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 程 穎
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根據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指導,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是,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情境單調、教學內容單一、學習活動缺乏吸引力等問題比較突出,基于此,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打造高效課堂,使學生在探究與操作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引入多元化教學是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思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本文圍繞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并結合教學案例從多元化教學的角度探究有效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同時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基于情境教學的特點,教師要滲透多元教學理念,整合能夠吸引學生的教學元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觀察與思考中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為進一步探究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引導低年級學生認識數字的過程中,為了讓整堂課生動有趣、富有活力,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課堂開始時,教師先以古人計數的故事導入新課,故事講述了古人計數時,為了方便,用一個大石頭表示10,一個小石頭表示1,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鋪墊的同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在擺小棒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學生發現給出的小棒數量太多,不好數,從而產生將10 根捆成一捆來整理小棒的想法,有效突破了“10 個一是1 個十”這一難點;在拓展分享環節,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分享了生活中“滿十進一”和11-20 各數的應用實例,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再如,學習“20 以內進位加法”相關內容時,首先,教師圍繞“9 加幾,10 來湊”這一重要知識點進行了課堂設計。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快速口答出10 加幾,體驗10 加幾就是十幾,培養學生湊十法的意識。其次,聯系現實生活創設運動會情境,引導學生根據運動員分牛奶的問題引出算式9+4,并組織學生運用小棒獨立操作,擺一擺、移一移,計算9+4,充分體驗湊十法的思維過程,給足學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時間。最后,在學生體驗了用湊十法計算“9 加幾”后,教師繼續引導其觀察“9+2”到“9+9”的算式,并啟發學生建立“9 加幾”的計算模型。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師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按順序看圖的習慣,以及自己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的習慣,讓學生經歷了從直觀實物圖到半抽象小棒再到算式的過程,契合學生思維發展需要經歷的實物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通過提供語言模板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看到9想到1,4 可以分成1 和3,9+1 等于10,所以9+4 等于13,將9+4 轉化成了10+3。由此可見,教師借助情境中的語言滲透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并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完成了課堂學習任務。
根據教學案例可知,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是活躍小學數學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優化設計,整合生活化教學資源,采用引入生動的場景、講述有趣的故事、引用真實的例子等方法來創設情境,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維興趣,增強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上真正學會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批判地接受新知識,并將其與原有的知識結構相融合,從而在頭腦中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引導學生走出淺層次學習困境,實現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展開多元化教學,并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以促使學生實現由淺入深的探究學習。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相關內容教學指導中,教師根據“生活教育”理論來整合教學內容,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學習,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重組教材,讓認識人民幣幣值的相關內容更貼近生活,遵循“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理念,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組教材,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創設“購物”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確保教學內容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由此可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且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結合學習內容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思維觀察周圍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相關內容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認識“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這一現象,幫助學生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促使學生初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師將數學內容與美術相結合,優化課堂設計,支持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在課堂上,教師以城堡寫生情境引入,使學生通過親歷的前置性城堡寫生,初步感受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接下來,教師設計合作寫生突破難點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畫像,在寫生畫像和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自然有序地從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找關鍵特征,發現圖畫的前、后、左、右等位置的不同,進而根據觀察完成繪畫創作。由此可見,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跨學科知識,將數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融合,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尚不完善,所以教師可以以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活動中進行探究,并為學生提供操作體驗的機會,引導他們在操作中思考,進而實現知識的生成與建構,感受數學思想。
例如,在“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中,教師基于多元化的教學思想為學生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充分學習、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課堂上,教師設計了“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概念”這一學習活動,放手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課前搜集的長方體物品的面的特點,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并結合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積的意義,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學習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給紙盒包裝”這一任務思考“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裝紙”這一問題,并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活動中,有的小組直接觀察立體圖形,有的小組沿著棱將長方體紙盒展開,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將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相加,一個一個面相加在一起;第二,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三維動畫演示,將表面積的構成圖形分為三類,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后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從而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第三,歸為兩類,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以2,從而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教師充分肯定了各組學生的探究結果,總結歸納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同時滲透了數學中的“分類思想”,讓學生認識到觀察角度不同、分類不同,所得到的數學方法也不同。
再如,在學習統計知識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可能性”,探索“可能性的大小”,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多元活動,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課堂上,教師通過網頁版擲骰子游戲導入,讓學生自主提出通過實驗和統計探究輸贏的可能性大小,開展四人小組合作的實驗活動,讓每個人都親歷實驗;提供類似條形統計圖的表格,要求擲出的和是多少就在對應的點數和上方涂一格,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數據的收集整理。學生經歷產生統計思想的過程,體會了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必要性。此外,在學生完成統計分析后,教師利用希沃白板拍照上傳,展現各個小組學生的實驗結果,學生直觀看到全班的實驗數據,大幅縮短了數據整理分析時間。通過觀察統計圖,學生感受到多組數據統計結果的差異,初步體會到數據的隨機性。在學生感知數據具有隨機性、小數據具有偶然性這些特點后,教師又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擲一擲5000 次、10000 次、50000 次,形成統計圖,在輸入過程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規律,隨著數據的增加,統計圖“山”一樣的形狀越來越穩定,從而幫助學生體會到收集大量的數據后就會形成某種規律,學生對數據的隨機性也有了更完整的認識。
通過教學案例可以發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實施多元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完成了新知的探究與生成,也讓數學方法和思想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進而讓數學知識在課堂中真正被激活,有效點燃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多元評價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當前,在強調“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創新評價方式,精研評價策略,善用評價結果,并強調評價標準體現全面發展,關注思維發展、習慣養成和數學品格,評價過程突出興趣性、參與性、過程性、對話性,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在課堂上得到展現,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
例如,在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相關知識時,教師不僅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反饋和評價,還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評價,讓學生以此展開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評價效果。課堂上,有的學生不理解什么是除數、什么是被除數,有的學生不太理解算法,總是出錯,有的學生不理解“A 物品的數量是B 物品數量的幾倍”,求“B 物品的數量”為何用除法。教師讓其他同學就前一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促使他們學會傾聽,并對其中共同的問題進行講解。這樣的互相點評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學會虛心請教、認真傾聽,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精神。
除了通過多元主體展開教學評價,教師還要通過評價準確定位內容的認知維度、考查學科知識的內在本質,并采取多種方式反映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例如,學習重量單位相關知識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1 噸=1000 千克,用t 表示,并能熟練地完成單位轉化題目。根據這一基礎認知,教師設置題目“一頭牛重500 千克,10 頭牛重幾噸?”并利用反饋器答題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教師針對教學目標準確定位了評價內容和評價維度,分析學生對重量單位之間換算關系的把握情況,最終形成評價結果。
在多元化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課堂評價設計,基于多元主體、多元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進而形成更具有指導性的教學評價結果,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總而言之,展開多元化教學是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途徑,教育工作者應根據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多種方法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將數學課堂真正變成人文的、靈動的、有魅力的、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