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強 辛云玲 張麥芳 彌蕓 朱穎 黃宏剛 魏曉蓮 趙國平
(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2)
秦嶺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等諸多功能,實現秦嶺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是中國生態空間治理的“一號使命”,是中國生態保護修復的“頭號工程”[1],因此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讓秦嶺的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2]。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聚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總目標和“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讓秦嶺的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是肩負的歷史責任。就目前現狀來看,秦嶺生態空間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還不夠強,生態空間提質增效任務依然繁重。為推進秦嶺生態空間有效治理,以“補白增綠,提質增效”為目標,適時提出秦嶺生態空間困難立地修復方案,以期為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依據。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是指陜西省行政區域內秦嶺山體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的區域,位于E105°29′18″~111°01′54″,N32°28′53″~34°32′33″,總面積為5.82萬km2,包括商洛市全部區域以及西安市、寶雞市、渭南市、漢中市、安康市的部分區域,涉及39個縣(市、區)[3]。自1965年以來,經過50多年努力,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秦嶺自然保護地體系初具雛形,有效保護了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
陜西秦嶺范圍林地面積515.84萬hm2、草原3.12萬hm2、濕地7.49萬hm2,生態空間面積占89%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72.95%,生態功能完備,是中國頂級生態空間[4]。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是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自1999年以來,在陜西秦嶺范圍內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秦嶺生態空間植被覆蓋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呈現逐年向好發展趨勢。據報道秦嶺陜西段植被覆蓋度由2001年的84.85%提高到2021年的91.76%,20年間增加了6.91%,平均每年增加速率為0.27%[5]。秦嶺森林狀況整體較好,但仍有部分區域存在造林困難、林分退化等問題。
秦嶺地貌崎嶇起伏,河谷縱橫,南北坡形剖面極不對稱,北坡陡峻,南坡和緩。水力侵蝕、重力侵蝕綜合作用下年水土流失量達0.84億t,淺山區域土壤侵蝕模數超過2500t·km-2·a-1,山體滑坡、山洪泥石流、洪澇災害時有發生[6];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影響,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野生動物棲息地碎片化;以及長期的資源開發對秦嶺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損毀礦區地形地貌景觀和植被,亂堆廢石、廢物、棄渣易引發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為此應深刻踐行“兩山”理論,持續推進秦嶺生態空間困難立地修復治理行動,精準識別困難立地范圍特征,堅持靶向治理,以提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能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秦嶺綠水青山。
通過調研、收集資料和查閱文獻等途徑確定秦嶺生態空間范圍內采礦采石跡地、高陡邊坡和石質山地3種困難立地類型。其中,采石采礦跡地指秦嶺范圍內由于人為采礦活動造成山體破損、地面塌陷、尾礦堆砌等生態破壞和地質災害隱患,亟需生態修復的立地。采石采礦跡地在秦嶺范圍均有分布,其特征是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對原地貌和原生植被造成破壞,形成了由巖石斜坡、懸崖、采礦坑、廢渣堆放場及排土場等廢棄地,導致山體和地表破損或裸露,生態修復難度極大,易造成嚴重崩塌等災害;高陡邊坡指秦嶺范圍內自然或人為形成,坡度范圍在25°~45°,水土流失嚴重的土質或石質邊坡。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或工程活動形成的,在秦嶺北坡淺山和南坡零散分布,這些區域山勢險陡,巖石裸露,土層較薄、修復難度大,易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石質山地指秦嶺范圍內土層瘠薄,表土層厚度小于30cm,植被覆蓋率較低,難以實施常規措施造林的立地。石質山地多位于上中部坡位,多數地處大江大河沿線,長期受墾荒、放牧等人為活動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在秦嶺地區大面積存在,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石質山地困難地內山高坡陡、巖石大量裸露,大部分地方土層很薄,有些區域無土層覆蓋,植被稀少,覆蓋率低,不易保水保土。
2016年陜西秦嶺區域內270多處礦山開采點中,60%以上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生態破壞面積達到3500余hm2[7]。依據陜西省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初步成果,秦嶺生態空間困難立地造林空間面積總計77521.04hm2,其中高陡邊坡76781.97hm2,石質山地4227.51hm2,占陜西省秦嶺范圍總面積的2.92%。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立地條件差,修復難度大;修復成本高,見效慢;生態修復中科技支撐不足。
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布局和“三區三線”劃定結果,科學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
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存量增量并重、數量質量統一,科學開展困難立地修復,精準提升林草質量,逐步構建穩定健康生態系統。
充分考慮不同區域困難立地類型的生境條件、水資源承載能力,適地適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采用適宜的生態修復技術,穩步推進困難立地生態空間提質增效。
按照《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保護要求,結合當前秦嶺生態空間存在的主要問題,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進一步擴充秦嶺綠色覆蓋,補綠裸白山地,持續推進秦嶺生態空間生態環境改善。
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秦嶺范圍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65萬hm2[8],其中核心保護區的99%、重點保護區的74%、一般保護區的22%劃入生態保護紅線[9]。秦嶺范圍分區保護規定與生態保護紅線有關規定不一致的,按照從嚴管理的原則執行。生態保護紅線內采取以封禁為主的自然恢復措施,輔以人工修復;生態保護紅線外采取人工修復為主,結合自然恢復的措施,改善和提升秦嶺生態功能。
依據《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將秦嶺生態空間困難立地生態修復總體布局劃分為重點修復區和一般修復區。
重點修復區主要涉及秦嶺一般保護區,重點開展土石質高陡邊坡、石質山地生態修復。在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可按規定對人工商品林進行撫育采伐;在生態紅線外,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補植補造、退化林草修復等措施進行植被生態修復,縫合綠色斷裂帶,提升裸白山地林草覆蓋度。
一般修復區主要涉及秦嶺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態修復,重點采取封山育林、退耕禁牧等措施,加大植被“天窗”區的恢復力度,進一步提升秦嶺生態空間生態系統質量。
按照秦嶺生態空間困難立地生態修復總體布局,堅持增綠擴綠與提質增效并重,分類實施秦嶺范圍生態空間困難立地生態修復,優先修復生態紅線外困難立地,減少破碎生態斑塊數量,構建生態連廊,增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推動秦嶺生態空間高質量發展。
2016年陜西秦嶺區域內270多處礦山開采點,生態破壞面積達3500余hm2[7]。由于礦山開采導致山體巖石裸露、植被稀少,生態環境破壞,植被覆蓋度低。其修復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和環境治理為目標,采取人工措施,通過降坡削坡,地表危石清除,客土表土覆蓋,土壤培肥等方式重構土壤環境,采用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以及封山育林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地表植被,逐步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秦嶺地區生產礦山治理恢復面積達950hm2[10]。
按照《陜西省秦嶺礦產資源開發專項規劃》的規劃目標,到2025年,秦嶺地區礦山生態保護體系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體系及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秦嶺國土空間內礦產資源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已有探礦權、采礦權全部退出,秦嶺北麓采石礦山全部關閉,礦山生態修復穩步推進,一般保護區內露天開采礦山得到進一步規范。
秦嶺生態空間范圍內25°~45°的高陡邊坡,涉及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市37縣(區),面積76781.97hm2,占陜西省秦嶺范圍總面積的2.90%。其中,25°~35°邊坡面積75187.50hm2,35°~45°邊坡面積1594.47hm2。主要特點是坡度大、山體為基巖山地,土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
重點對坡度在25°~35°,海拔1500m以下的適宜造林綠化空間開展生態修復。采取人工修復為主,結合自然恢復的方式。通過實施人工造林、補植補造、飛播造林、封山育林,開展高陡坡面綠化精準提升,消除現有林地中的“天窗”等裸露區域,增加林草覆蓋度,提升高陡邊坡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景觀觀賞功能。
秦嶺生態空間土層厚度小于30cm的石質山地面積4227.51hm2,占陜西省秦嶺范圍總面積的0.02%。主要涉及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市11縣區。主要特點為巖石裸露程度高、土層瘠薄。
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通過實施補種補播,飛播造林,封山育林,促進石質山地的生態恢復,提高山地林草覆蓋度,構筑生態屏障,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陜西林業部門始終把秦嶺生態保護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努力,截至2021年陜西秦嶺范圍的植被覆蓋率達到的91.76%[5],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2.95%,森林蓄積達2.26億m3[4],秦嶺生態空間和生態系統質量不斷提升,但還存在采石采礦跡地、高陡邊坡、石質山地等生態修復困難的立地,由于其立地條件差,植被覆蓋率低,恢復及治理難度大,成為秦嶺生態空間治理的“硬骨頭”。
針對秦嶺困難立地問題,采取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模式和措施,改善和修復秦嶺困難立地的生態環境狀況,進一步擴充秦嶺綠色覆蓋,補綠裸白山地,減少破碎生態斑塊數量,構建生態連廊。將有效提升陜西省秦嶺區域森林質量,增強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等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改善秦嶺森林生態系統質量,逐步形成連續完整、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安全格局,實現困難立地生態空間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推動陜西省秦嶺生態空間的高質量發展,為陜西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