沒有美術作品那樣的具象表現,正是因為如此,讓音樂本身籠罩著一種神秘的色彩。聆聽是音樂教師實施教學的重要方式,試想小學音樂教師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若直接給學生講述音樂知識,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很難讓本就人生閱歷不足的小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理解。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教師可以從“聆聽”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促使學生在富有節奏性和遞進性的音樂聆聽中實現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提高審美能力。
例如,在《布谷》這首歌曲教學中,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對具有趣味性的事物充滿興趣,且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教學時,為了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歌曲,并跟隨歌曲節奏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其次,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并讓學生在聆聽中尋找答案。最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布谷”的發聲練習,并在聆聽中進行跟唱。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課堂上,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的節奏感知力和鑒賞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中,情境教學模式成為當前各階段、各學科教師十分青睞的教學方法。小學音樂教師在落實美育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多元教學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作品內涵,提升審美能力。
例如,在《理發師》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提問,如“理發師的理發工具是什么?”“理發師是怎樣給你理發的?”促使學生在這種生活性的問題情境中實現對音樂內容的直觀感知,帶著情感學習音樂知識。再如,在《勞動最光榮》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歌曲中的“雄雞、花兒、鳥兒、喜鵲、蜜蜂……”等元素進行故事編創,或者以“勞動”為切入點播放一些平時學生勞動的視頻,由此調動學生的勞動經驗,促使學生在趣味的課堂情境中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從而深化學生對美的體驗。
與中學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不同,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更注重激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達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目的。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可能體現在學習能力方面,也可能體現在性格特征方面,教師要想讓學生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就要關注學生的合作互動。為此,音樂教師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小學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各種音樂知識,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花木蘭》歌曲教學中,這是一首具有河北梆子唱腔特點的樂曲,有著極強的民族性特征。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審美素養,為此,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綜合音樂素養將其分為A、B、C 三個層次,即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再以“1 名學優生+2 名中等生+1 名學困生”的配比進行小組劃分,最大限度地保障小組能力的均衡性。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資料等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該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情感內涵,在正式教學時逐一分享。在這一過程中,小組長要明確小組各成員的職責,并根據小組成員的優勢布置具體的自主學習任務,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而且能夠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深化對河北梆子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想象是鏈接學生“情感”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要素之一。在無限的想象中,學生不僅能夠全面豐富感知力,切實活化思維能力,而且能夠有效鍛煉創新創造能力。為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即興創作,讓學生在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感知創作趣味,實現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木瓜恰恰恰》歌曲教學中,這是一首印度尼西亞民歌,表現了印尼水果商販叫賣的場景。歌曲有著歡快的節奏和活潑的旋律,將人們的愉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進一步落實美育,在學生掌握了歌曲的具體知識后,教師可以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曲創作活動。第一,創新《木瓜恰恰恰》歌詞;第二,創新《木瓜恰恰恰》的旋律;第三,創作小組“代表作”。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會基于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充分發揮想象,而且會基于自己的主觀認識融合一些趣味性的節奏,如此既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素養。
音樂所囊括的知識十分廣泛,僅憑教材內容難以充分體現音樂的本質魅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要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資料拓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音樂知識,感知其中的意蘊,在拓寬學生音樂視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那達慕之歌》教學中,這是一首富有民族風情的歌曲,表現了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熱鬧的景象,將歡樂的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而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并不了解“那達慕大會”,甚至不知道蒙古族的這一活動。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含義,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講述那達慕大會的視頻資料,通過視聽的雙重感官刺激,幫助學生感知蒙古人民的豪邁與奔放,促使其產生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具體的音樂知識教學,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美育就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手段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方法,既是知識教育,又是情操教育,還是心靈教育。小學音樂作為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學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學會鑒賞音樂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感知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從而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實現自身審美素養的穩步提升。為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積極的美育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不斷學習各種有效的美育方法,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美育課堂中獲得素養的提升,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