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木

和榴梿一樣,牛油果有人愛有人厭;又和榴梿不一樣,對牛油果不愛的人往往失望而棄,并非掩鼻躲避。這個手雷長相的家伙雖然不臭卻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水果的印象:不甜不酸不水靈,這是哪門子的水果?對這兩種妖水果無論怎么見仁見智,銷量日見其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牛油果界的大多數吃貨都知曉該果進口,認掏腰包,但少數“吃精”注意到了,國產牛油果已然閃亮登場。
自從“鱷梨”被普及成牛油果,認貨的一年多似一年,給娃當輔食、給老人補營養、給自己解饞、做面膜手膜發膜、拍美食圖發朋友圈兒……各種受寵,美中不足是太貴了。可能因為“價貴”還有點兒“生”,讓各路老中青吃貨們知道了這個手雷的來路:墨西哥智利美國加州……太遠了,運輸成本高;太遠了運輸時間長,只好在青澀時采摘。
消費者認命了,貴就少買只給孩子老人,生就想辦法養熟,誰讓咱們自己不生產?

善于理解的吃貨們甚至知道該樹種植需要的溫度光照乃至澆灌費水,世界上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地域畢竟不多。
太多的人尚不知道,咱云南、海南等地早就有一批有識之士在研究實踐了,近年已經悄然上市。到2022年,云南普洱孟連、保山種的牛油果已經擺上哈爾濱人的餐桌。
中國種牛油果樹起步晚,即使自然條件和原產地不盡相同,會遜色么?即使遜色也令人理解令人高興啊,終于不必從地球另一端漂洋過海了,價格會降下來吧?終于可以吃到樹熟牛油果了,不會怎么捂都是硬的,一旦軟了切開里面又出現條塊褐紋。




國產牛油果不僅不輸進口,還優于進口。
起步晚讓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篩選到好吃品種,況且進口牛油果運輸線漫長太熟會爛,只能在六七成熟時采摘,消費者須練就一手催熟功夫。而國產牛油果在九成熟采摘,幾近樹熟,雖然到消費者手上也有綠皮果,但養熟的時間遠比進口果短,待外皮變深咖色變軟切開后,果肉細膩油潤,褐紋率明顯比進口果低很多!
當然,因為運輸成本低,國產牛油果價格比進口友好。
無論進口還是國產,綠皮果冰箱低溫冷藏都導致果子定格在生硬狀態,難以養熟,待多日養出黑皮,打開盲盒里面的果肉非硬即爛,最輕的故障是布滿褐紋。牛油果養廢了的原因,如果不是圖便宜買了劣質果,十有八九錯在直接冷藏。正確的做法應先常溫養,待變黑近熟才可以放冰箱冷藏。這時候國產牛油果的優勢就出來了,進口果因為采摘時過生,常溫下催熟需要的時間長,國產果近樹熟,催熟需要的時間明顯短,而且囯產果可以嘗到理論上表述的“牛油果的清香”。
進口果非樹熟,通常怎么養也養不出來“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