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花園學校 劉艷麗
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平臺。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需求,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文化認同感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索在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如何應用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整體性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語言知識,還能夠學會將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系統思維。
單元整體教學法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展現其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獨特價值,不僅可以有效串聯同類教材,還可以通過尋找教材之間的共性,使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分析和比較,深入理解課文。單元整體教學法的應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語言各部分之間的緊密聯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更好地建立整體觀念,這對提升其語文素養尤為重要。
單元整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一大特征是強調自主性,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被鼓勵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自主性的培養對學生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在語文學習中,自主性體現在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上,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自主提出問題、搜索信息、分析文本,并在此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自主性的培養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態度,當學生習慣在學習中主動尋求和解決問題時,更有可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因此,單元整體教學法中的自主性特征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為其未來的個人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連貫性強調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流暢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種連貫性體現在不同知識點的銜接、不同單元和文章之間的關聯,以及文章主題和思想之間的聯系。通過連貫性的教學,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學習一個新單元時,教師會指導學生理解這一單元與之前學習的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單元內不同文章主題之間的內在邏輯,有助于學生構建起更加系統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連貫性教學還強調在不同的單元和文章中尋找共通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文本的深入探究,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從而在學習中形成更深刻的見解。
許多教師進行單元教學時并未充分體現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理念,傾向于圍繞某一篇文章進行深入講解,詳細分析每個知識點,而忽視了不同文章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缺乏有效銜接和整體性視角。缺乏對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視使教學內容片面化和碎片化,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性理解。當教學過程過分側重于單個文章或知識點的講解時,學生難以理解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無法形成連貫的知識結構,這種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阻礙了他們對語文學科的整體理解和興趣培養。
由于教學內容碎片化和教學方法傳統化,學生很難根據所學知識構建一個完善的知識框架。在沒有形成系統性知識結構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層次理解和應用,導致學習的自主性逐漸降低。缺乏學習自主性的問題還體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依賴教師的指導,缺乏主動探索和思考的習慣。當教學過程過分強調教師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時,學生容易形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不僅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而且影響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如長時間的單一講解、重復性的知識點強調等,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消耗大量課時,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當教學方法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時,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率會降低。長時間講解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難以持續專注于課堂內容。此外,當教學內容過于注重重難點的梳理時,學生往往依賴教師的指導,缺乏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機會。教學方法的單調性和傳統性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很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難以在根本上得到提升,導致語言運用和文學鑒賞等方面的能力發展受限。
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實施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路徑關鍵在于找出文章與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緊緊抓住單元主題。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準備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同一題材的文章中共通的主題元素,將這些元素作為課堂教學主線。通過這種方法,教師能夠更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緊抓單元主題的教學不僅限于課堂內的學習,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通過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這種做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激發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探討某一文學主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鼓勵他們在閱讀中發現文學作品中的共同主題和表現手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單元主題,還能夠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如文學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單元主題的探討更加生動具體。通過這些富有創新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有趣,有助于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單元整體教學法將《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串聯起來。本單元文本圍繞“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這一主題展開,每篇文章都通過對某一事物的描繪來表達作者的情感。《桂花雨》通過描述桂花雨的美麗,表達作者對童年和故鄉的深情回憶;而《落花生》則通過對花生特點的描寫,引發關于人生道理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本進行對比,通過閱讀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每篇文章的核心事物和所表達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文本之間的共通點,進一步鼓勵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會選擇這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他們的情感,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分析能力。此外,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如讓學生選擇身邊的某個事物,寫一篇短文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可以將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創設自主閱讀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在自主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與單元相關的課外讀物,不僅能夠提前接觸即將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還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通過“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就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為后續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此外,教師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來優化課堂教學,通過對不同文章內容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主動尋找單元文章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每篇文章的獨特價值和共同主題。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深入分析文章,而且有助于他們在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實現知識點的有效吸收。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來了解每篇課文的歷史背景。在教學陸游和林升的詩作時,教師可以介紹南宋時期的歷史,幫助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詩中表達的憤慨和傷感。對《圓明園的毀滅》,查閱關于圓明園歷史的資料,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及其毀滅帶來的巨大損失。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更多資料文獻,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能激發他們對歷史和文化的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朗讀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調整語速、語調和節奏來更好地表現課文情感。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強調痛惜之情的表達;朗讀《少年中國說》(節選)時,則強調壯志豪情的傳達,這樣的朗讀練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深他們對文本情感的理解。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結合討論、寫作、表演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主題,并寫一篇與課文相關的作文,或情景再現課文內容,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有助于他們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課文。通過上述教學案例,有助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并采取多種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教師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對課本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幫助學生明確單元學習目標,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每個單元的核心內容,還有助于他們構建一個完善的知識框架,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為獨立思考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還可以在導讀環節明確知識要點,并結合這些要點把握課堂教學方向,這種預先指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為主動學習奠定基礎。講解課程內容時,教師應采用交流互動的方式構建一個開放性的課堂環境,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問、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等多種形式實現,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單向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和自由探索的環境。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第五單元《太陽》和《松鼠》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說明性文章的基本內容,強調說明性文章的目的是幫助讀者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然后引導學生探討這兩篇文章使用的不同說明方法,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通過討論《太陽》一課如何應用具體數據使抽象概念變得易于理解,以及《松鼠》一課如何通過細致的描述讓讀者形成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說明性文章的特點。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對比《太陽》的平實風格和《松鼠》的活潑風格,討論每種風格如何清晰、準確、有條理地傳達信息。為了構建開放性的課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自主探討文章主題、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教師可以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分享觀點,提出問題,并鼓勵他們自主思考和表達,然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寫一篇說明性文章,在這樣的寫作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實踐所學知識,還能夠在實際操作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通過上述教學實例打造開放性課堂,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能力的發展,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其語文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整體教學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和啟發者,而學生則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