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之間,聚將成為一團火,散將是滿天星。這也正是企業和企業家追夢的力量。
把6月27日作為“中小微企業日”,這是2017年4月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A/RES/71/279號文件所作出的決定。從該決定發布的當年即2017年開始,聯合國各成員國在每年的6月27日這一天都會務實地組織相關活動。2023年是第七個中小微企業日。在疫情過后企業需要重振發展和面對國際經濟發展競爭加大的形勢下,各類企業都面臨著巨大挑戰。開啟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走入韌性復蘇、持續成長的周期,這是企業家和創業者的追求,也是全社會的期望。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企業的創建和運營。企業必然有大小之分,人們會很自然地從企業具有的人員規模和產值規模等視角來界定企業的大與小。員工人數少于10人的、少于50人的和少于250人的分別被普遍稱為微型企業、小型企業和中型企業。按照這個標準,從全球范圍看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里,中小微企業的數目都是龐大的,所占比例也非常大。
一般來說,大型企業有大型企業的好處,小型企業有小型企業的優勢。其實萬事萬物都非常類似,大有大的力量,小有小的靈活。大與小各有利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隨著技術的創新發展和社會的變革進步,出現了企業規模由小變大的持續演化,很大程度上,這也成了企業彰顯生產能力、增強競爭實力等的一種標志。又隨著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企業管理方式和模式的演變,企盼企業規模之大變得不再是追求,至少不再是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加大對市場之影響力的選擇。事實上,當下在我們講企業做大做強的愿景時,對強的向往往往要勝過對大的追求。
其實,包括行政管理部門和機構、企業(家)自身、各資源行業等很長時間以來就已經意識到重新認識中小微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和重要價值。產值大與效益高、投入大與產出高、行業穩與項目優、計劃長與變化快、研發難與創新常,還可以列出很多各類企業必須正視和重視的問題。它們中的一些有時是相容的有時又是互斥的,很明顯的一點是,企業都會去追求相容的效果。為了這個目的,企業與時俱進地做出靈活安排和必要的工作調整是躲不過的前提條件,比較而言中小企業更容易具備這樣的條件。
大范圍地看,中小微企業的特點是明顯的,也為社會進步不可缺少。它們提供了全球遠遠多于一半以上的就業崗位,也創造了全球超過一半的經濟產量。雖然這些企業的絕大多數生命周期只有10年左右,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們,其中不乏很多連續創業者前赴后繼地努力,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存活下來的企業有一些還成為明星企業,尤其以在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及在管理運營上勇闖新路的氣概而走在了行業發展的前列或開創了新的產業、行業和市場需求的空間。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形態由過去的計劃經濟逐步走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經濟的發展狀況有目共睹,其結果一是說明我們的路子選對了,二是表明如果我們要做得更好,還要走許多路。雖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其健康發展卻離不開各類社會資源的有效匯集來為其營造各種有利的環境。國家與各地區的發展規劃和為之配套的政策和法規體系建設,以及有助于企業爬坡過坎的如稅費和法治環境建設的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企業群體自身家園的平臺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會的多元性和復雜性,需求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決定了企業類型和企業數目必然是眾多的。企業的發展要和外部打交道,也要和同行業或領域的其他企業,以及不同行業或領域的其他企業有交往。因此,產業鏈、行業聯盟等成為民眾常聽常議的概念。各類專門的或綜合的企業協會也在不斷涌現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為例,其發展源于199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華集體商業企業聯合會,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是中小商業企業領域唯一綜合性的國家級社會組織。協會虛實結合多年為中國中小商業企業的發展做出了扎扎實實的工作。協會一直在向會員企業提供各種資源整合的服務,例如他們今年舉辦的第18屆中國中小企業家年會的主題就是推進企業科技創新踐行中國式現代化。傳遞出一個理念,企業之間,聚將成為一團火,散將是滿天星。這也正是企業和企業家追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