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某些人以追求新潮、尊貴生活方式的炫耀性消費有其合理性,那么年輕群體的“反向消費”現象也有其存在價值。
現在開始流行“反向消費”了?最近媒體開始關注年輕一代消費者中出現的一種新潮流,即以省錢為榮,不要面子要里子。例如,大學生買手機時會選擇更實惠的國產手機,小夫妻外出旅行時喜歡住在經濟酒店等。這種放棄了以往高大上的選擇,更注重性價比的“反向消費”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對我國的消費市場又有什么含義?本文將根據觀察,進行一個系統地梳理。
什么是“反向消費”
無論是經濟理論還是百姓的生活經驗,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即如果錢多了,人們就可以買買買,從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費轉向更高級的旅游、娛樂、保健等享受型消費,并且在購物時可以追求高檔、名牌、品質更好的商品。此所謂消費升級。那么,“反向消費”是不是與以上情形相反的消費降級呢?筆者認為,消費降級的主要原因是收入的突然下降,或者是在家庭有巨額剛性支出時,老百姓不得不壓縮現期消費,降低消費層次。我們注意到,在年輕人的“反向消費”中,他們不僅看價格是否吸引人,也看重的是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功用,更關注性價比。這種精打細算的購物行為并不意味著消費者一定沒錢,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該省就省,該花就花”。
從本質上講,“反向消費”體現的是年輕人的理性消費,在不多花“冤枉錢”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證生活的品質。從這輪“反向消費”出現的背景看,年輕一代是從盲目地認為“貴就是好”,追牌子的消費模式轉變過來的。以往要面子、比牌子的炫耀式消費不僅是年輕人沖動式消費的自然結果,也與其心智不夠成熟有關。從另一角度講,前三年的社會生活在疫情沖擊之下步入下降通道,也讓年輕一代消費者變得更加成熟,更會生活。因此,在生活品質基本有保障的前提下,選擇更具價格優勢的商品或服務,體現的就是消費者的理性和成熟。
所以,“反向消費”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平衡術,是一種“既要……又要……”的行為模式。青年一代消費者既要追求品質,享受生活,又“貨比三家”,追求經濟性,在物質、精神享受與經濟可承受性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當購物本身就是生活樂趣的一部分,理性消費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為什么會出現“反向消費”
筆者注意到,今年疫情防控徹底放開后,消費場景回歸常態,經濟形勢也有所好轉。但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年輕人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16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分別為17.3%、18.1%、19.6%、20.4%、20.8%、21.3%,形勢堪憂。面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這一屆年輕人的消費底氣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出現更注重性價比的“反向消費”現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雙十一”購物節到來之際,各個平臺和商家都在摩拳擦掌,備戰購物節。此時媒體熱炒“反向消費”,并引起年輕受眾的激烈爭論,這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眾所周知,“雙十一”作為全國性的購物節已經重復了多年,往年的購物節期間,在電商平臺和商家推出的諸多打折優惠活動中,不少消費者瘋狂購物,幾乎變成了“剁手黨”。然而,節后冷靜下來的消費者會反思自己遭遇的那些滿天飛的“滿減”套路,比較一下實際獲得的好處是多少,看看家里堆積起來的“戰利品”,想想究竟哪些東西是必須買的。消費者會在購物節的“商戰”中不斷成長,吸取教訓。況且,即使不是購物節,電商平臺和商家的促銷活動也很多,線下的專賣店、超市也在竭盡所能討好消費者。
“反向消費”流行的背后還有以奧特萊斯為代表的眾多線下折扣店的功勞。由于奧特萊斯專門銷售過季、下架、斷碼的名牌商品,本身就具有價格便宜的市場優勢,非常契合“反向消費”的邏輯。而且,奧特萊斯還會定期推出折扣優惠、打卡活動,吸引更多顧客光顧。《2022—2023中國奧特萊斯行業白皮書》顯示,全國現有奧特萊斯項目226個,銷售額約為2100億元。另外,以“閑魚”“轉轉”等為代表的二手物品交易平臺快速崛起,成為普及二手商品走向市場的重要渠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平臺的繁榮背后實際上有“反向消費”的力量在起作用。根據“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的預測,今年我國二手電商的交易規模將會逼近5500億元,增幅超過14%,而二手電商的用戶規模將高達6.2億人,增長超過三成。
冷靜看待“反向消費”現象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市場出現的“反向消費”潮流,既有階段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也是日益成熟的年輕一代更加理性的一個結果。對于這一現象,我們既沒有必要臆測是某種消費危機的來臨,產生恐慌和畏懼,也沒必要認為這種潮流將會主導我國的消費趨勢。
事實上,作為人口14億,中等收入群體過4億的超大型市場,我國的消費一定是多層次、多元化的,因此每一種消費模式都會有生存空間。如果說某些人以追求新潮、尊貴生活方式的炫耀性消費有其合理性,那么年輕群體的“反向消費”現象也有其存在價值。畢竟,年輕人更關注消費的私人屬性和生活屬性,更清楚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這無疑是可喜的進步。待到他們事業更加穩定,收入更高,自然會追求更符合自己身份和經濟實力的商品與服務,這也是每個群體的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地位變遷中消費軌跡演進的自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