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農村娃蛻變成神舟十七航天員,85后江新林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英雄不問出處,有夢就要去追!
10月26日,85后航天員江新林與湯洪波、唐勝杰進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在舉國矚目中領命出征。江新林也是中國空間站項目啟動以來,年齡最小的航天員。此前他開過坦克、駕駛過戰斗機,如今又登上了太空飛船。這位出自貧困農家的子弟,是如何完成“人生三級跳”的?他們飛赴的“天宮”又是什么模樣?
得了獎狀藏起來
低調農村娃開上大坦克
江新林1988年出生,家鄉在河南開封市杞縣喬廟村,他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農民父母不想讓孩子繼承自己“土里刨食”的生活,從小就對孩子們講:“好好學習才能改變命運。我們小時候家里太窮了,沒機會上學,但一定會盡全力供你們好好讀書!”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為家中幼子的江新林,并沒有被父母溺愛過,他每天放學后和哥哥姐姐一樣,放下書包就拿起鐮刀,去地里割草喂牛羊。但這并沒有耽誤他們的學習,江新林姐弟四人的成績都在班上遙遙領先。
大姐二姐先后考上高中那一年,江新林家原本就貧困的生活,更加捉襟見肘。見父母天天為孩子的學費發愁,作為長子的哥哥便利用暑假機會,外出打工給弟弟妹妹掙學費。江新林也主動跟著哥哥來到城里,成為工地上年紀最小的工人。
江新林打工的地方在火車站,他們需要翻新一個廢棄的廁所。酷熱炎夏,江新林忍受著廁所里的臭味,還有密密麻麻的蒼蠅和蚊蟲,拿著工具翻挖地基。一天下來渾身酸疼,手上也布滿了血泡。晚上為了涼快一點,他和工友們就睡在火車站廣場一角的地板上。“你是抬頭天文地理,低頭搬磚和泥。”工友調侃當暑假工的江新林。
這段艱辛的打工經歷,深刻印在江新林腦海中,每每回想起來,他就更能理解父母的囑托:“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從小學到高中,江新林一直成績優異,但他卻是個性格低調的人,喜歡把獎狀放在學校或是夾在書本里藏起來。而不像別的學生那樣,拿出來向同學們和家長炫耀。“身為一名農村學子,每天花著父母的血汗錢坐在課堂上讀書,我本來就應該拼出好成績。”江新林這樣認為。
考上高中后,他的成績穩居全班第一,大姐更成為村里唯一的大學生。這引起了鄉親們的關注,一些人登門請教江新林的父母,有什么教子經驗?江新林的父母苦笑說,家里孩子多,他兩口子又讀書少,既沒輔導過孩子作業,也沒接送過他們上學。只是夫妻倆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會干活,能吃苦,并告訴他們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江新林上高中之后開始住校。每到開學的時候,他把被子一捆,往自行車上一夾,騎著車子就走了,一個月才回來一趟。快高考時學習十分緊張,江新林每晚12點之前沒睡過覺。父母忍不住勸小兒子:“想玩的時候你就玩一玩,別學得太累呀!”江新林一臉認真地反問:“你還是不是我親媽?馬上都要高考了,還讓我玩?我要超過我大姐。”
但接下來,與江新林同年參加高考的二姐考得不太理想,想復讀一年。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是:父母還要供大姐讀本科,實在沒能力同時再供倆孩子讀書了。
江新林思考一番后,決定報考軍校,給家里減輕負擔。2006年,江新林被原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錄取,成為一名坦克駕駛學員,由此開啟了他向往的軍旅生涯。
四年軍校生活中,最讓他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到甘肅嘉峪關實習:酷暑難耐的炎夏,地表溫度高達50℃,滾燙的坦克車內車窗緊閉,只有一個小風扇呼呼轉著。坦克車開起來后揚沙飛到車內,被風扇葉加速打到臉上生疼。而且坦克操縱起來特別重,還“嘎吱嘎吱”響,駕駛這個“鐵家伙”需要上肢有力量。
駕戰機一飛沖天
在大漠中“煉”成航天員
2010年江新林畢業分配時,正趕上空軍從軍校畢業生中選招飛行員。獲知消息后,他內心產生了更高的理想追求。“比陸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飛行員的情懷和理想。”江新林被這句空軍招飛的宣傳語打動了,最終通過考核,進入了空軍航空大學。
江新林在軍校的那些同學們,這時都已經畢業成為軍官,在各自崗位上開展工作。從一名裝甲兵變成了飛行學員的他,卻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要從頭開始學飛行專業理論,以及飛機駕駛技術。
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江新林成為班里第一個“單飛”的人。他很享受駕機翱翔藍天的快樂,第一次駕駛戰斗機時,江新林操縱著控制桿在云端自由自在地飛,有一種“天大地大任我翱翔”的快感,心胸和視野都變得開闊了。
但飛行員是一個光榮和危險共生的職業,堪稱“刀尖上的舞者”。在一次訓練中,江新林遭遇過不小的考驗。那天,當他駕駛飛機在跑道滑行,把油門加到最大準備起飛時,卻見發動機轉速指針突然搖擺不定!
這時的飛行速度,已經接近每小時200公里,眼看著戰斗機就要抬升前輪起飛了。江新林必須在幾秒內作出決斷,否則就錯過了停止起飛的時機,造成可怕的后果。來不及猶豫,他果斷收光油門,放減速傘,剎車減速……最終將即將失控的飛機,安全停在了跑道上。事后,他還因為處置正確及時而獲得了嘉獎。
在此后八九年間的駕機生涯中,江新林共安全飛行1000余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因工作積極,模范帶頭作用發揮得好,他還被任命為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大隊副大隊長。
2018年,國家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計劃時,江新林正在外執行任務。教導員特意打來電話,通知他報名。一路過關斬將,江新林幸運地走到了最后。但在等最終結果的階段,江新林還是心無雜念,一如往常地進行著飛行訓練。寵辱不驚,處事沉穩,正是一名優秀飛行員必備的素質。
2020年9月,江新林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后,他要在一年內學完30多門理論課程。這讓江新林犯了難:高中時他嚴重偏科,需要背知識點的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是江新林的弱項,物理、化學則是他的強項。
但別無選擇,一年內他要學完全部科目,并通過考核才行。江新林只能咬牙去啃“硬骨頭”,把大量的知識點逐一理解消化吸收,晚上12點前從沒關過書桌上的燈。
在轉椅訓練中,江新林一開始感覺很不適,反應特別強烈。尤其是在前后擺頭的時候,冒虛汗、惡心、頭暈的癥狀會加劇,他感覺都快要嘔吐了……結果考核成績是二級,相當于良好。
但對于這個成績,江新林并不滿意。他選擇加練“打地轉”:每天回到宿舍后,他都會一只手抓著另一側的耳朵,原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堅持練習一兩個月后,他的不適反應減輕了,訓練成績也從二級提高到了一級。
野外生存訓練在西北大漠中進行,江新林所在的三人小組是首批駐訓人員,他們要在這里生活兩天兩夜。“野訓的時候,完全沒有外界的補給了,只能靠返回艙帶著應急物資進行救生,整個過程都是靠我們自己。”江新林說,他們進駐的當晚就遇上了沙塵暴。
好在他和隊友們提前用傘布搭建了帳篷,支撐帳篷的柱子是沙漠里面的沙棘根。“那晚風特別大,黃沙漫天,能見度不過1米。沙棘的根曲里拐彎的,不太結實,我們就找來好多沙棘根,用傘繩捆扎在一起,否則早就被大風吹折了。”江新林說,當時他們還怕帳篷被吹跑了,就每個人抱著一根柱子睡了一晚上。
2022—2023年間,江新林和隊友們又進行了海上生存訓練,以及空間應用實操訓練等,幾乎每一天都被各種“高能訓練”填滿。他說任何崗位都需要付出。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需要從思想、心理、身體、知識、技能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訓練、打磨和鍛造。
江新林把經歷過的磨難,視作人生中的一筆筆財富,并讓他從中獲得一種認知:只要能活著,多苦都不算苦。必要時刻,為了職責和使命,流血犧牲他也無所畏懼!
登上“神舟十七”前一刻
才告訴家人
2023年10月,經全面考評,江新林入選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即將與湯洪波、唐勝杰一起,去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35歲的江新林,也成了中國“天宮”項目啟動以來最年輕的航天員。
但他沒有把這一喜訊告訴家鄉的父母,始終對他們“封鎖”著消息。這是基于他所執行任務的保密性,再則也怕爹娘擔心自己。直到江新林即將出征時,遠在河南老家的父親才從電視新聞上獲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中,居然有他的小兒子!
“新林,你被選上了嗎,真的要去飛天了?”父親給他打來電話,激動詢問道。“是的,爸。”江新林微笑回答,聲音平靜。父母在電話那頭叮囑江新林:調整好心態,別太激動,穩穩當當地飛上天!江媽媽說她并不擔心兒子這趟“出遠差”,因為她相信國家,相信孩子的能力。
只是在臨掛電話前,母親提出了一個要求:“媽盼著咱家18口人,能合拍一張全家福。”平時江新林在北京工作,已經很久沒顧上回家鄉了。母親說,上一次全家團聚還是在他結婚時,那時拍的全家福是14口人,現在已經變成18口了。“放心媽,等我出征一回來,就帶著李芳和倆孩子回家鄉看你和俺爸,拍一張新的全家福。”江新林在電話中用河南話寬慰母親。
他妻子李芳是一名教師,始終全力支持著江新林的“飛天”事業。當他外出執行飛行或訓練任務時,李芳就獨自承擔起家庭責任,照顧一雙兒女的成長和教育。
10月26日,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江新林與湯洪波、唐勝杰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我們將不負時代,以奮斗的姿態奮力奔跑。”在飛向太空之前,江新林鄭重地宣誓。隨后,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江新林他們被送入了太空……
為方便江新林的父母觀看發射直播,村里還提前為他家安裝了寬帶網絡。當江爸爸、江媽媽和鄉親們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到小兒子出征太空的直播畫面,不禁淚濕眼眶。
鄉親們則充滿自豪地說:“新林不光是咱村唯一考進軍校的人,這下還飛上天啦,厲害!”“家里4個孩子3個都考上了大學,現在還出了一名航天員,新林爸媽了不起啊!”
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包括江新林在內的三名航天員,均通過直播鏡頭表示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10月26日19時34分,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七號乘組入駐“天宮”。這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也意味著我國實現了30戰30捷的目標。
對于自己為期半年的太空駐留生活,江新林依舊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干好本職工作,圓滿完成任務。”
許多人好奇,中國空間站是什么樣?近日,江新林就通過太空直播,給地球上的同胞們科普了相關知識。
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于距離地球400公里的太空,長期駐留3人。整個密封艙的空間是300多立方米,航天員的活動空間是122立方米。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空間站安裝了25個實驗機柜,并建成了國家太空實驗室。
在太空中,一個人每天大約要消耗10千克的各類物資,包括食品、水以及凈化用的材料和包裝。江新林他們3個人一天就是30公斤,一個月近1噸,這樣就會帶來很高的成本。怎樣才能保證長期而經濟的運行呢?“天宮”實現了物資的循環利用。
中國空間站的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包括電解制氧子系統、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統、微量有害氣體去除子系統、尿處理子系統、水處理子系統等。通過冷凝干燥組件,收集航天員的汗液、呼出的水氣,凈化為可供飲用的再生水。甚至連尿液也能收集處理,成為可飲用的純凈水。
循環水可以電解制氧,其副產品氫氣還可以與艙內收集的二氧化碳反應再次得到氧氣。航天員在軌工作一年,如果不采用再生生命保障技術,大約需要超過10噸的物資,而采用這項技術后,僅需要3噸多的物資就可以滿足航天員的生活需要,大大降低了對地面物資的依賴。
從一名農村娃蛻變成神舟十七航天員,85后江新林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英雄不問出處,有夢就要去追!